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創造力評分不僅領先家電企業 甚至領先了互聯網公司
每隔幾年,中國制造業遷移到東南亞的話題就會被熱烈討論一次。大家就像玩“找不同”游戲一樣,列出政策、人口、資源、交通、管理、規模等等要素,逐一地和東南亞對比排查一遍,看看到底還有多少差別,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會不會被撼動。
關于這個問題,可能不是幾千幾萬字就能有答案的。畢竟經濟的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促進的。不像搬家一樣,收拾下就出發了。一方面,伴隨著產業發展不同階段,“騰鳥換籠”在全球都是客觀現象;另一方面,我們仍有廣闊的西部地區來承接。
東亞/東南亞電子產業部分狀況
其實,關于制造業遷移的討論,與過去討論“電子產業不僅要占據分工鏈,更要占據價值鏈”相似,都突出了一個道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科技才是核心優勢。因為這樣既能創造可持續的利潤,也不會輕易被轉移走,可謂能攻能守。
當然,也有不少人,甚至一些制造業中小企業依然擔憂:道理我都懂,但制造業可以有創新科技嗎?
答案是肯定有,而且制造業還是創新科技的重要源泉之一。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從制造業開始,繼而擴散到全社會。2014年,哈佛商學院兩位教授寫了一本書《制造繁榮》,討論為什么美國需要復興制造業。他們認為,制造本身就是創新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有學者認為,在哪里生產=在哪里創新。
制造業的創新科技在中國也不是一句空話。不久前,浙江省知識產權研究會發布“2021年浙江省企業創造力百強榜單”,排名前十的企業中除了新華三、阿里巴巴、支付寶、網易等,位列第三的竟是:方太。方太的創造力評分不僅領先家電企業,甚至領先了幾家互聯網公司。這也許會讓很多人大感意外。
事實上,截至2022年5月,方太已擁有超8200件國內授權專利,其中發明專利近2100件,擁有專業廚電領域最大專利池。
方太集團“專利隧道”
這個成績,頗有“廚電界華為”的感覺。而這也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一家廚電企業為什么有這么強的創新科技能力?
拆解方太的創新路徑,不只是為中國企業提供借鑒,也是為制造業提煉樣本,更是探索中國式創新的答案。
1996年,嘗到研發甜頭的華為,在上海設立了研究所。而這一年,從上海交大電子電力技術專業畢業了兩年的茅忠群——如今方太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也在寧波創立了方太。雖然當時家電領域的氛圍還是仿個產品就能賺錢,但茅忠群卻做了個大膽的決定:立志打造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個高端品牌,專注研發,把“創新科技”定為公司發展的主心骨。
方太第一款產品是吸油煙機。這個領域在當時也是紅海,企業有兩百多家,市面產品基本都是山寨國外,沒有原創設計,也不符合中國人做飯炒菜的習慣。于是,自主研發,設計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成為了方太突圍的利器。
一年多后,方太連續開發了多款更符合中國廚房的吸油煙機,均獲得了用戶認可,銷量也位居行業前列。
看一個人的本色,不只是要看成功時如何,更要看在低谷失意時如何度過。對于企業本色也是如此。事實上,方太的研發決心,在整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就遇到了多次考驗。
首先是來自國內同行的“價格戰”。1999年,多家企業發起價格戰,導致方太連續幾個月銷售停滯沒有增長。銷售人員三番五次催促方太跟隨降價。但茅忠群堅持“只打價值戰、不打價格戰”,把壓力轉化為研發力。一年多后,方太研發推出外形時尚、低噪音、吸油煙效果更好的T型機新品,售價雖然比原產品高出10%,卻一炮打響,再次成為行業熱銷,也開創了國產吸油煙機品牌高端化發展的新時代。
價格戰,是商業戰場常用的策略,無可非議。但縱觀全球商業歷史,支撐企業走出困境、站上頂峰的要素,依然是創新。
英特爾在上世紀80年代面對日本企業發起的內存條價格戰苦不堪言,最終依靠聚焦研發更高端的CPU產品,成為芯片領域王者。臺積電在2005年行業低谷、2009年金融危機下,仍堅持加大研發,依靠一次次超越同行的研發決心,臺積電的優勢越來越大。蘋果、華為、索尼、豐田等等,他們走出危機無疑不是靠更強的研發。
臺積電研發狀況
當然,戰勝了價格戰,只是創新的第一步;若想攀越頂峰,難以回避的是“自主性”的考驗。打破此前“前輩們”設立的國際標準,幾乎是每家創新企業的必有之戰。
中國烹飪崇尚猛火大油,與西方烹飪完全不同;而旺盛的煙火氣,使得遵循國外標準的吸油煙機并不能滿足中國廚房的排煙需求。因此,方太曾于2001年發明近吸式吸油煙機,本以為切準需求就可產品大賣,誰知卻被一項國際標準一票否決——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按照歐美做飯習慣,規定吸油煙機安裝高度最小距離是65cm:這款屬于中國廚房的吸油煙神器,根本無法上市。
標準話語權旁落,讓敢于自主創新的方太,難展拳腳。2008年,方太決定對固有標準發起挑戰,召集行業專家探討論證。兩年后,方太研發人員直接飛往美國參加IEC年會,發起標準修改議案。從第一次提案被駁回,到先后提出了六份標準不同的修訂方案,一次次的駁回、再提,直到第五年,IEC主席最終讓步,感慨道:
中國人要做這件事情的決心很大。
2016年,歷經多個國家試驗驗證,方太提交的標準修訂案獲得IEC認可,正式成為國際標準。現如今,方太發明的近吸式吸油煙機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占比達到55%。
近年來,中國制造在創新科技和國際標準之間的碰撞不乏其數:華為參與主導5G標準,OPPO推動國際快充標準……中國制造的國際話語權已越來越高,其背后正是中國企業不斷強大的創新內驅力。
我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對“下決心”非常重視,他勸誡世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對于創新科技成為企業發展驅動力這事兒,企業家要敢想且信。我國正迎來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新浪潮,創新能力的天平已經向我國傾斜。
提起創新,我們很容易想到各行各業存在的模仿創新。
這是不爭的事實,畢竟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技術基礎相對薄弱,而經驗積累、技術發展都需要時間,于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的路徑,促進了不少行業發展。比如在半導體、面板等領域,許多企業通過購買海外淘汰的工廠、設備,反向學習,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不過引領式創新,企業必須要敢于闖進“無人區”。當我們正為5G時代的引領能力自豪時,我國6G標準早已研發四年以上。
創新的遠見,決定了創新的能量。這在方太也得到了印證。2011年,方太決定生產凈水機產品,但方太沒有選擇滿足現有需求的技術,而是從根本上重審一個原始命題,“什么是健康好水”。
方太研發人員翻看了幾十本書籍、上百篇文獻、調研了全國25個典型水質城市、請教了30多位權威專家,最終形成了研發思路:潔凈沒有污染物質,且保留了天然有益礦物質的水,才是健康好水。
然而,當時的反滲透技術、超濾技術,都不能實現這個“雙贏”目標。方太請教海外同行,也被告知,幾乎不能實現。一晃3年,50多人的研發團隊多次陷入了困境:門檻高、投入大,也不知道能否成功;停止的話,此前的投入也都白白浪費了。
最終,茅忠群還是拍了板,“再慎重一點,千萬別趕時間。因為如果我們的決策錯了,麻煩不斷;決策對了,成功是遲早的事。水是讓人喝的東西,每個數據必須明明白白。我都不急,你們急什么。”
回歸初心、抱定決心后,研發團隊繼續日夜奮戰,更換了上百種材料。終于,在2016年,第一根可以實現健康好水的膜絲問世,方太將這項全球首創的技術命名,為“NSP選擇性過濾技術”,這也填補國內凈水行業核心膜技術空白。
技術雖然突破了,但研發的工作還未完成,從實驗室,到工廠商業化,依然要穿越一段“無人區”。而這一次穿越又是3年時間,研發團隊不斷嘗試、改進膜絲的配方和生產參數,用掉了2000公斤原材料,這期間紡制的膜絲可以圍繞地球一整圈。2019年9月,基于方太獨創技術的母嬰級凈水機問世,用戶好評如潮。
從立項研發到產品問世,經歷了八年多時間。八年,并不算短,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存立時間差不多是五年;八年時間,研發人員從20多歲小伙成了30來歲大叔,孩子也從剛出生到了上小學的年紀。
最近方太的員工朋友圈里,流傳著一封茅忠群“寫給方太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信里面寫道:“在研發的過程中,我們要有啃硬骨頭、坐冷板凳的執著精神,化難為易,化大為細,既保持追求突破的雄心,也要秉著鉆研細節的耐心。”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句話,既是對未來的鼓勵,也是對方太研發歷史的總結。
事實上,每一家成功的企業、每一款成功的產品,背后都是“無人區的穿越”和“冷板凳的耐心”。就像華為海思9年研發才有了第一顆麒麟芯片;蘋果M1芯片問世之前也已經沉淀了13年左右。
穿越無人區,在科學界更是家常便飯。袁隆平院士,一輩子只鉆研種水稻這一件事,60多年為中國糧食增產做出了無比貢獻。民以食為天,方太在凈水機上的八年時間,不只是耐心,也是對健康的負責。茅忠群堅定地認為,“我們要從消費者出發,做別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無愧于做美善產品的初心”。
在科學界、企業界面前,基礎理論也好、技術工藝也罷,依然有一片片“無人區”需要穿越。唯有堅信創新科技、愿意做冷板凳持續研發,才能聚焦,凝聚成劃破黑暗的一道光。
企業創新科技,要會和科學家做朋友。
就像任正非感嘆: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盡管科學研究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實驗發展等三類,但三者之間也并非單一線性關系,融合的趨勢也越來越顯著。企業家和科學家的互動、企業家向科學家的學習越來越重要。
2019年時,華為就至少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以及6000多位做基礎研究的專家。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也在不斷擴充科學家團隊。而方太同樣打造著自己的“科學家朋友圈”,向科學家學習、讓科技破圈。
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當天,方太聯合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及央視新聞推出《廚房里的航天課》特別直播節目,講述了航天科技民用的二三事,其中既有研發理念,也有技術解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跨界,是因為方太的許多產品都有向科學界、航天界的借鑒。
廚房里的航天課
譬如,方太近年大火的新品類集成烹飪中心,就是借鑒了中國空間站“1+1=1”的設計理念。
方太集成烹飪中心
再如,技術方面,為了降低噪音,方太借鑒航天技術原理,聚焦集成烹飪中心的風機動力系統,研發出了“云騰智驅引擎”,通過動力增壓技術、整流降噪技術、智能巡航技術三大核心技術,完美實現了“動力強、不跑煙、噪音低”等效果,突破了傳統技術的瓶頸。
在航天領域,科研人員會使用“多目標優化方法”,綜合改進結構參數,以實現最佳的氣動效果,同時確保乘員和設備的安全及運轉穩定。方太也受這一設計思想啟發下,將所有零部件指標關聯起來進行整體調優,最終實現“合力突破”。
從航空航天到民用轉化,也并非是孤例。比如美國就從航天飛機零件中誕生了人造心臟、紅外照相機。而醫院核磁共振設備中采用的超導磁鐵,也正是在美國粒子加速器“Tevatron”的研發中應用誕生。高精尖的技術,變得前瞻又有用。
我們可以看到,方太在拓展科學家朋友圈方面,不遺余力:和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簽約了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合作框架;和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共同成立了“烹飪環境與空氣治理聯合實驗室”;與中科院、清華、浙大、上海交大、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大等20多所高校開展常年橫向課題合作。
創新,并不意味著只是增加論文數量;和科學家做朋友,也并不意味著讓科學家更換身份。一方面,可以讓企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突破原有行業壁壘,找準創新突破口;另一方面,也是幫助科學出圈,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讓科研有了練兵場,甚至在應用中反哺理論研究。
就像袁隆平院士曾教導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總結方太的經驗來看,它的創新科技,基于“立志敢想”,對技術研發的堅信;始于“敢做敢闖”,挑戰“無人區”,又有耐心將冷板凳做熱;源于和科學家做朋友,和科學界互動、讓科技出圈。
這是一家制造企業,但又是一家科技企業;是廚電領域的領頭企業,也是一家從小做大、點滴積累的企業。但如果方法論的總結就到此結束,那就未免要遺憾多了。更重要、更深層次的話題是:為什么要做創新科技?
知名的科技觀察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寫過一本書《科技想要什么》,認為科技可以自己進化,這也引起了大家對科技發展規律和邊界的探討。尤其在資本卷入,“逐利”成為創新落地的指南針時,創新會漸漸迷失方向。
方太曾拍過一支品牌宣傳片,叫《烈馬》,也對此進行了探討:
創新和科技是一匹馳騁千里、臨淵一躍的烈馬,但也有生性不羈的脾氣。它帶給人類奔騰向前的希望,也帶來前路未知的恐慌。什么樣的韁繩,才能駕馭這樣的烈馬?
答案是以心為本,以仁愛求索科技的創新。愛,就是韁繩。這也就是越來越多企業認同的“科技向善”。茅忠群在給方太科技工作者的信中也有提及:“創新科技工作是永無止境的修行,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的不是技術多強、團隊多大、投入多少,而是我們的發心和方式。”
從企業使命來看,方太的發心,始終是為了億萬家庭的幸福。
但若以時間線索為軸,隨著時境的遷移,方太實現“幸福”的創新軌跡也在不斷演變:26年間,方太不僅有煙機“蝶翼環吸”、灶具“渦輪增壓”、洗碗機“高能氣泡洗”等革新技術,也有集成烹飪中心、水槽洗碗機等“新物種”的品類開拓,更有諸如NSP選擇性過濾膜的基礎材料研究。
方太的創新科研,儼然已經不限于我們對一家傳統制造企業的想象,而是走入了更加縱深的境地,經歷了從“應用技術創新”到“品類科技創新”,再到 “基礎材料創新”的歷程。
一直以來,我們呼喚“十”字型人才,不僅要有較寬的知識面,還要在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其實在制造業,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十”字型企業:縱向敢突破細分領域的國際標準,橫向敢于聯合破圈另辟全新路徑。
展望來看,中國制造遇到的挑戰和壓力始終存在。真正能讓制造業,既守住過去幾十年的成果,又能成功突圍的,依然是“創新科技”。創新,既是為了“美善”,也是為了在行業甚至國際話語中的立足之地。
凝練為一句話:攀爬才是全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遠川科技評論”(ID:kechuangych),作者:董指導,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