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蘋果AR眼鏡了,國產的不香嗎?
AR眼鏡想要盤踞C端市場,還需靜待技術、產品和應用生態的開花結果。
全文4998字,閱讀約需10分鐘
文|王鵬
編輯 | 顧彥
題圖|unsplash
一年一度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22)即將在明日凌晨正式揭幕,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次我們大概率還是等不來蘋果的AR眼鏡。
盡管蘋果官方并沒有正式給出公告,并且還在大會邀請函的主題圖中特別加入了戴眼鏡的綠色側臉來吊觀眾的胃口,但根據蘋果爆料專業戶郭明錤的分析,蘋果AR眼鏡進入量產還需要一段時間,因此不太可能在WWDC22上和大家見面。
蘋果WWDC22主題圖
來源:蘋果官網
除了蘋果之外,近期還有不少科技巨頭在AR眼鏡市場動作頻頻。5月20日,高通推出了基于全新驍龍XR2平臺的無線AR智能眼鏡參考設計;5月12日,谷歌AR眼鏡時隔十年再度回歸大眾視野,并帶來了實時翻譯和字幕顯示等功能。
從PC、手機、平板到VR一體機,一代代曾讓我們憧憬無限的科技潮玩,最終都變成了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電子產品。排在隊列里的下一位選手,正是電影里那些帥氣前衛同時又富有科幻感的AR眼鏡。
一個令人稱奇的現象是,2021年以前,消費者想要找到一款AR眼鏡的購買渠道都相當不易;但從今年開始,市面上的AR眼鏡突然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出來。有人說,這是消費級AR春天到來的信號。
不過,依目前的現狀看,這個春天注定會特別漫長。從風起青萍到景色無邊,AR眼鏡想要盤踞C端市場,還需靜待技術、產品和應用生態的開花結果。
Meta公司CEO馬克·扎克伯格曾說過,A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和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就像是一塊硬幣的正反面。但是在C端市場,這兩種硬件產品目前的待遇卻極為懸殊。
IDC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VR/AR終端硬件出貨量達1123萬臺,同比增長92.1%。其中VR終端硬件出貨量達1095萬臺,而AR終端硬件出貨量僅有28萬臺。
如果再排除B端市場的數據,出貨量的差距恐怕遠不止40倍。
IDC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VR一體機市場C端占比達到46.1%。反觀AR市場,根據Wellsenn XR報告,2022年一季度全球AR終端硬件出貨量為8.2萬臺,整體仍以B端為主。
盡管如今的C端市場主要是被VR硬件承包,但這并不意味著AR硬件沒有逆襲的一天。事實上,AR眼鏡才是C端市場的一匹黑馬。
根據億歐智庫在《2021中國VR/AR產業研究報告》中的測算,2020-2025年,中國AR終端硬件出貨量將保持103.4%的年均復合增速,遠高于VR設備。預計到2025年,中國AR終端硬件出貨量將達2088萬臺。與此同時,國內AR終端硬件的市場規模也將水漲船高,達到1253億元。
2020-2025年中國VR/AR終端硬件出貨量及市場規模預測
圖源:億歐智庫
AR眼鏡在C端市場的潛力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數據,預計到2026年,全球AR終端硬件出貨量將達到5300萬臺。屆時,AR終端硬件在B端市場和C端市場的份額也將完全對調,86%的出貨量將面向大眾市場,出貨量將超過4500萬臺。
近年來,AR眼鏡的用戶規模也在持續攀升。根據《2022年中國AR智能眼鏡行業追蹤報告》的數據,2021年AR全球常規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次,預計到2025年,AR常規用戶規模將達到43億人次。
最近一段時間,消費級AR眼鏡市場的熱鬧不只發生在國外,國內廠商同樣也在各顯神通。
5月20日,Nreal公司主打大屏觀影功能的AR眼鏡Nreal Air正式在英國市場開售。4月19日-5月9日,雷鳥創新、影目科技和Rokid公司的AR眼鏡產品先后上線電商平臺,售價都在3000元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這些廠商知名度還不高,屬于行業新勢力,但它們都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億歐整理發現,從2021年至今,國內許多AR眼鏡初創企業均獲得了大額融資。
除了初創企業外,國內的手機大廠也對消費級AR市場虎視眈眈,包括華為、小米、OPPO在內的諸多廠商,都將AR眼鏡作為下一代移動終端平臺,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自家的產品。
近期的這些風吹草動,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2022年將是消費級AR眼鏡爆發的元年。
億歐智庫在《2021中國VR/AR產業研究報告》中提到,從技術原理和體驗特點上看,VR和AR有明顯區別。
VR塑造的是封閉且完全沉浸式的體驗,是直接向用戶顯示虛擬信息,強調用戶和虛擬世界的實時交互。而AR提供的是增強現實體驗,更加注重基于現實世界的實時交互,需要把虛擬信息層疊在真實場景上。
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不同,拉高了消費級AR硬件產品的技術門檻。
光粒科技創始人兼CEO張卓鵬告訴億歐,目前AR眼鏡還沒有像VR硬件一樣在C端市場進入放量階段,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硬件技術不夠成熟。
一方面,強調利用虛擬信息增強現實體驗的AR眼鏡,需要多加一層光學組合器來實現虛實層疊,這就給顯示參數的控制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因為AR眼鏡更適用于移動場景,因此對外觀、重量、大小、散熱、續航、一體化等條件都有更高的要求。
結合構造看,AR眼鏡的工作流程是從采集單元、計算單元再到顯示單元,其中涉及的重點技術包括顯示技術、交互技術、計算技術等等。
顯示方面,AR眼鏡的光學方案通常由微顯示屏和光學元件組成,兩個部分都有很多種技術可以選擇。目前最被市場看好的,是MicroLED顯示屏+光波導技術的解決方案,去年小米發布的智能眼鏡探索版,就是采用了這一組合。
其中,MicroLED顯示屏具有尺寸小、集成度高和自發光等特性,因此在亮度、分辨率、對比度、能耗、使用壽命、響應速度和熱穩定性等顯示性能上更具優勢;而光波導技術,則能夠有效解決視場角大小與設備體積不能兼得的矛盾。
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
圖源:小米官網
交互方面,集語音、觸控、手勢和眼控等方式于一體的多模態交互將成為未來AR眼鏡的主流。目前,語音、觸控等技術已經成熟,而手勢和眼控還在技術發展階段,需要從傳感技術和識別算法兩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優化交互邏輯和精度。
計算方面,目前,大多數消費級AR眼鏡均采用了分體式設計,也就是將電池和運算單元放在單獨的硬件上(比如手機),這樣既能讓AR眼鏡更加輕量化,還能讓其在形態上更接近日常佩戴的眼鏡。
可是,用于連接AR眼鏡和計算部件的數據線,卻大大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下一步的優化方案在于無線連接和計算上云,這就需要5G、WiFi等網絡傳輸技術的支撐。
當然,一體機設計也是許多AR眼鏡廠商正在嘗試的方向,不過這種設計要想確保輕量化,還需要高算力芯片和高密度電池等技術的持續攻堅。
目前行業中技術含金量最高的AR眼鏡,莫過于美國Magic Leap公司即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售的Magic Leap 2。
Magic Leap 2
圖源:Magic Leap官網
Magic Leap 2是一款采用分體式設計的AR產品,重量為248g,對角視場角可達70度,刷新率達120Hz,亮度可以在20-2000尼特之間調節,擁有超過18個攝像頭和傳感器,計算單元配置了AMD芯片,操作系統為安卓OS,續航可達3.5小時。
Magic Leap公司還表示,與初代產品相比,Magic Leap 2具有2倍的清晰度、2-3倍的色彩均勻性、12倍的效率,同時還將彩虹效應降低了100倍。
雖然Magic Leap 2在顯示、計算、定位技術等方面都堪稱是目前AR眼鏡的天花板,但從產品的形態和主要參數不難發現,這款產品還有許多面向消費者的痛點沒有解決。
比如,這款產品的重量是我們日常佩戴眼鏡的5-10倍,分體式設計讓用戶無法擺脫長長的電纜和沉重的處理器元件,需要通過手柄來操作,另外還有續航時間過短,外觀不夠時尚等等。
其實,Magic Leap 2本就是Magic Leap公司面向B端市場的一次試水,主要面向制造業、醫療和國防等行業,其售價預計也將高于初代產品的2295美元,這種價格顯然是不夠親民的。
不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Magic Leap 2優質的圖像顯示、強大的計算能力、精確的追蹤定位以及開放的操作系統,都是值得消費級AR眼鏡借鑒的。
以現象級產品來引領市場發展的邏輯,在VR行業得到了很好的證明。目前VR行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就是Meta旗下的VR一體機Oculus Quest 2。公開數據顯示,Oculus Quest 2的全球銷量已經突破了1000萬臺。
Oculus Quest 2
圖源:網絡
參考VR硬件崛起的路徑,AR眼鏡想要早日普及C端市場,同樣需要一個爆款。
億歐智庫分析師程苑芬認為,一款消費級AR眼鏡產品想要成為爆款,需要在保證技術成熟的前提下,從場景、性價比和使用體驗等多個維度找到全局最優解。
因為B端市場的AR眼鏡技術已經相對成熟,所以許多硬件廠商目前都在通過一種“避繁就簡”的邏輯來打造TO C產品。
亮亮視野創始人兼CEO吳斐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公司打算將To B市場成熟的技術拿出來,然后在消費級AR眼鏡市場找到合適的落地場景,率先服務一部分用戶。
AR眼鏡的消費級應用場景主要包括社交、游戲、影視、教育、零售、導航、旅游、運動健康等等。雖然消費級AR眼鏡尚未普及,但得益于一些開發者工具(如安卓的ARCore、蘋果的ARKit 和華為的AR Engine),許多AR應用已經在手機上流行多時。
程苑芬表示,高頻的社交場景,最有機會成為消費級AR眼鏡未來爆發的突破口。目前,我們已經可以在許多手機端的社交軟件上(如支付寶、抖音、Snap)體驗AR濾鏡、AR道具、AR識別和AR檢測等多種功能,若是從2D屏幕換成3D屏幕來呈現,必將吸引更多的用戶。
另外,游戲也是將AR眼鏡推向C端市場的一個主要場景。此前火爆全球的AR游戲《精靈寶可夢GO》已經開了一個好頭,并以手機為平臺率先實現了商業化盈利。根據SensorTower數據,《精靈寶可夢Go》上線5年全球總收入超50億美元。
面對復雜多樣的應用場景,AR眼鏡廠商在打造產品時也選擇了多樣化的設計路線,提供不同程度的技術和功能,來解決特定場景的核心需求。
比如單目式的AR眼鏡就是其中一種,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使用的是增強現實的簡化版技術——輔助現實(aR)。和強調虛實結合的AR不同,aR是將虛擬信息呈現到平視顯示器(HUD)中,所呈的圖像通常都是二維、靜止的。
這類AR眼鏡的代表主要有谷歌眼鏡、OPPO Air Glass等,因為aR技術對于硬件要求不高,所以這些產品在美觀、輕便、普適性上有更多優勢。但與此同時它們的功能也受到限制,只能應用在信息提示、路線導航、實時翻譯等基礎場景。
OPPO Air Glass
圖源:OPPO官網
不過,市面上更多的消費級AR眼鏡還是采用了雙目設計,這不僅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強現實的基礎,也更符合人類的觀看習慣。
縱觀主流的雙目式AR眼鏡,應對基礎場景已經綽綽有余,同時還可以作為一塊可移動的巨幕,來滿足用戶的觀影、游戲等需求。不過,由于攝像模組、計算單元等方面較B端產品進行了弱化,在深層次的增強現實體驗上要大打折扣。
但話又說回來,也正是因為這些犧牲,這些產品才能這么快實現AR眼鏡對于重量、散熱、時尚度等穿戴體驗的要求,同時還把價格殺到了3000元左右。
Wellsenn XR報告顯示,2022年一季度,中國AR眼鏡出貨量為2.3萬臺。其中消費級AR眼鏡Rokid Air以及OPPO Air Glass合計出貨量接近1萬臺。
雖然國產AR眼鏡的興起為了整個行業注入了更多活力,但因為國內外技術差距比較大,更被外界相信能夠攪動市場的,還是國際巨頭公司。當前,最受期待的消費級AR硬件,莫過于蘋果正在路上的產品。
之前有人爆料說,蘋果打算用十年時間讓其AR眼鏡代替iPhone。盡管這樣的預言看起來似乎為時過早,但可以預見的是,未來5-10年,AR眼鏡必將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消費電子產品。
參考資料:
《消費級AR眼鏡回暖:巨頭跑馬圈地,創企忙著融錢》,智東西
《2022年中國AR智能眼鏡行業追蹤報告》,頭豹研究院
《2021中國VR/AR產業研究報告》,億歐智庫
《AR洞察及應用實踐白皮書》,華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王鵬,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