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小馬智行被傳開啟人員優化,自動駕駛寒冬來臨?

雷達財經
+ 關注
2022-11-09 10:49
587次閱讀
小馬智行被傳開啟人員優化,自動駕駛寒冬來臨?
雷達財經出品 文|李亦輝  編|深海
商業化落地難、估值縮水、業務收縮,寒氣正在自動駕駛行業蔓延,就連行業里的明星項目也未能幸免。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國內自動駕駛頭部公司小馬智行,正在進行業務調整,基礎架構與數據部門縮編,其中隸屬該部門的上海Data部已經被解散。另有消息顯示,基礎架構與數據部門的人員優化比例達50%,infra(基礎服務)被開了3/4。
對此,小馬智行回應新京報貝殼財經稱,員工數量腰斬這個信息不實。小馬智行在進行業務架構調整,屬于人員正常流動。目前公司財務狀況良好,業務運轉正常。
在國內自動駕駛賽道上,小馬智行因創始人的耀眼光環和過硬的技術實力,獲得大量的融資。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小馬智行總共獲得了8輪融資,在今年3月份的D輪融資首次交割之后,整體估值來到85億美元。
不過僅僅半年之后,自動駕駛行業就寒氣逼近。10月下旬,估值曾達70億美元、L4級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ArgoAI突然宣布公司將關閉;10月26日,英特爾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在納斯達克上市,估值已較一年前高峰期縮水三分之二。
背后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外部來看,資本的投資節奏正在放緩,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的融資起數和融資額分別下降了約32%和61%。內部而言,自動駕駛公司大多都面臨著技術商業化落地艱難、法規不明確等制約因素。
小馬智行被傳開啟人員優化,自動駕駛寒冬來臨? 小馬智行被傳裁員
從11月初開始,小馬智行就傳出了裁員的消息。
11月2日,網傳疑似小馬智行員工朋友圈的截圖顯示,11月1日CEO發送全員郵件,相關員工第二天下午一點半開始溝通,領導宣布要“裁掉上海的data部門”,三點半簽合同領取n+1,四點半走人,“也不需要交接工作”。
據該員工分析,裁員原因是組織架構變動,也可能是公司為了節衣縮食,波及城市包括上海、廣州和北京。“總之infra的很多人都裁了,沒有轉崗的可能性。”
上述“CEO全員郵件”,或是指11月1日小馬智行CEO彭軍給內部的一封全員信。彭軍在信中表示,為了進一步提升組織效率,小馬智行決定將技術團隊實現地域化管理,并設立公司層面的技術指導委員會。
另據界面新聞獲悉,小馬智行內部正在進行一輪較大比例的人員裁退,涉及定位與地圖、感知、規劃與控制、基礎架構等多個模塊組織,最終裁員比例預計將達到四分之一。
在職場社區脈脈上,不少認證為小馬智行員工的網友確認了裁員的真實性。有匿名小馬智行員工表示,自己是校招算法入職4個月,當天就被通知是Last day。
對此,小馬智行向媒體回應稱,小馬智行在進行業務架構調整,屬于人員正常流動。目前公司財務狀況良好,業務運轉正常。
天眼查顯示,北京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注冊資本1億元。實際上,小馬智行由彭軍和樓天城于2016年底在硅谷成立,并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2017年10月建立廣州研發中心,自此開始中美兩國的同時布局。
而兩位創始人彭軍和樓天城的履歷,都非常光鮮。官網顯示,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擁有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以及清華大學學士學位,在創立小馬智行之前,曾擔任百度自動駕駛部門首席架構師,負責百度自動駕駛的整體戰略規劃與技術發展。
聯合創始人兼CTO樓天城,則于2008年進入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領導的清華大學理論計算機中心攻讀博士。大學時期,樓天城以編成能力強著稱,曾斬獲多個頂級獎項,人稱“樓教主”。
畢業后,樓天城曾在Google總部工作,從事社交網絡和機器學習相關問題的研究。從谷歌離開后,樓天城先后在問答網站Quora公司、百度美研工作,直到2017年初與同樣離職百度的彭軍一起創業。
有著兩位創始人的耀眼光環加身,小馬智行自創立之初就獲得了資本的廣泛關注。2017年3月份,小馬智行獲得天使輪融資,隨后又于2018年分別完成了1.12億美元的A輪和1.02億美元的A1輪融資,A1輪時估值已達10億美元。
2021年7月,市場上有消息傳出,小馬智行CEO彭軍帶領的公司高管團隊已開始在美股上市路演,期待估值約為120億美元,計劃募資10至15億美元。但僅僅一個月后,上市計劃便暫時擱置。
在此之后,小馬智行的核心人員開始流失。據界面上述報道,原卡車部門自動駕駛技術總負責人潘震皓離職創辦擎天智卡、原規劃與控制組負責人孫浩文創立千掛科技,原小馬智行投融資負責人趙睿璇創立了行猩科技,創業方向均是自動駕駛。
2022年3月,小馬智行宣布完成D輪融資的首次交割,整體估值達85億美元,這也是公司成立以來第8次股權融資。
技術方面,不同于特斯拉這類輔助駕駛廠商,以逐步迭代的“漸進式”來實現自動駕駛;小馬智行走完全替代人類駕駛的技術路線,企圖用一步到位的自動駕駛技術來代替人類駕駛。
但自動駕駛“跨越式”的技術路線,被認為存在商業化緩慢的難題。目前,特斯拉的年銷量已超百萬輛。
相比之下,小馬智行除了早期涉足的自動駕駛出租車之外,近期與中國外運、三一集團合作成立了物流公司青騅物流。向青騅物流交付智能重卡,成為公司當下最有希望的營收來源。
小馬智行被傳開啟人員優化,自動駕駛寒冬來臨? “寒潮”侵襲自動駕駛行業
自動駕駛行業,小馬智行并非唯一感受到寒意的公司。國外的初代自動駕駛巨頭,目前的日子也不好過。
日前,背靠福特和大眾的明星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宣布公司停止運營。據悉,Argo AI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專注于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公司,創始團隊包括了前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團隊成員、Uber自動駕駛車輛部門高級工程師。
2017年初,恰逢自動駕駛賽道火熱,Argo AI很快獲得了美國汽車巨頭福特的10億美元投資。彼時福特汽車宣稱,計劃從2021年開始銷售商用全自動駕駛汽車,在2022年推出機器人出租車和無人駕駛物流車。 
差不多同一時間,大眾汽車也看到了自動駕駛對汽車智能化轉型帶來的機遇,在收購無人駕駛技術公司Aurora和投資從谷歌分拆的Wyamo未果后,大眾選擇押注Argo AI,斥資26億美元(10億美元投資、16億美元的自動駕駛技術子公司AID)聯手福特控股了Argo AI。
獲得汽車巨頭加持,Argo AI估值飆升,團隊規模一度超過2000人。
但Argo AI還是低估了L4商業化的難度,近日該公司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公司將不再繼續履行使命,這是通過和股東協調后做出的決定,部分員工將有機會繼續在福特或大眾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方面工作,而其他人的就業將不幸結束。
而分別持股39%的福特、大眾也宣布不再向Argo AI投資。在10月26日公布的第三季度收益中,福特對ArgoAI的投資出現了27億美元的“非現金、稅前減值”,導致該季度凈虧損8.27億美元。
Argo AI突然結束的同時,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在納斯達克“流血”上市,發行價對應的167億美元估值,相較去年底的500億美元縮水約三成。
Mobileye同樣是自動駕駛行業的先驅,自2001年起研發輔助駕駛芯片,在研發出首款EyeQ1芯片之后,走上了提供“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之路。
數據顯示,2018年Mobileye市占率高達90%。但盛極過后,隨著大算力自動駕駛芯片的興起,以及Mobileye芯片捆綁算法的封閉性,越來越多的車企離開了Mobileye。
據虎嗅的文章,2022年及以后將要上市的新款車型中,尤其是電動汽車,除了極氪之外,全部選擇了英偉達、高通,以及國內的華為、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的自動駕駛芯片。
實際上,除了上述案例中企業自身的原因,資本對自動駕駛項目的熱情退卻,也是促成行業轉冷的重要原因。
被稱為“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的圖森未來,在2021年6月份時股價最高接近80美元/股,而目前僅剩下2.48美元/股,今年以來累計跌幅超90%。
一級市場上,機構也放緩了投資節奏。據睿獸分析的統計,今年1月-10月,國內自動駕駛領域發生融資事件67起,披露融資額累計達143億元,對比2021年同期,融資起數和融資額分別下降了約32%和61%。
洛克資本投研部董事總經理李音臨認為,除了行業發展情況讓投資人失望外,明星項目上市后市值滑落也打擊投資人對自動駕駛的熱情。
也有投資人表示,由于市場環境不好,一些機構想投變現能力好的企業。但目前來看,自動駕駛項目的回報周期較長,顯然不是好的變現項目。
小馬智行被傳開啟人員優化,自動駕駛寒冬來臨? 商業化道路上挑戰不少
自動駕駛發展至今,尤其是對高階自動駕駛技術而言,商業化變現似乎是難以突破的瓶頸。
其中的難點,還是在于現有技術難以滿足完全自動駕駛要求。福特高級技術人員表示,制造一輛能夠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自由行駛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比把人送上月球還難”。
國內有技術專家則更具體的指出困難所在。首先,目前的交通系統還不夠智能,尤其是城市道路上不能實現人車分離,路況復雜且權責不清。其次,車路協同技術尚未落地,要在公路兩側鋪設大量智能設備,需要的投資太大。
此外,國內還沒有正式出臺針對無人駕駛車輛上路的相關法規,自動駕駛一旦出現意外,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
目前,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率先推出分別針對部分區域給予無人接駁車相應路權、開放首批自動駕駛高速公路。但總體上,因無法獲得開放道路行駛權,各國的監管部門都不愿意其治理范圍內出現無可負責的事故。
或是基于對困難的認識,很多布局高階自動駕駛的公司已將業務重心轉向實現自我“造血”。
在L4級自動駕駛領域深耕多年的輕舟智航,在2020年降維成為城市NOA大軍中的一員。該公司聯合創始人聰表示,創業公司可以漸進性地先做城市NOA,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獲得數據的閉環與現金流的閉環,這樣才能繼續迭代技術,最終實現 L4 的產品。
正如福特汽車CEO在一份聲明中所言,實現大規模、盈利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先進的L2+或者L3系統已經為客戶提供了真正的便利,普及速度較快,增加了實現營收和利潤的可能性。
對眾多懷揣理想的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來說,也需要在長期目標和短期營收之間尋找平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達Finance”(ID:leizhuba),作者:X編輯,36氪經授權發布。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