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數西算,來自中國云計算企業的戰略注腳
本就是被各方給予厚望的一個新興產業,在被“東數西算”戰略按下全國算力一張網的“加速鍵”之后,云計算又迎來新一輪的聚焦。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等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加快推動算力建設,將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加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而在這個萬物皆可“上云”的時代,包括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在內的各大互聯網和云計算廠商早就紛紛布局,與此同時,資本強力加持下,也有不少新“玩家”挺進這條方興未艾的超級“賽道”,以期能夠抓住“風口”奪取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以說,從東部到西部,從互聯網到云計算再到產業,來自中國的一眾企業正在不斷為時代寫下新的注解,他們是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的推動者,更是“東數西算”的核心驅動者。
不是因為它和“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國家工程一樣都有著協調資源,為經濟增長馬車帶來強大牽引力的戰略意義,而是早在去年5月,四部委就印發了一套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并在12月批復內蒙古、貴州、甘肅和寧夏等4個節點啟動算力樞紐建設。
但是這次政策更加明確清晰。根據相關文件指出,本次戰略細則中加上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等發達地區,相當于東部、西部的主要節點都已經獲得批復。
我們知道,算力是經濟發展的數字底座,“東數西算”將提升國家整體算力水平,在此基礎上加大數據中心在西部布局,帶來綠色能源使用比例的大幅提升,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同持續優化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通過算力樞紐和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將有力帶動產業上下游投資,拉動IT設備制造、信息通信,基礎軟件、綠色能源供給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并帶動西部就業,從而來推動經濟水平協同發展。
尤其是,過去數年來,有關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的討論,一直是市場中熱度不減的一個話題點。
一方面,國內眾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的需求日益旺盛,此前鋪設的傳統IT系統建設已很難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個體轉型無論是從成本上、還是從時間上,都存在著極大的阻力,這就需要有“先行者”在打好底層基礎,然后冠以更多技術創新與產業智慧帶動變革。
在國內市場,今天倘若人們談起云服務商,很大概率上也繞不開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云這四家企業。從市場份額來看,這“四朵云”幾乎占據了國內整個云服務市場的90%,而于2008年便入局于此的阿里云更是幾近半壁江山。
除此之外,京東、聯想、盛大、新浪、網易、蘇寧、攜程、美團都已在多年前就進軍云領域,從自建私有云到推出公有云平臺,再到宣稱構建全棧式技術服務,似乎云已成為各家科技企業all in的下一個增長極。
“東數西算”工程終于定調的當下,各大互聯網和云計算廠商也早就紛紛布局。
其中,騰訊在貴州、長三角、成渝、京津冀等“東數西算”的算力樞紐節點,均已建有數據中心;京東云在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等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均擁有數據中心;華為云在貴安、烏蘭察布、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布局了五大大核心數據中心。其中,云貴安數據中心一期已投入使用;百度目前已在全國10多個地區落戶數據中心,實現中國華北、華東、華南、西部等區域用戶全面覆蓋。其中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是百度自建的第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項目,目前已上線服務器超過15萬臺、超過300萬個CPU核;阿里云在京津冀、內蒙古等樞紐節點均有數據中心。在京津冀樞紐,張北數據中心已于2016年9月投產。
其他企業也積極抓住風口挺進布局,字節跳動旗下火山引擎方面也透露,正在加強西部數據中心人才培養和招聘,以及西部數據中心上下游產業鏈建設,包括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據中心相關耗材、服務器/交換機等零配件等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建設。
在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投入運營及在建的重點數據中心已達23個。寧夏中衛,截至2021年10月已建成亞馬遜、美利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天云網絡、創客超算6個超大型數據中心,服務器裝機能力達到60萬臺。甘肅慶陽,已吸引華為、科大訊飛、金山云等12家企業的數據中心落地。
整體來看,在本次“東數西算”工程中,已有華為云、阿里云、騰訊云、京東云等越來越多的中國科技企業參與其中。而從目前云計算企業數據中心的布局看,頭部企業在東部地區均已完成落子布局建設,正逐步在西部地區擴張發展。西部地區由于其清潔能源儲備豐富,氣候條件適宜,正吸引著更多的數據中心落地。
騰訊云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鐘遠河表示,“東數西算”的啟動,會進一步鼓勵擁有海量數據的企業自建數據中心。而“東數西算”的產業政策,結合雙碳目標,也將成為數據中心綠色運營的助推劑。
來自政策方面的要求是,根據發改委聯合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印發的《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推動數據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PUE降到1.3以下,國家樞紐節點降到1.25以下,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西部數據中心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
各云計算企業也首先考慮到了這一點,關于綠色低碳與算力發展并舉的布局規劃也早就有所顯露。
不管是云計算已形成的發展格局,還是“東數西算”帶來的新一輪發展機遇,從中國企業幾朵云各自的成長路徑和商業特征來看,一眾企業雖然各具優勢,但卻在某些維度存在高度的相似點,那就是——無論是阿里云、華為云,還是騰訊云、京東云、百度智能云,都在強調“云”和“智”的結合,以及生態的開放。
這一點不難理解。從“新基建”的宏觀背景上來看,千行萬業分別處于自身和所處產業的數智化轉型的新階段,與傳統的基建投資項目不同的是,新基建不再把投產的重點過多放置在傳統IT范圍內,而是更強調高科技密集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建設。
更何況,企業上云的進程總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畢竟,不同產業之間的成長周期、運營規律、突發機制各不相同,大量企業還需要根據業務情況與數據安全需求等級來建設自身的數智中心。即使決定上云,不少也會采取混合云的建設方式與多云協同方案,來提升了企業數智化的管理能力。
因此,這需要云服務商能夠面向包含制造、能源、醫療、零售、金融等各種不同行業提供場景化的算法模型和功能組件,并預置豐富的行業知識,同時基于這些具備行業屬性的模型和組件,可以快速構建出適配各種場景的智能化應用。
這些關乎開放的布局,其實是企業對長期主義的深刻描繪。隨著數字化進程不斷深入,云網融合、云間互聯、多云交換等方向成為行業共識、大勢所趨。如何突破云網物理邊界,統一云網資源和服務能力,實現網絡、計算和存儲一體化融合的技術架構,實現云網能力的智能化、一體化調度管理,為產業數字化變革進一步賦能,成為行業近來關注的重點。
十多年來,在各云計算企業的耕耘下,國內云計算市場也早已度過早期探索階段的“量的增長”時期,走向了注重升級、優化和細分的“提質”階段。如今,“東數西算”的故事才剛打開,政策和需求的雙重推動下,云計算的廣闊天地仍待征服。
于是那個關于速度的故事又在上演了:不是最先起跑的跑得最快,這場征程,還遠遠沒有結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數科社”(ID:gh_a04771c227f9),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