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生態下一站,華為云將怎么做?
2017年3月,華為成立云BU,正式進入公有云市場;2020年第四季度,華為云已與騰訊云并列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第二(數據來源于IDC最新發布的《全球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年)跟蹤》報告)。僅四年時間,華為云已成為全球IaaS市場上的五朵云之一(數據來源于Gartner發布的2020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追蹤數據)。
華為云在公有云市場上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其政企市場的成功,另一方面同樣有SaaS生態的助力。正所謂,云的發展,離不開SaaS生態。也正是如此,近年來華為云提出“黑土地”概念并在SaaS生態上不斷深入耕耘。例如,2019年,華為云推出SaaS耕“云”計劃;2020年,華為云推出沃土計劃2.0等。
如今,華為云又推出了新的計劃——華為云SaaS星光計劃。同時,“2021騰訊千帆戰略發布會”舉行,騰訊千帆計劃2.0面世。我們很難不將這兩朵云連在一起,并提出一問:SaaS生態里,誰將領先一步?
首先,不妨先來看看此次華為云SaaS星光計劃的具體內容:
面向SaaS業務合作版提供的扶持計劃,旨在通過提供技術支持、營銷支持、業務支持,幫助SaaS伙伴基于華為云在全球開展業務。具體來看,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賦能SaaS合作伙伴:
產業能力共享。通過華為云嚴選商城為合作伙伴提供優先通道,其次,在華為行業客戶渠道轉售、華為銷售體系直銷、生態直播、專項銷售活動、SEM營銷投放等,幫助合作伙伴們開拓市場增加客戶;
品牌聯合共創。通過生態大會、HDC大會、全聯接大會等帶新活動,以及線上營銷、聯合營銷等方式,擴大合作伙伴品牌影響力;
創新技術賦能。提供創新伙伴認證服務和產品開發創新指導,與華為原廠專家共同展開商業創新應用場景孵化,助力合作伙伴創新技術應用及商業落地;
專項資源投入。提供華為云學院在線培訓課程,在線免費沙箱實驗,職業認證HCIX,專家調用支持,星光基金等資源,在華為云技術平臺的支撐下,提升合作伙伴的技術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推動SaaS生態建設、吸引SaaS伙伴入駐無外乎資金支持、給商業變現渠道、提供研發技術支撐,華為云也不例外。因此,如果我們回顧華為云在SaaS生態上的扶持策略,就不難發現,此次的四大權益全面賦能伙伴成長,似乎并無太大亮點。
2018年,華為云提出三大方面賦能SaaS企業:基于華為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幫助SaaS伙伴提升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提供高質量部署平臺幫助伙伴提升部署運營效率;通過嚴選論壇與伙伴們一起做聯合品牌營銷,聯合市場推廣等;
2019年,華為云正式發布了SaaS耕“云”計劃,提出在基礎返利、培訓支持、技術支持、營銷支持等方面提供全面優化權益,致力于幫助加入此計劃的合作伙伴打造行業解決方案和業務實踐,共拓市場;
2020年,華為云推出SaaS應用扶持計劃,首批扶持1000個SaaS應用,每個應用可獲得最高20萬元的云資源……
那么華為云新SaaS生態計劃的“星光”在哪?在發布會上,華為云中國區總裁洪方明講到“華為云將投入2億元的星光基金作為專項資源,扶持ISV類的軟件廠商轉化為SaaS類的應用廠商。”
扶持ISV向SaaS廠商轉化,就國內來講,明確提出來的尚僅華為云一家。如今SaaS化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軟件類廠商們開始轉向SaaS化服務,從此來看,華為云的計劃也不難理解。
在華為云SaaS星光計劃發布會上,洪方明還講到,“我們誠邀有軟件能力的企業加入到SaaS星光計劃當中,我們的目標是在全國范圍內賦能1000家SaaS伙伴。”
1000家,并不少。如果除去已加入華為云其他SaaS生態計劃的企業,那么這1000家企業,很難說不需要實現新增長。據官方消息,一歲多的騰訊“千帆計劃”目前擁有接近300家伙伴;阿里云也已聯合ISV、SI達9000多家提供SaaS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SaaS生態“跑馬圈地”的階段已過去,培育新SaaS廠商正在成為云巨頭們的新方向,而是重點之一。
據海比研究院《2020中國Saas市場研究報告》,SaaS服務涵蓋經營管理業務類、辦公工具溝通類、垂直行業專用類、業務流程外包類、數據分析服務類、信息安全管理類六類,目前包括應用數量已超60。SaaS服務的特點是顆粒度很細,也因此其應用、場景更多,SaaS生態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新SaaS應用。
培育創業型SaaS廠商不難理解,但助推ISVSaaS化不簡單。眾所周知,ISV培育成功者非Salesforce莫屬。然而在SaaS生存環境、發展動力不足等國情下,國內出現ISV類獨角獸被認為是非常困難的,這也側面說明了當前國內ISV的生存境況。
在中國軟件網看來,如今ISV在SaaS生態中的重要性在不斷凸顯。對于ISV來說,其在行業服務場景中擁有一定的積累沉淀,但ISV在向SaaS化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特點:產品獨立性較低。同時,從傳統軟件的業務重心分向產品SaaS化,對其來講,缺云資源支持、技術能力支持。
當然,縱觀市場,云巨頭們做生態也確實早已瞄準ISV。例如,2019年,阿里云在闡述生態戰略中表示,阿里云提倡尊重ISV,不碰行業應用,站在被集成角度,做好底層技術云化、數字智能化以及業務最佳實踐,被更有行業積累的ISV集成,實現傳達到最終用戶的價值;騰訊云千帆計劃2.0中強調,做深生態,需要不斷擴大邊界。
盡管SaaS化勢不可擋,但SaaS廠商還是有限的,愿意“集成”的優秀SaaS合作伙伴更是有限的,生態難做不言而喻。在SaaS生態上,云廠商們的目標可謂一致:吸引更多的SaaS合作伙伴基于自身的IaaS資源生長出更多的應用共建PaaS,從而服務客戶打造業務閉環。
縱觀SaaS生態,阿里云與騰訊云的優勢特色鮮明。例如,騰訊云圍繞企業微信、微信等“一云多端”賦能SaaS合作伙伴,做“連接器”,“數字化助手”,連接器、工具箱、生態共建者;阿里提出“被集成”戰略以來,圍繞阿里云SaaS加速器、釘釘等,致力于做“助跑器”成就億級營收的SaaS獨角獸。
與之相比,除卻云基礎等能力,華為WeLink入局較晚,其力量還稍顯“弱小”。不過,在流量上,華為云也有其保障從而加大商業價值轉化。一方面,國產化潮流中,華為背書的品牌效應明顯;另一方面,華為云Marketplace和華為應用市場AppGallery兩大應用分發平臺的業務表現也尚算良好。
據官方數據,截止2020年9月,華為云Marketplace年交易額超過10億,訂單數量超過10萬,有30家伙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1000萬;截止2021年3月,華為應用商店AppGallery,現在每個月有超過5.3億活躍用戶,應用程序發行量每年增長83%,2020年安裝了3840億個應用。
當前,SaaS生態將走向何處,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而要想更安全的過河,就需要更多更大的石頭來支撐。目前來看,在業務垂直類SaaS目標廠商上各有特點,三朵云尚未形成激烈的正面競爭。但要想與騰訊云拉大距離,追上阿里云,留給華為云的時間不多了。
本文來源于:海比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