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科大訊飛,千億營收路難行

洞見新研社
+ 關注
2022-11-07 17:18
631次閱讀

科大訊飛,千億營收路難行

    困于當下,活在未來。

作者 |  辰紋
來源 |  洞見新研社

“十億用戶、千億收入、萬億生態”。

這是科大訊飛在2021年年會上提出的十四五發展目標。

彼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及總裁吳曉如在臺上慷慨激昂,一萬多科大訊飛員工在屏幕前群情激奮。

然而時間過去了1年多,就目前的進度來看,有據可查的營收增長速度并沒有想象中的快,用戶和生態也沒有可以拿出說事的進展。

不久前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科大訊飛實現營業收入46.38億元,同比微增1.95%,凈利潤為1.42億元,同比下滑54.17%。

整體來看,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6.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5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34%。

如此來看,科大訊飛要5年達成千億營收的目標任重而道遠。

01
營收利潤兩難全

千億營收從何而來,劉慶峰曾在2021年的4月20日的業績溝通會上做過分解:教育業務貢獻300億;醫療、消費者智能硬件和開放平臺各自貢獻200億;汽車業務、運營商、智慧城市3個方向各100億。

細數下來,科大訊飛為千億營收目標開設了7條業務線,曾有投研機構做過統計,科大訊飛的產品橫跨了8大領域,種類高達13種,除了BAT這樣的互聯網大廠,不光AI公司,就連在A股市場都極為少見。

廣撒網式的業務布局既有支撐當下的現金奶牛,也有需要通過激烈搏殺才能跑出的希望之星,還有面向未來的星辰大海,這也反應出科大訊飛在當下與未來進行取舍時的割裂感。

科大訊飛曾發布公告稱,在A股所有上市公司中,科大訊飛是過去10年來唯一連續10年營收年增長率均超25%的上市公司。2021年財報也顯示,科大訊飛全年營收183.14億元,同比增幅達到40.61%,這也是科大訊飛敢于提出千億營收目標的信心所在。

可是,我們將帳算得更細一些,以2021年的183億元營收作為基準,這也是說,未來4年,每年的增速都要達到50%才能達成千億目標,然而今年的失速,將所有計劃都打亂了。

營收增速放緩,前三季度只增長了16.50%,利潤增幅大幅下降,比上年同期少了42.34%。

增收不增利是科大訊飛的老問題,“炒股失利”的理由也不只一次出現過,本季財報表示,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紀、商湯等金融資產因股價波動導致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金額較上年同期減少了3.38 億元。

對于當前的局面,董事長劉慶峰很不服氣,在今年年中的業績說明會上,劉慶峰有另外的解讀,“如果不是疫情,我們可能會增長百分之五六十以上”。

可真實情況是,為了達成千億目標,科大訊飛為7條現金業務線按照預期營收規模,以100億元為階梯,劃分了三個等級,然而如果以千億營收規模來看,百億元的差距并不大,這也意味著科大訊飛幾乎對每項業務都要“平均用力”,有限的資源被攤平后,優勢長板很難突出。

更為關鍵的一點,科大訊飛本質上是一家技術公司,深入骨髓的基因要求科大訊飛需要不斷的投入前沿技術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所有的研發投入都會有產出,因而有相當一部分成長性無法在利潤中體現出來。

比如,科大訊飛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員工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超過2600人,新增人員主要投入到了訊飛超腦2030項目、課后服務平臺、智慧體育、車載音效等項目當中。

科大訊飛堅定認為,“這些項目目前還沒有形成很規模化的收益,但是未來它會產生持續性的收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也是科大訊飛最矛盾的地方,為了照顧資本市場和投資人的情緒,科大訊飛需要良好業績進行支撐,而從長遠發展的視角出發,高研發投入是其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可是科技企業的基因決定了科大訊飛在經營上存在天然短板。

對此,長江商學院教授薛云奎長曾撰文稱,科大訊飛完成了概念、技術,卻在生意、業績表現欠佳,“不擅長賺錢。”

02
當下困境難解

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胡郁曾在一次媒體采訪中表示,“To C如果做得好,人力增加1倍,毛利就可以增加10倍。”

科大訊飛副總裁江濤甚至希望“To C業務未來能占到公司業務的80%。”

可科大訊飛“不擅長賺錢”的短板恰恰在To C業務中完全暴露。

2016年,科大訊飛發布了第一代翻譯機,正式入局To C業務,此后陸續推出智能錄音筆、智能辦公本、AI學習機、翻譯筆等C端智能硬件產品。

可是這么多年下來,科大訊飛給外界留下印象的卻還只是“翻譯機”、“錄音筆”這些專業性較強的小眾產品,即便做得成功,但由于市場規模太小,能夠貢獻的營收始終有限,況且隨著技術成熟,科大訊飛的先發優勢被逐漸追平,競爭也越來越趨于紅海。

重點布局的AI學習機賽道,由于與智慧教育主業高度關聯,科大訊飛在此傾注了大量資源,目前完成了高端訊飛 T10(6899元),中端x3por4999元和q203199元,以及低端訊飛 A10(2000元以下)系列的完整布局。

但市場似乎并不買賬,如今我們提到學習機,最先想到的還是步步高那句”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的洗腦廣告。

有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步步高學習機,占比高達28.9%,第二名讀書郎份額6.1%,而科大訊飛僅以4.0%位列第五。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很多媒體和機構評述是缺乏爆款,從而難以建立認知。然而這只是表象,科大訊飛真正缺乏的是制造爆款的能力,這項能力不在技術,而在技術與市場聯動的效率,說得更直白一些,就是通過營銷手段建立用戶心智的能力。

舉兩個例子。

在元宇宙的風口下,只要有能力的廠商都推出了能代表自身技術能力的虛擬廠牌,這些項目很難產生營收,更多是為了“炫技”,加強品牌在C端用戶中的印象,為其他業務積蓄能量。

對于以AI語音起家的科大訊飛來說,將自己的技術能力通過一個虛擬歌手來展現并沒有太大難度,可科大訊飛似乎不屑于蹭這個熱度,直到今年8月26日才官宣簽約虛擬歌手Luya。

從Luya推出的時間以及上個世紀的審美形象來看,科大訊飛對于能夠提升品牌形象,并且能夠與C端業務形成協同互動的AI音樂虛擬歌手并沒太放在心上。

另外一個例子,AIGC(AI生成內容中的AI作畫是今年AI領域比較熱門的方向,百度文心早在幾個月前就開始跟進推動,就連一個初創的AI作畫機構6pen在微博上做一個AI繪畫的快閃活動都有上千人參與,幾百萬熱度。

如果從中延伸,AIGC的應用場景還包括AI作曲、AI唱歌等等,我們并不懷疑科大訊飛的能力,但偏偏就是沒有相應的意識與動作。

另外一個維度,科大訊飛為了推進技術更好的落地,進行了大量投資建設生態,像寒武紀、優必選、國儀量子、商湯科技這些優質企業都是科大訊飛多年耕耘下的收獲。

對比小米的“竹林生態”法則投資邏輯,其投資的企業大多來自來自“螞蟻市場”,它們所處賽道比較分散、沒有龍頭,在小米資源的支持下,擁有良好的成長空間。在很多賽道中,生態鏈企業的能力成為底層支持,最終以小米產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科大訊飛的投資,除了寒武紀、上海穹天科技兩家做AI芯片的公司可定義為底層技術外,其他投資的目的更多是為了輸出自己的AI能力。

比如,科大訊飛對優必選的投資,就是將自己的智能語音能力輸出到優必選機器人的硬件中,最終構建一個“軟件+硬件+服務”智能機器人生態圈。

再比如,今年5月訊飛云創花了1萬塊錢,購買了蘇州艾特律寶1%的股份,用科大訊飛在深度學習、NLP、圖像處理等方面的技術,幫助艾特律寶開發與律師日常工作相關的智能化產品。

很顯然,科大訊飛的投資邏輯更傾向于做“送水人”,為他人做嫁衣,對于如何借助生態企業的能力打造自己爆款產品的問題則思考不多,這也是科大訊飛在C端市場遲遲沒有爆發的原因之一。

03
尋找未來著力點

對于科大訊飛而言,即便解決了To C業務的困境,也仍然需要尋找其他的增長點,對此智慧醫療和智能駕駛被寄予厚望。

在今年中報時,科大訊飛曾對智慧醫療板塊的業績目標進行過拆解。

數據顯示,智慧助醫業務覆蓋208縣區,每個機構營收30~35萬。以單個機構最高營收35萬來算,科大訊飛當前智慧醫療B/G端業績空間可達7.28億。

科大訊飛管理層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透露,2022年前三季度智慧醫療業務營收同比增長69%,合同額同比翻番增長。截至9月30日,科大訊飛全科醫生助理在全國380區縣部署并常態化應用,累計協助醫生完成超過1.83億次規范電子病歷。

從數據來看看,成長性還不錯,可是其中的隱憂有兩點。

一是科大訊飛業務覆蓋的200多個縣區基層機構中,有105個來自大本營安徽省,在安徽省以外的競爭力如何,還有需要觀察。

另外一個是面向C端的智能助聽器、血壓計、血糖儀等產品,目前只是占了個坑,科大訊飛的官方消息只有智能助聽器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二類醫療器械證書進行銷售,整體看來,C端醫療產品還未真正接受市場檢驗,規模放量的時間未定。

至于智能汽車業務,科大訊飛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通過語音交互系統與各大主機廠合作,實現了智能交互、智能音效、智能座艙等場景解決方案的前裝。

2021年,科大訊飛前裝700萬輛車,達成合作的車企40多家,儲備了1100多個車型,2022年,智能汽車業務新增前裝出貨量仍超過375萬套,累計出貨量超過4275萬套,正在交付的車型項目合作超過140個。

可是隨著技術公司的下場,傳統車企轉型的深入,當前的市場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都在強化自身的智能化能力,像百度、小米與科大訊飛一樣的技術公司則親自下場造車,留給科大訊飛這類第三方軟件供應商可以回轉的空間越來越窄。

這也反應在業績兌現上,今年上半年汽車業務營收1.69億,同比下降5.59%,遠遠不及預期。

其實從去年開始,時不時有科大訊飛造車的消息傳出,特別是今年6月,科大訊飛智能駕駛科技總部落地無錫,更可窺見出訊飛在智能汽車業務上的野心,只是與百度和小米相比,科大訊飛在技術儲備、資源調動以及現金流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

造車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思考題,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戰略。

如果能成,挑戰的目標將不是千億營收,如果不成,辛苦建立的基業大廈很可能就此傾毀,科大訊飛遲遲未有動作也就可以理解了。

至于今年年初提出的“訊飛超腦2030計劃”,打造一個可以持續自主進化的服務機器人,就目前來看其前景還過于縹緲。

根據科大訊飛的計劃,在2021年“訊飛超腦2030計劃”項目發布的前期,已經投入了約0.5億,今年該業務預計投入會在1~2個億左右,并在2023年前推出一批可養成的機器寵物、仿生運動機器狗等軟硬件一體化機器人。

訊飛機器狗已經在科大訊飛在全球1024開發者節線上節目《對話1024》中提前亮相,對外演示了園區巡檢、車牌識別、工業巡檢、訪客接待等多種能力,但畢竟只是一臺樣機,尚未經受實際檢驗,至于大規模普及落地,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總的來說,科大訊飛未來的著力點,或者說新的增長曲線其實是有具體的落地方向的,只是在推動這些業務成長至成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其時間跨度很可能超過科大訊飛劃定目標的5年時限,這對科大訊飛的戰略定力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洞見新研社”(ID:DJXYS-0309),作者:關注人工智能的,36氪經授權發布。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