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供應鏈 | 淺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痛點與解決方案
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圍繞產銷對接、模式創新及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快構建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本文在此背景下,剖析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現狀,研究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痛點問題,提出生鮮農產品產業的發展建議,響應國家關于進一步加強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戰略,助力鄉村振興。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現出需求旺、潛力大,鏈條長、主體多,地域性、季節性,品類多、要求高四大特征。
(一)需求旺、潛力大
生鮮農產品市場空間龐大,根據相關數據,2021年生鮮行業零售總額達到5.6萬億元,其中蔬菜、水產、肉及禽蛋四類占比超過55%,且保持較高的增長率,2017-2021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3.3%,未來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增長,消費需求旺盛。
生鮮冷鏈市場挖掘潛力巨大。目前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產生的損耗較大,據統計我國果蔬類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比發達國家超過5-6倍,隨著國家冷鏈物流體系的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逐步搭建,對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物流成本、損耗率等也將降低。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未來全國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將趨向于精而美、品質高、品牌知名的優質產品,通過控制生鮮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等手段,提升生鮮農產品附加值,發展潛力巨大。
(二)鏈條長、主體多
從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構成維度來看,包括上游生產、中游流通及下游消費三大板塊,體現出鏈條長、主體多兩大特征。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覆蓋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鏈條,包括“種(養)、采、加、運、倉、銷、服”等環節,以香蕉產業供應鏈為例,從香蕉種植生產、采摘、初加工等經歷數個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
其中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主體主要包括種植(養殖)戶、代辦企業/經紀人、加工企業、物流企業、經銷商及供應鏈企業等多方主體的有機組合,各主體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承擔不同的責任。
(三)地域性、季節性
所謂地域性從空間維度分析,產銷市場分布不平衡。目前國內生鮮農產品產地市場整體呈現“兩超多強、東密西疏”的格局,農產品產區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其中山東、河南兩省生鮮農產品產品過億噸,成為最大生鮮產區。生鮮農產品銷售市場整體呈現“三主五輔”的格局,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市場集群為主,以東北、陜甘寧、成渝、中原及長江中游五大市場集群為輔。
所謂季節性從時間維度分析,由于生鮮農產品需要滿足一定的自然條件,致使各產區的生鮮農產品上市時間不同,故而生鮮農產品具有很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同時通過建設農產品冷鏈倉庫,發揮“蓄水池”調節作用,可在全國綠色農產品集中上市時期,進行入庫冷藏倉儲,錯開農產品銷售市場高峰,實現錯季上市。
(四)品類多、要求高
國內生鮮農產品品類繁多,在全國統一的《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內鮮活農產品包括5大類共128個品種,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基本分為水產類、水果類、蔬菜類、肉類、禽蛋類。
同時生鮮農產品大多為易腐易變質產品,不能長期保持,在配送過程中,要用到專業的設施設備,比如冷藏車、恒溫車、特殊的包裝材料以及運輸冰袋等,且需要嚴格的溫度檢測與監控,保證貨物是在合適的溫度下配送。
(一)商流之痛·流通鏈條冗長
目前國內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生產端以農戶小規模生產為主,造成生產端較為分散,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銷售端的需求與市場分散,客觀上形成并固化了層層分解風險并享有環節相應收益的多層級采購批發供應體系,即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由于供應鏈鏈條冗長,也相應拉長了生產者與消費市場之間的時空距離,市場信息反饋不通暢,導致市場供給需求不平衡,形成層層加價的現象,從生產端到消費者中間至少經過四個環節才能完成整個供應流程,整體加價率在45%左右。
由于種植戶出產的產品多為農村經紀商進行采購,中下游企業與種植戶之間聯系較弱,種植戶難以掌握企業需求,企業缺乏穩定供貨來源。受獲取各地生產信息成本高及信任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中間商很難跨越經紀商直接向農戶采購,迫使農村經紀商層級無法避免,導致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形成“兩端受損,中間獲利”的格局,隨著市場價格波動,易造成“谷賤傷農,谷貴傷民”的現象發生。
(二)物流之痛·基礎設施不完善
國內農產品基礎設施短板較為突出,冷鏈設施網絡有待健全,基礎設施配備不到位,未能滿足農產品流通的發展需求,導致冷鏈流通率低、產品損耗率高。
在人均保有量方面,我國人均冷庫占有量僅為每人0.037噸,冷藏車為每萬人配有一輛,人均冷鏈設施擁有率遠低于美國、日本與韓國。
在農產品冷鏈流通率方面,國內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即在物流過程中采用冷鏈物流的比重,分別為22%、34%、41%,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5%、57%、69%,遠不及發達國家95%冷鏈流通率和90%的冷藏運輸率。
在農產品損耗率方面,相較于歐美日等成熟國家5%的損耗率,目前國內生鮮農產品流通的損耗率高達25%~30%,國內生鮮農產品整體損耗率水平較高。
(三)互聯之痛·企業信息缺協同
我國農產品物流企業目前存在信息交流不暢通、業務交互不關聯等問題,增加了生鮮農產品在物流環節的管理成本,嚴重削弱了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一方面,信息化程度低下,并且上下游之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顯著存在信息斷層,信息交流的通暢性和準確性受阻。另一方面,缺乏聯運整合規劃安排,各環節缺少整體規劃安排,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聯動機制。
(一)補齊短板·完善全鏈條冷鏈基礎設施網絡
完善的冷鏈干線及產銷兩端基礎設施,建設全鏈條的冷鏈基礎設施網絡,加強干支銜接、區域分撥、倉儲配送等冷鏈運輸服務功能,提升冷鏈運輸支撐保障能力。
一方面,結合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建設,依托農產品重要集散地和主銷區所在地的貨運樞紐、主要港口、鐵路物流基地、樞紐機場,統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形成冷鏈物流干線運輸通道。
另一方面,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產地倉,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從產地的“最先一公里”功能,在農產品主要銷售區,建設前置倉,完善農產品供應鏈到銷地的“最后一公里”功能。
(二)賦能技術·數字化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面對“小農戶”與“大市場”格局,應積極應用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供應鏈整體應變能力及協同能力,實現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數字化發展。
一是建立大數據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一個集農產品生產、采購、倉儲、配送、銷售于一體的農產品供應鏈協同平臺,暢通對供應鏈全鏈條,為各環節主體提供更加透明、標準、規范的供應鏈服務,優化資源配置,形成高效農產品供應鏈運營體系。
二是加快數字化技術應用。通過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智能化技術設備,實現智能調配、智能檢測及智能預警等功能,提高生鮮農產品加工效率、質量安全及新鮮度,優化產品流通端的運輸倉儲運力資源,降低生鮮農產品流通時間。
(三)創新模式·助力供應鏈體系發展提質增效
1、生產模式創新
加快農產品供應鏈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由數量型、粗放型向質量型和效益型轉變。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覆蓋供應鏈全環節,有助于提升農產品品質和保障農產品質量,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向產業鏈高端攀升。農產品供應鏈規模化是促進農產品供應鏈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及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農產品供應鏈品牌化是助推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
2、流通模式創新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體系革新進程中,新的營銷理論、新的流通模式不斷涌現,會促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體系的優化。目前生鮮農產品流通模式的農超對接、直采直銷、生鮮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飛速發展,縮減生鮮產品在二級、三級批發市場的流通環節,提升優質農產品源頭直采的力度,降低生鮮零售的交易和履約費用,縮短供應鏈條,提高流通效率。
文章來源:智慧物流踐行者
編輯:瓴犀(微信公眾號名稱:“瓴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