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最大的內耗,是“過度管理”
現在已經到了6月份,Q2季度僅剩20多天,所有的團隊都會面臨業績壓力。
壓力也從上面傳導下來,這時候,管理者很容易用力過猛。因為覺得管理越細,越容易出效益。
但管理得太細,很容易變形,之前還看過這樣的新聞:
有一家公司,管理細到嚴格規定員工上廁所的時間,還會派人記錄。一旦員工離開工位十分鐘、二十分鐘,就必須匯報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因管理過于嚴苛,對員工極限壓榨,最終導致大量的優秀員工離職。
你看,過度管理并不能解決你的經營問題,反而會起到副作用。
過度管理的副作用
通常來說,過度管理,會對團隊造成這3種損害。
1.失去信任,員工離心離德
你管下屬上廁所的時間,不允許下屬上班時間打電話,在電腦上裝監控軟件,其本質是對員工的不信任。
你先預設了立場,你認為員工不聽從管理,是不自驅的,總是偷奸?;?,所以想要通過制度的約束和管理的方法,來監管員工,甚至監視員工。
你防員工像防賊,他就會沒有安全感。這時候,管理者和員工不是一個團隊,反而站在了對立面。
要么你認為他的能力不夠,所以不管大事小事,都插手。
但這樣做,員工會想:領導對我的工作不滿意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團隊就會內耗,所有人離心離德,自然沒有了戰斗力。如此,更不可能解決業務上的問題,只會形成惡性循環。
2.形式主義橫行
過度管理,也容易導致形式主義橫行。
很多管理者管得細,員工每天都要做各種各種的報表,反而沒有時間去做業務。
也有管理者,大事要開會,小事也要開會,哪怕業務跟某一個員工沒有關聯,也要拉上他開會。在會議上,還要求用PPT匯報,員工就得在上面浪費很多時間,最后只能在PPT打勝仗。
還有一些公司,不忙現場卻忙于流程,設計繁瑣的程序和流程,層層加碼。明明是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事情,最后卻要5、6個人審批,這就是讓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
所以有一類形式主義,其實是過度管理逼出來的。
3.缺乏溝通,扼殺創新
80%的工作問題,都是溝通問題。很多時候,不是員工的能力達不到,而是溝通不到位。
管理者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下屬達不到他的標準,所以直接拒絕溝通,親自上手,事無巨細。比如寫文案,每一個人的語感和審美都是不一樣的。下屬寫的,他要逐字逐句修改。
而且,不管下屬提出什么建議,想做出什么樣的嘗試,他都會站在專業的角度來反駁。
這么做,下屬反而不會思考了,只會你的“標準答案”,扼殺了創新。
而你也管理錯位,做著下屬的工作,降級使用了,沒有做本該你做的事,沒有發揮出你的價值。
所以,過度管理,不是好事,會增加團隊的內耗。
如何避免過度管理?
那么,該如何提高人效,又不至于陷入過度管理的窠臼?在這里,我給你4個方法。
1.優化團隊
今天,外部環境依然不樂觀,為了讓大家活得更好,必須要優化團隊。讓愿意干的人,真正能賺到錢,對得起他的付出。
優化團隊,這4類人,必須開除。
貴的。他拿著100萬的年薪,卻只能創造20萬的價值。成本太高了,這樣的人,必須清退。
假的。他是表演型人格,貌似積極上進,但實際上一切都是裝出來的。
混的。缺乏職業操守,每天都在混日子的人。
怨的。他是“職場祥林嫂”,怨天怨地怨空氣,還在團隊中傳播負能量的。
開掉不合適的人,然后留下真正愿意干活、能干活的人。
讓1個人干3個人活,拿2個人的錢。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團隊的自驅力,連人效也提升了。
2.達成信任,合理授權
公司留下的都是成年人,這時候,要對他們合理授權。
所謂授權,就是將可由別人做的事情交付給別人。
彼此達成共識。你的目標,你來負責。
根據人際期望效應,你認為他能做好這件事,那么,他就會做好這件事。
一切管理,從心出發,由信任開始。
3.控制好顆粒度
為了保證拿到結果,還是需要追過程,但要控制好顆粒度。
不是檢查他有沒有加班,而是要檢查他有沒有做出結果。
也不要檢查到顆粒度最細,管得太細,看似是非常負責任,實際上會干擾員工他,不利于執行。
因此抓住重點,在一些關鍵節點檢查就夠了。在不影響項目推進時,允許員工犯小錯。
記住,你盯得越細,盯得越深,越容易近視。
4.流程改造
很多公司,有著各種各樣的制度,最后卻讓制度卡了脖子。
在《刷新》欄目,我和創維前CEO楊東文對話時,他說到了自己的方法。
在創維,業務人員要和經銷商打交道,或者在終端門店和客戶打交道,肯定會涉及到一些社會的交往。
會請客吃飯,一定會產生一定的維系情感的營銷費用,可能會沒有票據。
以前的會計、財務就是一刀切,不給報?;蛘邎箐N很麻煩,業務人員有時候甚至要貼錢,員工就會抱怨,工作的積極性也不強了。
楊東文做CEO后,就采取了一些變通的方法。
將業務人員的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當差旅費,承包給他。
你看,把流程優化一下,問題就解決了。
所以,流程是幫我們提高效率的,不要讓流程成為枷鎖,更不要讓管理大于經營。
能取消的就取消,不能取消的就合并,合并不了的,就簡化。
最后總結一下,當業務沒有起飛之前,不要過度管理。有時候極致的管理,就像是一條呼嘯而過的鞭子,會對團隊造成傷害。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作者:張麗俊,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