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企業轉型實操經驗 :One-ID構建即快又好,秘訣在于這三步

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放在當下的營銷域一點都不過時。
現在擺在消費者面前的問題已經不是“有什么買什么”,甚至不是“買什么最好”,而是“不知道買什么”或者說“怎么買才比較適合自己”。
對企業來說,接觸消費者的渠道多且雜,企業可能都不知道哪些才是真正的用戶,看起來各個渠道的活躍度都挺高,但最后一匯總發現購買量并不高。
從存量時代的趨勢看,各個平臺、渠道以及品牌都為吸引消費者使出了渾身解數。企業為了應對市場競爭,期待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
那么當下的第一步自然是知道”哪些人是真正的用戶”,即不論平臺、渠道及諸多觸點,只要每次一接觸“小王”,企業都能知道這人是“小王”。在知道誰是真正用戶的基礎上,才可能談得上真正的“知彼”,才能打好營銷這場仗。
當下的數字化技術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已經有一整套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但如何使One ID體系持續在業務場景落地及迭代應用,還是需要在構建前充分考慮業務邏輯與技術邏輯的融合。
實踐而言,至少需要經過三個步驟:
-
數據質量:數據符合企業制定的質量標準,進入待用狀態。比如最基礎的數據質量校驗維度,數據完整性、規范性、時效性、唯一性、準確性及一致性等。
-
可用數據:在數據質量校驗后,基于“人”的維度進行數據梳理及篩選規則制定。此過程是為了通過技術過程實現基于One-ID的數據流轉,增強數據的可應用性。
經過前期處理和篩選的數據,為One-ID的打通奠定了基礎。但在正式啟動One-ID構建之前還需明確打通規則及ID之間的關聯映射關系,確定打通的優先級。
不同業務的企業有不同的考量。
企業可按照唯一性和可靠性,基于業務考量給用戶各類安全合規的數據排序,確認打通的優先級,比如手機號、用戶注冊賬號昵稱、設備端口等信息。而后再通過規則/算法Mapping將涵蓋用戶設備ID、手機號、用戶昵稱、地址等諸多不同渠道、系統的用戶信息進行關聯及打通,并給予統一的命名作為內部識別用戶的標識碼,此標識碼可以是賬號昵稱、手機號、設備端口以及企業自定義標識。
如此將散落在各個渠道、系統及平臺的用戶串聯起來,為整個企業提供用戶的統一標識,提高業務場景下對真實用戶的感知力。
至此,基本就可以看到One-ID構建的初步成果了,但還沒有完。
與此同時,要考慮到業務場景的更迭。不同行業的業務場景更迭會涉及到多個數據體系,企業與用戶的連接場景涉及的渠道、觸點泛泛,產生的行為數據與業務數據量處理量級大。因此,在搭建One-ID體系后,借助各類工具基于業務場景的自動化運營保障機制對One-ID可持續迭代非常重要。當然,對源頭數據質量的治理管理亦不容忽視。
創略科技的One ID解決方案結合了機器學習、圖數據庫計算等技術過程,通過將業務數據體系、用戶體系行為以及第三方數據體系的ID在多觸點內進行貫通與關聯,在解決“跨域匿名與實名數據打通及交互”難題的基礎上,同時創建了具備行業Know-how、懂業務場景、數據邏輯、系統搭建、策略分析的運營團隊,全方位助力企業貫穿業務邏輯與技術邏輯的融合搭建,與企業一起驅動全場景數字化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