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騰訊PaaS, EC加速大客戶市場
SaaS廠商到底要不要自建PaaS?數年來,這是行業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而今,隨著云生態的成熟,PaaS已經成為云平臺的基礎能力,這個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近期,騰訊發布了微搭,并開放了接口,SaaS廠商只需要介入,就可以擁有PaaS能力,我們看到,EC和微搭快速地達成了戰略合作,發布了“SaaS+PaaS”的解決方案。
在一眾SaaS公司中,EC似乎是每次都踩中了趨勢。EC是國內領先的CRM廠商,一直堅持做純SaaS業務,即使幾年前SaaS廠商紛紛重金自研PaaS,EC也沒有貿然下場。
如果說之前避開自研PaaS是基于商業模式的判斷,那這次又踩中SaaS+PaaS組合趨勢也是一種偶然嗎?對此,36氪與EC的創始人張星亮展開了一次深度對話。
以下是36氪與張星亮的對話實錄:
張星亮:從生態發展的角度來看,SaaS公司越來越多,互相連接就可以滿足企業大部分需求,PaaS的存在一般是為了滿足SaaS之間的縫隙功能,為滿足一個低頻需求而投入巨資,商業模式本身存在問題。
中國SaaS公司做PaaS,很多發生在2015年,那個時候形勢不明朗,后來阿里發布宜搭,騰訊發布微搭,接著出現了幾十家低代碼公司,就再也沒有SaaS廠商去做PaaS了。企業如果有定制化需求,還不如找第三方PaaS合作。
張星亮:我們觀察Salesforce的發展,發現它曾經做過兩個PaaS,讓我們在PaaS這個問題上做了更深入的思考。
2007年,推出 Force.com 的aPaaS平臺,那時候都是本地化軟件,SaaS很少,所以需要通過PaaS構建應用,替換這些軟件,推動客戶全面SaaS化。到了2018年,Salesforce收購了Mulesoft,Mulesoft主要基于API提供iPaaS服務。這個時候,云生態已經很成熟,Salesforce通過Mulesoft連接各種各樣的SaaS軟件,就能滿足客戶需求,不需要二次開發,所以aPaaS逐步被iPaaS取代。Salesforce在PaaS上的戰略,其實是緊跟云平臺的發展迭代了兩個產品。
2016年,不少SaaS公司投入重金PaaS,當時我們堅定認為,PaaS會成為騰訊、阿里等大廠云平臺的基礎能力,所以公司一直沒有做PaaS,集中火力做好SaaS,保持產品領先。后來,騰訊發布了微搭,我們快速通過騰訊云的aPaaS構建大量的應用,開始進入應用互聯和定制化的市場。
和IaaS屬性一樣,PaaS是一個靠規模化養成靈活性和高性能的平臺,使用的人越多,邊際成本就越低。今天的SaaS公司已經不自建IDC機房了,為什么還要自己做PaaS呢?
張星亮:產品競爭力增加,EC這種“開箱即用、靈活可配置”的PaaS方案,能滿足大企業的個性化定制需求,加速了我們的大客戶市場。
另外,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EC+騰訊云PaaS的方式,符合SaaS的經濟模型,可以避免自建的PaaS的泥潭,通過開放心態,讓自己獲得更良性的商業模式,這樣我們公司的競爭力增強。
張星亮:TO B是個慢賽道,需要謀定而動,對問題思考越深入,越能看到本質,例如:Salesforce的 Force.com 和Mulesoft的關系,我們就思考了很久,想明白了是什么因素驅動它從定制到互聯。
還有一點更關鍵,就是產品的抽象能力,只有客戶數量也足夠多(我們累計服務3萬多家企業),才會群體涌現的需求,而群體需求往往會有普適性,更容易產品化。
張星亮:中國企業客戶對CRM的訴求首先是提高成交率,然后才是管理規范,這點和國外不一樣。所以EC先用SaaS滿足客戶的核心訴求,然后通過PaaS去滿足管理訴求。對外,營和銷聯動;對內,實現業務、財務、運營的統一管理。
EC通過在成熟的云平臺上以"尖物組合"的形式,為客戶提供"開箱即用"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這里面有三層結構:用EC的標準化產品幫助客戶實現營銷一體化;通過與騰訊HiFlow合作,幫助客戶打通內部多個系統,實現數據流、業務流的互聯互通;此外針對企業個性化需求,通過騰訊微搭來滿足。
舉例來說,教育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就是通過幾個產品的聯合,即開即用、靈活配置,快速搭建全流程。
客戶在前端獲客使用EC匯聚全網商機,并自動流轉、分配,系統智能化跟進、有序推進生源轉化;成交后,排班排課、家校互動等教務工作用的是學邦ERP;最后,學員運營服務通過EC+企業微信構建私域來完成。在管理方面,通過EC智能報表,可實時查看客戶情況、校區情況、投入產出比,由此,真正實現一體化、數字化管理。
這種模式高效、靈活,得到了教育行業的廣泛認可,新華集團、大衛美術等多家標桿機構,都采用了這套方案。
張星亮:EC有個科技行業的客戶,他們有自己的直銷團隊,同時在全國有上百家代理商,EC用標準產品滿足了其銷售管理的需求,幫他們提高銷售成交效率,提升業績,圍繞渠道管理方面的需求,我們啟動了微搭。
具體操作上,首先,幫他們建立符合其業務流程的商機分配體系,完成商機的自動分配、流轉;其次,打通招商、運營支持全流程,把"設置渠道規則—招商加盟—渠道支持—渠道業績管理—渠道激勵"整個渠道管理流程標準化。此外,搭建"業務—財務"的流轉流程,優化審批流,高效實現合同轉審、自助對賬、發票管理等。
這套渠道管理系統,幫公司解決了線索分配混亂、總部與渠道撞單搶單、渠道動力不足等問題,渠道商機流轉率提升了50%以上。
張星亮:我們相信在云時代,傳統項目制慢慢會被組合式新定制所取代,我們的方案在成本跟效率上都是顛覆式的創新,很適合越來越追求效益的市場環境。
從經濟效益上考慮,云時代的"組合式+輕定制"的模式,比傳統軟件的項目模式要更高效、成本更低。
價值方面考慮,企業采用成熟的SaaS組合,實現隨需而取、開箱即用,數字化投入能快速轉變為業績收入,投入產出比也更好。
有組合式PaaS的助力,讓我們在大客戶市場上的競爭力變強,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在選擇我們這種SaaS組合+PaaS輕定制的解決方案。
張星亮:前幾年資本瘋狂投入,為了銷售額不計成本,所以只看銷量不看盈利能力,項目公司和產品公司的發展速度差異不大。
但今年資本退潮,大家開始拼復制能力,拼盈利能力,產品公司的規模效應、邊際成本的競爭優勢就出來了。相信一兩年內,產品公司會遠遠超越項目公司,CRM頭部公司就會出現。
張星亮:說明SaaS行業已經進入互聯互通的階段了。API即流量,合作才能共贏,連接才能相互增長。all in One(一體化)獨食模式成為過去,SaaS組合成為主流,定制化市場會越來越小,很多傳統軟件思維的項目公司會被迭代。
從產品角度來看,SaaS會更專注SaaS,并融入云生態,PaaS現在已成為云平臺的基礎能力,CRM廠商自建PaaS將成為過去式。
未來,會有更多SaaS廠商借力云平臺的PaaS,實現互通互聯,為中大型企業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
張星亮:一方面,聯合騰訊hiflow、騰訊微搭發布PaaS戰略,解決企業多系統互聯互通的問題,為中大型企業提供“開箱即用+靈活可配置”的個性化解決方案,EC會加快融入“云生態”。
同時,我們在發力建立CRM的“產品生態”,前端連接營銷,后端連接ERP,橫向形成行業解決方案。在整個生態中,EC會扮演好“數字化發動機”的角色。
在對話過程中,36氪感受到了張星亮的穩健與敏銳,對行業有著足夠客觀的觀察與判斷力。在他看來,傳統項目制慢慢會被組合式新定制所取代,“所以我們一直就沒有做PaaS,集中火力做好SaaS,保持產品領先。"
從行業角度來看,與其說EC借云平臺之力,開拓了一條更平坦寬廣的商業道路,不如說它洞察到了SaaS的本質,從而挖到了藏在TO B核心底層的鑰匙。站在更宏大的商業視角來看,這不僅僅是平臺級合作的創新,更是TO B廠商新的創造力。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EC產品更多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