推四倍出勤補貼,鄭州和富士康都想留人了
疫情下的鄭州,富士康工人的回鄉潮成了媒體的焦點。在經過幾天的管控、集體返鄉傳言之后,富士康開始陸續回擊一系列負面謠言,生產也似乎回歸到了正軌。更重要的是富士康宣布推出了出勤補貼,似乎證明企業開始準備留人了。
據媒體報道,在11月的第一天,富士康鄭州科技園推出了“激勵新政”,對于當日正常出勤的員工,將出勤補貼標準由現標準100元一天,提高到400元一天。根據相關防疫小組的解釋,這個四倍出勤補貼的適用時間為今年的11月1日到11月30日,如果11月份出滿勤,總獎金可拿15000。
眾所周知,富士康因疫情正面臨著員工流失的現狀。根據第一財經的報道顯示,已經有準備離職的富士康員工因為高額出勤補貼覺得先不離職,“再干幾天看看”。
富士康鄭州科技園一位負責人也向媒體表示:對于自愿留在企業生產生活的員工,會定期對廠區、員工宿舍消毒,在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好車間廠區的生產。此外,還有一些已被隔離的富士康員工透露,為了挽留員工,公司還推出了300元/天的隔離補貼。
想要留人的不僅是富士康,根據媒體消息11月1日,河南省長走進富士康廠區,親自調度指導疫情防控工作。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制造企業,鄭州是如何和富士康結緣的?面對潛在的蘋果供應鏈的轉移,鄭州未來又將迎來什么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鄭州+富士康,人口和產業的黃金十年
2010年,隨著航空港區的建設,臺灣電子業巨頭富士康開始落戶鄭州。這家寶島的電子代工廠之所以會選擇鄭州套用郭臺銘的一句話是:“看上了這里的飛機場、人口和位置。”
鄭州的優勢首先是人口,河南是中國人口過億的省份,作為省會鄭州自然有潛力發揮集聚效應。過去河南的產業結構單一,不少年輕人務工還需要前往珠三角和長三角。而富士康的到來無疑改變了這一局面,適逢當時iPhone5的熱銷,富士康開始在河南當地招工,據統計2012年8月就有20萬人進入了富士康園區工作,在后面的幾年里,工人的數字一度還超過了30萬人。據說當時的河南省政府還出面,還通過勞務機構給富士康的新工人每人每月200元的補貼。
富士康對鄭州另一個幫助是大大提升了產業能級。在富士康到來之前,鄭州的支柱產業還是紡織、電解鋁、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而隨著富士康的到來,鄭州的電子產業不僅大大發展,而且形成了產業集群。2011年,鄭州電子信息產業總體規模不到200億元,到了2021年已經逼近5000億元。2016年,鄭州成功晉級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鄭州也成功晉級GDP萬億城市。
當然河南也給富士康提供了政策大餐,據悉同時鄭州一次性給富士康15億美元建廠補貼,同時還承諾投產后前五年免企業稅和增值稅,后五年減半。甚至包括當時跟隨富士康從深圳搬遷到鄭州的上下游配套企業,也能拿到一定的政策補貼。
在這十年里,鄭州富士康也承包了全球半數以上的iPhone手機,由于蘋果和iPhone系列手機的全球熱賣,2020年,鄭州富士康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出口貿易公司,全年出口總額達到了316億美元。還有統計顯示僅富士康一家公司就貢獻了鄭州進出口總額的80%,河南進出口總額的60%。
供應鏈不能承受之重
眼看雙十一將至,蘋果產品生產銷售高峰也已經來臨。有消息稱鴻海原本計劃從11-12月開始逐漸減少iPhone的產能以應對季節性的需求變化。但是隨著鄭州工廠突然進入閉環生產,全世界范圍內還是有10%以上的iPhone產能將受到影響。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鴻海可以通過協調其他生產基地將在數周內逐漸改善產能,現在富士康有44個園區在中國,其中有一半可以用來 iPhone生產,三分之一可以用來iPhone14 系列的生產,廣東、昆山的富士康園區也可以承擔生產任務。所以鄭州富士康對今年四季度iPhone的整體出貨影響應該有限。
然而富士康和蘋果卻在謀求新的發展路徑。由于全球范圍內的疫情管控,僅在今年二季度,蘋果的銷售收入的損失就在十億美元以上。于是今年5月,蘋果的iPhone 14 Max的生產計劃就被寄予厚望,而鄭州富士康正是機型的主要加工廠。
面對財務出現的巨大困境,作為蘋果方面也一直反思如何將供應鏈分散,以抵御各種不可預見的風險。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iPhone14確實已經在印度生產,Assembled in India產品已經可以在全球的蘋果旗艦店看到。隨著人力和成本的上升,中低端制造業的生產基地轉移確實不僅僅是富士康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有新聞披露從2022年底開始,蘋果將會把約5%的iPhone 14產能轉移到印度。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蘋果的整個產業鏈已經和中國深度綁定,所謂的印度的生產實際上是從中國運來的零件進行組裝和包裝,兩者只是上下游,并沒有替代關系。
作為一家世界級的大企業,蘋果的供應鏈復雜且廣泛,生產節點也成千上萬。而在這個紛繁復雜的體系里,蘋果雖然具有核心的控制力,但另一個現實是,經過十多年的生產基地建設,包括iPhone、iPad在內的蘋果產品,已有90%在中國制造,想要在短期內選擇更合適的產業鏈,并建設新的上下游企業并非易事。此外,中國市場和中國制造的雙重優勢,也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作為全球化背景下產業分工的一部分,中國在短時間還將是蘋果最大的生產基地。
進入第三季度,蘋果的財報顯示實現營收900多億美元,疫情以來繼續高歌猛進。在這背后,中國企業龐大的供應鏈體系無疑提供了蘋果最大的保障。而在這一體系背后的則是加工廠所在城市的產業體系、人口以及各項配套工程。
都在轉型的鄭州和富士康
面對一系列的輿論風暴,富士康最終選擇了直面危機并且回擊謠言,事實證明鄭州富士康數日來的種種舉措,體現了一家制造業企業的公關轉型,本身并不生產產品的富士康,在大部分時候不太理會輿論的關注,曾經東莞富士康園區曝出的負面也顯示企業應對策略并不算十分到位。但在這次公關危機前,是否勇于擔責的考驗是一家企業信譽的重要標準。
而同樣需要轉型的還有鄭州,雖然連續遭遇疫情沖擊。但在今年前三季度,鄭州的GDP還是達到了9968.4億元,作為一座中部城市鄭州的經濟放在全國來看也屬于前列。
鄭州的經濟成績得益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占比都不低,2021年產業結構為1.4:39.7:58.9,已經屬于經濟高增長城市。所以由于物價和財富增值等因素,在計算GDP的時候往往還會高于一些傳統產業為主的城市。
鄭州發達的服務業主要源于物流產業近年來飛速發展,靠著鐵路和空港的優勢。2000年之后,河南省已經出現了上萬家物流企業。而由鄭州代管的新鄭市就有1400多家物流企業。其中長通物流、宇鑫物流還位列中國物流企業的十強。和電子制造的崛起類似,鄭州的物流行業同樣依托區位優勢和國家戰略類似,但也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產業還比較分散的缺陷。
擁有發達的物流產業和電子制造業,還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人口紅利,鄭州經濟在過去十年得以快速增長。但不僅是富士康,不少傳統制造業企業都在謀求轉型升級。作為一座中部的萬億城市,如何運用產業優勢和區域紅利繼續找到經濟增量將是未來考驗鄭州的重要課題。
參考資料
1、過去十年,富士康對鄭州來說意味著什么,螺旋實驗室
2、鄭州富士康發布“新激勵標準”,正常出勤員工每天補貼400元,第一財經
3、鄭州富士康工廠:將繼續招工,歡迎離開的回來,中國企業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首席商業評論”(ID:CHReview),作者:星影,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