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庫云|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痛點與政策推動建議
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在貿易戰、疫情沖擊之下悄悄洗牌,中小企業正面臨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解決經營困境、提升自身競爭力,這更是未來制造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
藍庫云認為全球制造業10年間爭相追逐數字化及智慧化的導入,時至今日產業技術發展與商業營運模式與以往大相逕庭。「如何運用通訊技術,讓生產變得智慧化」成為企業保持競爭力之關鍵。而從數字化到智慧化的五個發展進程分別如下:

一、聯網化:導入強大的先進資通訊技術,包含5G/6G、云端運算等,產出精確生產履歷、異常偵測及營運數據進行分析與整合。
二、可視化:透過可視化實時系統監控、生產管理系統、資料擷取的功能,協助管理者采集全盤的數據資料,并看見問題所在。
三、透明化:利用大量已知的正常資料來進行「偵測異常狀態」,如感測速度、電流、雜音、震動、溫度、噪音及亮度、機器視覺及自動光學檢測等。
四、預測化:利用大量數據進行機器學習,預測機器或設備的健康狀況,提前避免發生錯誤或故障,提高生產效率。
五、自適化:針對預測結果進行設備參數優化及提出因應對策。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痛點與政策推動建議
傳統制造產業及中小企業仍面臨轉型的痛點,分別是:生產成長率下滑、利潤空間逐漸縮小、數字化轉型缺乏誘因。為加速推動數字化轉型,藍庫云和大家一起探討中小型企業及產業所面臨的轉型瓶頸與政策建議方向。
(一)企業瓶頸
1.部分中小企業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程度不足,難以搜集現場信息,如中小企業軟件能量不足,未必有ERP系統,MES系統等。
2.串連不同設備機臺時,水平整合產生龐大費用,企業擔心投入成本與回收效益不符。加上中小企業投入經費少,導入后的效果不符合原先認知期待,降低轉型意愿。
3.大部分中小企業欠缺整合性分析自我轉型需求,通常是被客戶要求才做。因此外部系統整合廠商難以提出符合企業真正需求的方案,影響轉型成效。
4.企業的機臺整合瓶頸在于8成以上的IT架構、應用系統都是舊系統,IT預算須用于維護舊機臺系統,內部人才的技能也著重舊系統。龐大的舊系統提高整合難度,各系統串聯不易,導致落地推廣與規模化緩慢。
5.企業企圖發展自動化,但欠缺整合自身生產和其他營運部門的架構,成果難以快速擴散到不同工廠或部門。例如:企業IT和OT交集不足,需透過外部公司整合IT與OT部門。

(二)政策建議
1.評估數字化成熟度:提供數字化準備度(or成熟度)指標,協助企業評估自身數字化發展階段。
2.明確轉型需求與目標:根據該發展階段,提出該產業可能的數位轉型需求,并建議適合的轉型目標。
3.擬定轉型路徑與策略:依據轉型目標,擬定轉型路徑并建議可能的策略方案。
4.提供資源:根據上述策略,提出相應的政府資源,如標竿同業作法(案例集或示范觀摩)、可視化數位/虛擬場域、人才培育、補助貸款、技術輔導(數位轉型相關之技術服務商認證名單)…等。
5.提供客制化、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轉型資源:依據中小企業轉型需求、考量其轉型能量,以多元的政策工具如資金補助、技術輔導、需求辨識、人才媒合等措施協助導入智慧制造。
制造業的轉型并非漫漫長路,卻是一條無盡之路,企業往往想要鞏固既有優勢,而錯失了成長的機會,在數位浪潮的沖擊之下,制造業的升級轉型不會停歇,除了相關政策的支持,企業自身的意愿才是支撐轉型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