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現在仍然是學習和研究互聯網行業的最佳時機

互聯網怪盜團
+ 關注
2022-03-10 11:13
957次閱讀
最近一個月,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有人問我:“現在還有必要研究和學習互聯網行業嗎?”
每個人都想問同樣的問題,雖然他們的立足點不太相同:在校生關心的是“加入互聯網行業還有沒有意義”,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關心的是“我還能在互聯網行業打拼多久”,中高層員工關心的是“過去十幾年的積累是否要作廢了”,投資人關心的則是“互聯網行業還算一個投資對象嗎”?
對于我而言,上述問題都不是問題。最近一個月是我讀書最多的時候。我仔細閱讀了Amazon, Apple, Alphabet, Meta和Microsoft的最新一期財報及電話會議紀要;還讀了兩本云計算方面的書、一本信息流廣告的書,以及一本關于電商平臺運營的書。在此期間,我跟來自四家互聯網公司的六位朋友見面交談,還跟十多位互聯網行業的朋友在微信上深聊。學習讓我感到很充實,是對自己的最佳投資,每一分鐘都沒有白花。
但是,我也可以理解,為什么大家紛紛開始懷疑“學習互聯網行業知識”的意義了。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已經見海底了,恒生科技指數被腰斬了,科創板不歡迎互聯網公司上市了,風投基金也幾乎不再投互聯網(以及新消費)項目了。資本市場和職場的新寵是“硬科技”,包括芯片、光刻機、無人機、新能源汽車,乃至可控核聚變、腦機接口這種真假難辨的東西。
現在大家擔心的,不是互聯網行業會不會出現“周期性調整”——這種調整已經出現過無數次了;而是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期會不會永遠結束,成為一個沒有前途的行業。一個朋友的提問很有代表性:“今后互聯網公司是不是就像水電煤等公用事業企業一樣,沒啥意思,只會留下少數人養老呀?”
我的觀點恰恰相反,而且非常堅定:現在仍然是學習和研究互聯網行業的最佳時機,對任何人(投資人、專業人士、年輕人,等等)而言都是如此。準確的說,最佳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考慮到時間機器尚未發明,我們都無法穿越回去,所以我們能抓住的最佳時機就是現在了。
我的論據非常簡單,在公開場合都找得到:
首先,從美國互聯網巨頭的財報看,傳統行業數字化的浪潮才進行到一半,也就是說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率還遠未見頂。微軟、谷歌和亞馬遜在財報中不約而同地提到,全球疫情加速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既包括營銷預算的數字化,也包括業務流程的全面上云。在中國,企業的數字化程度甚至還不如美國,尤其是中小企業服務的市場才剛剛打開。只要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在進行,互聯網就仍將是國民經濟當中最有活力的那一部分。
其次,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發達國家,消費互聯網服務的滲透率都還遠遠沒有見頂。在不久前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的管理層指出,中國的服裝、電子產品的電商滲透率都只有30-40%,更不要說日用品了。在收購動視暴雪的電話會議上,微軟的管理層則指出,全球的游戲玩家數量還遠遠少于互聯網用戶數量,游戲行業的發展還處在青春期。就算我們不提Web 3.0、元宇宙之類縹緲的概念,僅僅是傳統的互聯網生意,都還有太多的潛力可挖。
再次,互聯網公司的效率、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所有行業當中仍然處于最高水平。過去十多年,我研究過新能源公司、軟件公司、計算機硬件公司、傳媒娛樂公司和互聯網公司;給我帶來最大驚喜、讓我最有學習動力的,永遠是互聯網公司?;ヂ摼W行業對員工的996壓榨是錯誤的,但是互聯網行業勇于創新、勇于自我迭代、一往無前的精神是正確的。如果你覺得互聯網行業已經衰老了,那么你真應該去研究其他行業——然后就明白自己錯的有多徹底。
有人認為,在過去十多年的移動互聯網大潮當中,互聯網(尤其是中國互聯網)行業走錯了方向,變得越來越封閉、越來越浮躁,唯資本市場馬首是瞻,在科技等核心競爭力方面的能力培養不足。這種情況當然是存在的,但那只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局部矛盾,它不改變互聯網行業整體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就像一百多年前,很多人也能挑出新生的鐵路產業的諸多問題,但那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鐵路、回到以畜力和人力為主的運輸路線上。
在討論“互聯網行業有沒有見頂”之前,讓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互聯網究竟是什么?它對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究竟有什么意義?
對于我這種從1998年就開始撥號上網、經歷了完整的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而言,答案是很明顯的?;ヂ摼W意味著信息的高效自由流通,意味著人類社交、娛樂和做生意方式的徹底轉變,意味著普通人與精英的距離大幅縮短,意味著國民經濟在流通環節的損耗大幅降低。對于某些出生在21世紀的人而言,互聯網服務確實如同水電煤一樣,一出生就存在了;他們或許會認為,互聯網只是某種基礎設施,不配享受高估值,不配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路徑。
然而,他們錯了。互聯網過去不是水電煤,現在不是水電煤,今后也不會變成水電煤。因為互聯網服務,尤其是其中的消費服務,不是自然壟斷的,反而呈現出較強的自由競爭傾向。無論在電商、游戲、視頻還是社交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無處不在的競爭,這就是推動互聯網行業不斷增長的原動力,也是促使新公司不斷崛起、鞭策舊公司不斷改良的原動力。
聽好了:自由的市場競爭是經濟發展的最佳催化劑。沒有競爭的市場是僵化的,沒有競爭者的公司是腐朽的。競爭不但可以促進消費者的權益,歸根結底也是在促進企業本身的進化。目前全球正在進行的平臺經濟反壟斷,其根本目的是維持和提高互聯網行業的市場競爭烈度,避免自然壟斷的形成;換句話說,是為了讓互聯網行業在競爭中實現下一個十年乃至一百年的發展,而不是要限制或消滅互聯網行業。
在上個季度的谷歌財報電話會議上,有分析師問管理層:是否擔心美國的政策會限制互聯網平臺公司的發展?管理層的回答非常精彩,大致如下:
  1. 在疫情恢復的過程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前所未有的強勁,在電商、本地零售、云計算等領域都是如此,這就是谷歌財報表現強勁的原因。要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互聯網平臺的力量。谷歌認為,如果美國立法者真的在乎經濟增長,就不會限制互聯網行業。
  2. 美國立法者應該很清楚,對美國科技巨頭施加法律限制,只會損害美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其他國家沒有施加類似限制,就可能在互聯網乃至整個科技領域實現超越。谷歌相信,理智的立法者會權衡利弊,不會為了解決一些暫時性問題而損害美國的競爭力。
把上面的“美國”換成任何一個國家的名字,仍然是成立的。
附帶說一句,過去多年,許多優秀的公司,都因為互聯網轉型而成為了偉大的公司——以前的微軟是一家軟件公司,現在是一家以云計算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以前的蘋果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現在是一家以增值服務為主要增長引擎的互聯網公司;以前的動視暴雪是一家傳統游戲公司,現在是一家以付費內購(Game as a Service)為主要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
我認識的那些最優秀的投資人,也無一例外地從根本上看好互聯網行業。五年前是如此,五年后也是如此。在逆風的局勢下,他們可能需要放下身段,靈活地做一些違心的事情,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基本理念發生了變化。而那些從骨子里就鄙視互聯網行業的投資人,錯過了上一個十年的高增長,也必將錯過下一個十年的盛宴。
就像十五年前,我曾經問實習單位的基金經理:“下一個中國會在哪里?”他簡潔地回答:“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現在,對于“下一個互聯網會在哪里”,答案也是簡潔的:“下一個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36氪經授權發布。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