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玉米6毛還是6塊不重要!重要的是多賣貨!
貝克街探案官
快速清空農民手中的庫存,比爭吵單價更有意義。
要問這兩天最火的食物是什么,不是早餐攤的煎餅果子,也不是上班路上的包子,而是一根兒6塊錢的玉米。
在主播辛巴的直播間中,辛巴影射東方甄選董宇輝一根兒玉米賣6元“喪良心”,董宇輝隨后對線,稱其只見過幾毛錢一根兒的飼料玉米,沒見過成本就2-3元一根兒的優質玉米,并且見識少就算了,還因此為傲。
也不知是董宇輝一語中的,還是辛巴出于什么考慮,總之是在第二天的直播間中鞠躬道歉,直言是他格局小了。
且不論二人孰是孰非,一根玉米到底多少錢,也不是這倆人能定的,玉米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國內種植面積超過6億畝,其中大部分是普通玉米,只有兩三千萬畝是種植供人食用的鮮食玉米,即東方甄選直播間里這種6元一根兒的玉米。
一邊是接近6億畝的種植面積,一邊是兩三千萬畝的種植面積,價格差拉開是不是就不難理解了?至于“谷賤傷農”是真心為農民著想還是想保證公司毛利,這也需要辯證來看。
和價格相比,別爛在地里更重要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傳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農民大部分種植的普通玉米是做飼料用的,去飼養雞鴨豬等動物家禽,來催生人們食品需求中的肉蛋奶,價格低廉。而市面上供人食用的鮮食玉米,普通品種的價格在每穗一至兩元,但高端品種的價格可以達到每穗十幾元,甚至二十元一根。
圖注:某平臺鮮食玉米價格均價在3-5元/根
由此可知,真正決定玉米價格的,是玉米的品種,由品種決定了種植面積,比如沒有必要用單價十幾、二十幾一顆的玉米做飼料,從而平白拉升養殖業成本。
其實對于種植不同品種玉米的農戶而言,多少錢一根兒其實根本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小編恰好有親戚種植玉米,還沒等我問完,親戚就說“能賣的高了更好,但前提是得賣出去。那倆吵吵的東西意義不大,只要咱家棒子別爛地里就行。”
“不是說能做飼料嗎,那么多……”“別他們瞎吵吵,養牲口的多,種棒子更多,收棒子的也是看那便宜去哪。”“如果咱家那一片兒的人合起伙來一個價兒呢?”“別說合不了,真合起來弄兩回就去喝茶了,再說根本也來不及,等著都打聽完了價格,和在一起的幾家都商量好了賣多少錢,棒子保不齊都爛了,就現在這。”“如果村里集中起來,一個村集中起來賣給收棒子的不行嗎?”“張家種的多,李家種的少,憑什么賣一樣的價兒?單純一個村兒的更不好談。”
對話至此戛然而止。
但是通過上述對話不難發現,不管是玉米還是其他農產品,種植戶在保本多掙的同時,更迫切的需求是全都賣出去。“谷賤傷農”沒有錯,但是價兒要高了賣不出去,傷的就不是農了,而是整個產業,平衡好農產品價格和訂單的關系,才是當前所有助農企業需要做的。
農業數字化趨勢方興未艾
想要平衡農產品價格和訂單的關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有訂單,再種地。
這對大型企業來說很容易,但也有風險,首先是企業即便拿到了第二年的訂單,第二年是否會有不可抗力導致的減產,很難說,這也是大量企業此前不敢投農產的原因。
其次,以玉米為例,據短視頻平臺某知名博主講述,她所運營的鮮食黏玉米從地里到家(儲地)最多不能超過四小時,這也意味著收玉米時要快,單純人力采摘肯定來不及,從而需要大型機械,這就意味著地塊要足夠大,也要足夠平坦,這就導致土地租賃成本、機械成本共振提升,疊加鮮食玉米種子本來就比較高,如此折算下來,一根玉米在地里的均攤成本就已經超過7毛。
同時該博主還指出,鮮食產品的包裝運輸都很重要,尤其是從地里到儲地/加工包裝廠這段路程必須要快,否則損耗就會增加,從而再次推升成本。
其實在電商剛出現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想到讓農產生產者直接通過電商平臺和消費者面對面,從而直接壓縮“中間商”。但是落到現實操作,電商平臺雖然足夠大,具體到某一個農戶的線上店,流量入口、生鮮物流等問題都難以解決,所以在電商剛發展的那幾年,農產品的銷售情況并不理想。
直到以生鮮水果發家的拼多多出現后,農產品在電商平臺的銷售情況才有所改觀。按照傳統方式,新鮮農產品通常必須經過至少五層環節才能到達餐桌。拼多多直連農戶和消費者,能極大縮短流通供應鏈,減少流通損耗和流通成本。
現如今,伴隨生鮮物流的發展,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切入農產助銷領域,農業數字化領域已經從拼多多單一品牌到京東、阿里、蘇寧等多足鼎立,這與此前各家企業“談農色變”形成了鮮明對比。
首先是阿里則在農業農村部9月13日啟動的豐收節金秋消費季現場,發布豐收節“助農行動”,金秋消費季期間將上線1000余個縣域60多萬款特色農產品,發放5000萬張豐收券給消費者帶動農產品銷售,為鄉親們增收貢獻數字化力量。
阿里集團副總裁項煌妹表示,“原產地助農是我們今年最大的亮點,阿里巴巴積極響應農業農村部豐收節助農號召,整合集團涉及產、供、銷全產業鏈的14個業務,開展‘消費興農’‘營銷富農’‘產業強農’‘科技興農’四大行動,聯手全國1000多個縣域打造特色農產品,讓鄉親和消費者更多得實惠。”
京東則通過副總裁、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總裁劉利振公開表示,為響應國家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號召,京東聯合多地政府部門向消費者發放了十億“助農券”,上線30萬款高品質農特好物,覆蓋全國2000多個農特產地,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超12萬個。
自2020年10月,京東推出鄉村振興“奔富計劃”,截至8月底,帶動農村實現產值超過6200億元。同時在9月22日聯合央視財經頻道舉辦首屆“了不起的中國農民”京東農特產購物節農人盛典,進一步提升公司9月7日京東農特產購物節知名度。
而根據抖音電商9月23日發布的《2022豐收節抖音電商助力鄉村發展報告》可知,過去一年共有28.3億單農特產通過抖音電商成交,平臺內農業領域博主數量同比增長252%,農貨商家數量同比增長152%。
所以按照目前增速來看,各家大型平臺參與農業領域意愿極強,該領域遠未觸及天花板,同時也給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物流通暢,決定農產品快速流轉
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主要農產區的大宗物流水平已經獲得長足進步,但是在農產品出村進城、消費品下鄉進村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為了適應農業數字化迅猛發展,保障物流暢通,我國先發布了《關于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隨后持續推進“快遞進村工程”。
該工程主要以支持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為主,引導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延伸服務網絡,確保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服務。建設一批農村電商快遞協同發展示范區,打造300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大力支撐農業轉型、農品出村、農民增收。支持使用汽車、無人機等多種方式收投郵件快件。
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金京華表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在推進方式上應體現差異,實施的階段也要體現相應的差異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鄉村物流主要依靠EMS,類似順豐、京東、“三通一達”等城區常見的快遞企業,因為效益比較低從不進村,只在某些人口較密集的區域設點,但近年來伴隨鄉村農業物流需求的提升,各家快遞公司紛紛在村里設點。
僅截至2021年9月,鄉村電商快遞服務站點達14.6萬個。順豐速運旗下驛加易科技鄉村網,也已覆蓋超過38000個縣鎮,并在全國500多個縣域實施落地共配項目,與縣域合伙人共同構建“縣域共配中心+村級服務站”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
中通快遞成立專門部門負責快遞進村工作,制定實施快遞進村激勵政策。截至目前,中通網絡鄉鎮覆蓋率提升至93.3%,新增覆蓋建制村超過1.1萬個。
回顧我國物流業發展,我國快遞行業在前期發展的底層支撐是國內經濟增長帶動的居民消費力的增長,該增長由需求端引領,從一二線城市居民消費力升級開啟,因三四線及農村下沉市場消費力的崛起而全面發展,其本質是居民為追求更加美好的物質生活而激發的商品跨區域流通需求。
而農產品的銷售不僅關乎生產者的錢袋子,也關系到消費者的餐桌,中間流通環節被壓縮到極致,農產品才能更快速的流轉,減少庫存損耗和降低產品流轉成本,從而為生產者和購買者兩方帶來切實的實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貝克街探案官”(ID:bkjtag),作者:夏崇,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