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路協同”走向“車城協同”,是中國方案亦是長期命題
“車路協同”——一個不到十年的新概念,在2019年前后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22年,隨著“雙智城市”試點的逐步認證公開,掀起了火熱的“造城運動”。在此背景下,億歐智庫撰寫并發布了《2022中國車路協同產業發展藍皮書》。
全文2465字,閱讀約需5分鐘
報告作者|徐啟惠
編輯 | 武東
題圖 | unsplash
車路協同,
自動駕駛的“中國方案”
自動駕駛目前發展出了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兩大路線。其中,單車智能已經發展多年,技術較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技術瓶頸。因此,技術路線上能夠與單車智能形成互補的車路協同成為了自動駕駛命題下的必選項,也是極具特色的“中國方案”。
車路協同可以做到人、車、路、云多個終端的數據協同,通過路側的數據和信息同步,能夠有效幫助單車智能覆蓋更多“盲區”,解決自動駕駛發展的瓶頸難題,促進自動駕駛進一步成熟。
車路協同發展至今,整體上產業鏈已經搭建成熟。主要包括車、路、云、網、圖五大關鍵環節。除了技術路線的企業外,不同場景對于車路協同有著不同的技術需求,因此場景解決方案商和運營商也是車路協同產業圖譜中的重要部分。在企業之外,還需要政府部門全程協助項目的整體運行。
“車等路”后“路超車”,
車路協同迎來發展熱機遇
車路協同在發展初期,單車智能技術發展較為快速,整體呈現“車等路”的格局。經過最近幾年產業各方的不斷探索及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車路協同技術方案正在加速成熟,目前路端建設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多個細分賽道已經具備成熟的商業模式。
感知系統所需的4D毫米波雷達、固態激光雷達等正處在發展的萌芽期,迎來了多家企業和投資機構的戰略布局;NR-V2X等賽道則正處在火熱的上升期,被資本市場廣為看好;通信系統所需的T-Box及LTE-V2X已經發展成熟,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據億歐智庫統計,近10年中國車路協同領域投融資金額共計1203億元,尤其近五年,車路協同頻繁的進入大眾視野,成為資本青睞的熱點領域,各賽道投融資急速增加,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仍較前半階段有較大提升,2021年更是高達450.7億元的投融資規模。
隨著車路協同逐步走向規模化與市場化,路端基礎設施的改造成本將從現在的100余萬元/km進一步降低,據億歐智庫預測,2025年將降至50萬元/km以下,路端市場規模也將在2022年-2025年間迎來快速增長,2030年中國車路協同整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960億元,市場潛力巨大。
落地應用由點及面,
“車路協同”逐步走向“車城協同”
自2016年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相繼建設,車路協同開始了城市層面的落地應用。相比于第一階段偏向技術驗證的示范區,2019-2020年四大先導區的設立,更加注重技術的商業化落地。2020年新基建政策發布,明確發展內容及目標,7大領域中有5個和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相關。緊接著2021年先后出臺的16個“雙智城市”試點,更是將車路協同與城市深度綁定。
如今,各示范區域穩步發展,探索出了多種路徑模式。車路協同目前仍以政府為主要推動力,因此政策是極大的優勢。例如北京通過設立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打造先行先試的監管沙盒,以及一系列先進的政策引導,率先實現了多項突破。廣州、武漢、深圳等地,也因率先開放路權,成為了最早一批實現“全無人”自動駕駛測試的城市。
主動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的城市,以上海、天津等為代表。上海汽車城牽頭發起的,業內首個從交通管理工作升級角度出發的車路協同智能路側決策系統的系列標準,目前已經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公路學會兩大學會作為首套聯合制定的系列標準正式立項。天津也結合西青先導區的技術實踐,推動形成“車聯網路側基礎設施建設部署要求”等標準。
先天擁有多樣化場景基因的城市可以選擇“場景牽動”模式。例如,重慶擁有山地、快速路、城市道路、丘陵道路等豐富的道路應用場景,被認為是自動駕駛路測的“全能型考場”。如今,重慶開放的測試道路里程已是全國第一,其中,永川區已做到全域開放,在城區范圍內都能呼叫全無人自動駕駛車。
雖然全國各地的測試區層出不窮、發展勢頭正旺,但目前依然存在測試互認、數據共享有待加強的問題。在這方面,長三角是“先行者”。2019年9月,江浙滬皖簽訂《長江三角洲區域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互認合作協議》,規范測試行為,A城市認可B城市的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封閉場地測試的報告,不再重復進行相同項目的測試。
明晰挑戰與機遇,
車路協同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長期命題”
車路協同近幾年熱度高漲,但“熱機遇”下仍然需要“冷思考”。
首先,數據安全問題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隨著智能駕駛車路協同的等級提升,網絡安全風險也在增加。一旦車輛受到黑客攻擊,就會變成“僵尸”車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交通事故,威脅社會安全及人身安全。因此,這就給政府和車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如何讓受眾愿意“買單”,是車路協同中遠期發展的重要目標。車路協同的商業化建設目前仍處于前期探索階段,只有少部分場景的商業模式發展成熟,能夠依靠軟硬件或者解決方案進行盈利,大部分的場景尚未實現大規模應用。另一方面,車路協同目前仍以政府買單為主,C端用戶需求不強烈,消費者不了解自然就不會為其買單。未來拓展B端以及C端用戶,以認知帶動消費、以消費促進產業發展,建設產業的需求閉環,將成為車路協同的重要命題。
結語
車路協同作為具有極高戰略意義的產業方向,不是一蹴而就的。盡管面臨重重挑戰,但我們仍相信作為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能夠通過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探索,持續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領域注入新的活力。相信未來,產業各環節的相關企業、運營方、政府部門和機構將不斷創新,攜手共進,克服重重挑戰,為中國乃至世界交通運輸領域帶來變革,創造新的秩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徐啟惠,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