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億美元融資落空,40萬中小餐飲商家「意外摔倒」
「核心提示」
“那天物管喊我交水電費,我就去嘩啦啦提現,一直沒有到賬,打電話問平臺客服,她說是因為系統升級,會幫我催促。但是從12月提現到現在還沒有到賬,目前被拖欠的流水接近5萬元,”在四川開清吧的張琴告訴《豹變》,自己在嘩啦啦上的5萬多塊錢一直提現不成功。
從2022年年底,嘩啦啦提現困難的問題出現,在抖音、小紅書等多家社交媒體,以及黑貓投訴平臺上,都能看到商家發文吐槽提現延遲。
作為國內頭部的餐飲SaaS系統服務商,嘩啦啦成立于2011年,產品覆蓋餐飲全業態、全業務環節,包括餐廳的預訂、排隊叫號、點餐等,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接近40萬的使用商戶。
在多個提現維權群中,商戶未能提現的款項一般在10萬以內,多者也有超過20萬,甚至60萬元。據了解,使用嘩啦啦聚合支付的主要是中小型商戶,他們并沒有像大型企業那樣將掃碼點單和付款系統分開,加上中小商戶的話語權本來較小,因此在這次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更大。
對于不少中小商家來說,好不容易熬過了疫情三年帶來的各種挑戰,在即將迎來春天的時刻,卻被一家餐飲服務平臺絆倒。
“2022年12月8號發現了提現有問題,賬戶被拖欠61萬元,這導致我三個店鋪周轉出現嚴重危機,年前很多供應商來找我討債,搞得我實在沒有辦法”。
在江西做夜宵生意的吳豪告訴《豹變》,自己在去年就被嘩啦啦提現系統拖欠了37天的營業流水,導致經營出現不小困難。
“供貨商天天催我,目前錢又取不出,我只能去貸款,2月20號才剛剛貸款12萬元”,張琴向《豹變》透露自己貸款還債的經歷,言語中流露著無奈。
在餐飲店經營過程中,現金流就是店鋪運轉的血液,對于中小商家來說,由于規模較小,無法像大店那樣可以長期賒賬,從進貨到生產都需要在短期內用現錢結算,而一旦現金流斷裂則意味著店鋪很快可能就運轉不下去。
除了要應對供應商的上門討債,日常員工開支和店鋪租金更是讓吳豪頭痛不已。
“我手底下有三家店,一共有50多個員工,光員工開支一個月就要15萬打底,而且我們主要做夜宵,從下午5點20到通宵,還要給很多員工提供住宿,店面加上宿舍一個月要5.4萬元,現在資金缺口太大了”。
小年(1月14日)那天,吳豪被逼得實在沒辦法,開車前往嘩啦啦南昌分公司,在公司蹲了三天,“最終他們才打電話給北京的高管,18號收到愛農驛站的打款,給我打了15萬,目前還有接近46萬被欠著”。
在被問及如何應對當下的困境時,吳豪略帶生氣地說道,“本來疫情三年,生意就不好,能活下來已經不錯了,這幾年大家養成自己做飯的習慣,所以目前生意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到水平,現在又提現提不出來”。為了填補這個資金缺口,吳豪自己拿出了10萬,通過擔保人又在民間借貸了30萬元,“利息是一分的,一個月就要支付3000多的利息”。
在與《豹變》溝通的多位商家中,吳豪至少先要回了一部分賬款,而有些商家從2022年底至今,還未收到分文。
“我12月初開始提現,就一直沒到賬,我只是一個小商小鋪,沒有那么多資金,一下子被欠款20多萬,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運營了。現在我們這邊是四處被人問債,有催貨款的,有催房租的,還有員工工資”,經營單位食堂的盧少文無奈地告訴《豹變》,這筆賬款已經被延期了兩個多月了。
盧少文目前四處湊錢給員工發工資,但是投標投到的單位食堂,因為沒有錢交房租,被下了多次最后通知,隨時面臨著被人家清場。
表面上看,嘩啦啦系統的提現問題只是讓商戶延期提現,這背后卻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讓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遭遇生存困境。
針對提現難的問題,嘩啦啦對外解釋的是系統正在升級,同時因為工作人員確認新冠病毒,導致系統升級過程中出現錯誤、數據混亂,并承諾將在1月31日前解決問題,對于未能提現的客戶,按照每日0.03%給予補償。
但是在經過一個多月的苦苦等待,很多商家到了最后一天還是沒有等來屬于他們的款項,而且連最初承諾的補償也沒有拿到。
吳豪表示,這個補償利息比自己去民間借貸的一分利低,“相當于是低成本占用我們資金了”。
1月31日沒有解決的問題,嘩啦啦又稱將延遲至3月31日,對于資金鏈緊繃,甚至處于斷裂邊緣的中小商家來說,嘩啦啦的操作消磨了剩余的信任,更增加了店鋪死亡的幾率。
而2月下旬,嘩啦啦在對齊魯晚報的回復中稱,截至1月31日,待提現商戶數已處理83%,目前待處理商戶數剩余600多戶。按目前的計劃和預期,3月底前可解決全部問題。
面對平臺所謂“系統問題”的解釋和“畫餅充饑”式的補償,大多數商家并不買賬,有些人認為,系統問題不應該處理這么久,立足市場這么多年,早該有應急處理能力。不少人猜測是平臺挪用了他們的資金。
雖然平臺一直強調,商戶的收單資金都會進入商戶賬戶,并會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的備付金賬戶進行處理,備付金接受央行監管。但是,嘩啦啦在公開場合曾承認自己存在資金困難,這些讓商戶堅信自己的錢就是被挪用了。
作為一家高速成長的企業,嘩啦啦是國內最大的未上市餐飲服務Saas企業,服務的客戶年交易總額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在2021年的行業大盤中,占比接近15%。
在迅猛的發展勢頭下,嘩啦啦擴張的欲望并沒有停止,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裁員優化時,嘩啦啦2022年逆勢擴招。2022年5月,嘩啦啦花費數億元投資了觀麥科技,而更早之前嘩啦啦還在“中央廚房”項目上投入大量資金。
大規模擴張讓嘩啦啦的資金需求越來越大,2020年嘩啦啦完成了A輪16.5億人民幣的融資,投資者包括高瓴資本、美團、深創投等。
按正常融資節奏,2022年初,嘩啦啦與某頭部美元基金達成初步投資框架,計劃進行B輪2億美元融資,支持2022-2023年的擴張動作,但2022年二季度開始,國內疫情管控愈演愈烈,導致美元基金普遍看空中國資產,嘩啦啦表示,該輪美元融資最終因宏觀形勢未能落地,但公司的擴張動作卻慣性按照2億美金的入賬規劃進行,公司擴張了包括海外業務在內三條新產品線。
除了融資受阻,在疫情疊加經濟乏力等多種因素下,嘩啦啦的許多擴張舉措并未為公司帶來較多的盈利,進一步加劇了嘩啦啦的資金短缺問題。
除了資金缺口的問題,嘩啦啦和愛農驛站糾纏不清的關系以及長期不透明的資金鏈路,也增加了商戶們的懷疑。嘩啦啦自身并不持有《支付業務許可證》,其收款系統功能的實現主要依靠北京愛農驛站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天眼查數據顯示,嘩啦啦的母公司為“北京多來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而這家公司的A輪投資方“北京格致璞科技有限公司”,是愛農驛站法定代表人萬穎彥參與持股的一家企業,這樣的股東機構讓兩者的關系顯得更加曖昧。
值得一提的是,愛農驛站在過去幾年因為違反清算規定、將境內外匯轉移境外等原因受到國家機關的多次處罰。
著急的除了商戶,還有嘩啦啦的員工。社交媒體上,近幾個月來不斷有嘩啦啦員工稱,公司拖欠薪水,發工資如同擠牙膏。相關的吐槽最早出現在2022年11月。
這也再次證實了,嘩啦啦所遭遇的不只是“系統問題”,整個公司的經營情況并不樂觀。嘩啦啦方面表示,2022年10月開始,嘩啦啦融資轉向人民幣資本,在12月已基本敲定。但受商戶提現延遲到賬問題導致的輿情影響,該筆融資目前還未結束。
在當下餐飲服務商行業的紅海中,嘩啦啦雖然處于頭部位置,但是面對各類對手圍剿,嘩啦啦疲于應對,這次危機的發生很大原因是嘩啦啦激進的擴張道路踏錯了節奏。
CEO徒丁曾放下豪言壯語,“如今的嘩啦啦有潛力成為中國的Sysco(全球知名餐飲供應鏈公司),去做連鎖餐企的‘水和電’。”而從現在的形勢來看,比起做成連鎖餐飲的“水和電”,嘩啦啦更需要一場資金“及時雨”,解決燃眉之急。
嘩啦啦需要以時間換空間,但被拖欠貨款的商家已經耗不起了。
面對嘩啦啦的多次失約,盧少文打算前往北京總部維權,盧少文稱,“我覺得他們把時間設置為3月31是在避讓315晚會”。
中小商家由于規模小,在商業合作中往往不占優勢地位,即使出現合作問題,在維權上也存在諸多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有些商家直接選擇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吳豪告訴《豹變》,“現在只想先要回款項,我已經聯系律師,22號把嘩啦啦告上法院了,光起訴費就花了4027元,作為這幾家店的股東代表,我如果要不回來錢,我至少需要賣掉一半股份才能填補這個資金窟窿”。
吳豪的生意目前并沒有完全恢復,再遭遇嘩啦啦拖欠款項,壓力巨大,不過他堅定地表示短期內沒有裁員打算。而其他不少被被嘩啦啦影響到的中小商家,因為資金問題,不得不裁員或者縮小規模,以求取生存。
在這場提現鬧劇中,平臺出現了所謂的“系統問題”,最終讓商家來買單,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商家不再信任嘩啦啦,如果嘩啦啦不能妥善解決,后續可能面臨大量客戶流失的風險,在《豹變》了解的過程中,許多商家都表示已經停用了嘩啦啦的系統。
這之后,許多商家在選擇收款系統上會變得更加謹慎,將自己店鋪的“氧氣瓶”托付到更有信用的服務商手里。這也要求包括嘩啦啦在內的餐飲SaaS系統服務商,需要做到讓商家的錢款流向更加透明。
數字科技與實體經濟相互融合過程中,需要平臺堅守安全底線,不要辜負商家的信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豹變”(ID:baobiannews),作者:佘偉航,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