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協同辦公軟件對比:高效從何而來?
作者:Quincy 實習生鄭思芳
受疫情影響,全球企業正在適應混合辦公的新常態。這種方式是在疫情不確定的情況下,員工利用視頻會議、在線文檔、等軟件,時而遠程、時而在辦公室坐班的一種全新工作方式。
在這種新形勢下,很多企業——特別是知識密集型企業發現,員工一旦適應了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可能再也不愿意再回到辦公室了。即使在強制措施下回到辦公室,也會出現種種問題。我們將之稱之為“疫情后遺癥”。
隨著中國疫情逐漸回穩,“疫情后遺癥”正在考驗企業的管理者們。在混合辦公的新形勢下,企業應該如何保持在線協作的效率?如何劃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如何在信任的基礎上保證企業的凝聚力?這些問題都在挑戰傳統的管理方式。
好在,打工人現在已經非常習慣于使用在線協同辦公軟件——不論是居家辦公還是在辦公室,通過綜合性的協同辦公平臺推進企業的人員、信息和業務協同。
換句話說,混合辦公下的數字化協同工具,正在成為企業數字化管理的主要抓手。就如同電腦、電子郵件、微信對于企業管理者的影響一樣,協同辦公軟件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
目前,在全球企服市場,協同辦公軟件主要分為綜合類協同辦公平臺和垂直類協同辦公應用。綜合類指深入企業的組織管理體系,整合內部各類業務系統。垂直類指的是針對垂直場景需求的協同辦公軟件,如視頻會議、在線文檔、思維導圖、企業云盤、項目管理等。這類產品功能精簡,價格友好,能精準解決垂直類協作問題。
在垂直領域,西方協同辦公軟件產品形式上更加體現「小而美」的特點。舉個例子,在全球疫情爆發初期,Zoom以極簡流暢的功能界面,操作簡單易上手等特性,收割了大批中國企業用戶,一度成為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用戶最多的視頻會議軟件。
隨著Zoom退出中國市場之后,騰訊會議成為視頻會議的頭部軟件。在高清晰度和穩定性上有了迅速的進步。作為專攻視頻會議的垂類應用,騰訊會議無疑更加符合本土化的需求,比如支持 PC端、移動客戶端無縫切換,美顏、虛擬背景、實時字幕、語音速記等配套功能豐富,比較符合中國企業用戶的需求。
但不論是哪一種視頻會議軟件,線上遠程視頻會議始終會受到物理介質的決定性影響。因此,如今Zoom和騰訊會議都在探索線下軟硬件一體的會議室場景,希望進一步解決視頻會議卡頓、掉線、交互性差等突出痛點。
(根據36氪企服點評發布的《數字化辦公創新:協同辦公軟件?戶體驗報告》顯示,用戶對視頻會議類應用的不滿主要集中在易用性、流暢度和穩定性三大方面)
在一體化綜合性協同辦公平臺賽道,中美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同樣是綜合性、全流程的協同辦公平臺,Slack集成了電子郵件、短信、Google Drives、Twitter、Trello、Asana、GitHub等65種工具。打通這些工具的關鍵詞是“頻道”——我們可以理解為主題/項目/團隊,利用頻道將相關的人員和信息匯集在一起,按照共同的目的,實現共享、決策和協作。
Slack還通過開放與私密渠道的分離,讓使用者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被干擾程度,將團體溝通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其通知設定較全面,能夠在減少干擾的前提下不錯過重要信息,用戶可以在關閉全局通知的情況下,在只對 @到自己的或是提到某個關鍵詞時得到彈出提示,減少了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將各種碎片化的企業溝通和協作集中到一起,提高管理和協作的效率。
而飛書集成了云盤、通訊錄、在線溝通、在線文檔、日常管理、消息、內部審批等功能,其核心產品仍然是在線文檔,支持電子表格/文檔/思維導圖等多種文檔協作,其評論/速記/翻譯等輔助功能更加豐富。但在視頻會議功能、碎片類協作工具、外部工具的集成性上,還有待進一步加速。
從對比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垂直類協作工具領域,西方產品更關注極簡的用戶體驗,追求產品的易用性和便捷性,而中國則注重產品功能的豐富性,注重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在綜合性協作平臺上,西方協同辦公軟件更輕量,結構更精簡,定位更清晰,突出易用性和便捷性,而中國協同辦公軟件則更注重一體化,強調溝通、協作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多功能產品的融合。
對比中美協同辦公軟件,能夠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36氪企服點評試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并為中國協同辦公市場提供借鑒。
首先,產品做減法。對比過去,中國綜合類協同辦公平臺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瘦身”,但對比slack的產品結構仍然有點復雜。特別是釘釘、飛書和企業微信,用戶其實很難識別出三者的核心競爭力,在產品架構上都融合了協作、溝通和人力資源等功能模塊,定位及目標不夠清晰。也許未來產品應該減緩做“加法”,學會做“減法”,打造更加簡潔、美觀、易用、流暢的產品體驗。
其次,產品和方法要融合。雖然三巨頭都在探索自己的協同方法論(比如飛書的OKR,釘釘的未來工作方式,愜意微信的AIRS價值增值環”模型),但這些理論與產品之間還沒有做到很好的融合,影響了企業用戶——特別是中小企業用戶的使用體驗。
最后,管理思維做加法。西方協同軟件的起步早,相關的專業研究更早。比如,在協同軟件出現之前,西方管理界已經存在很多對于目標、效率、關系和創新的研究,其出發點都是一線的員工。這一點延續到混合辦公時代,研究的原點仍然是人,主要探索如何在協作中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提升結構效率,利用協作促進創新等課題。
而在中國,因為中美方管理文化的差異,導致很多企業對協同辦公的認知,還處于傳統的“監管”思維階段。比如此次疫情期間出現的“5分鐘抓拍一次人臉”等遠程監控事件,就暴露了這一固定思維。在管理思維上,老板們需要放開思維,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協同辦公工具使用的目標、方法和思維,多做加法,而不是一味強調管理。
總的來說,目前中國企業的遠程辦公的最大障礙,并非工具,而是管理思想的快速轉變——從監管思維向包容創新的思維轉變,從以老板為中心向以員工為中心轉變。這一點,正成為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現階段的必修的一門功課。只有用對方法,工具才能降本增效,反之只會增加員工的負擔和壓力,損害雙向信任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