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十個最佳實踐,九個學不會

首席組織官
+ 關注
2023-07-05 10:12
730次閱讀
如何提高組織管理“抄作業”的水平?

學習最佳實踐,是公司成長過程中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趕超的一種有效策略。

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不能凡事都靠自己探索試錯,尤其是在“組織管理”方面。

而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通過訪談錄、主題分享、在線課程、公眾號文章看到很多最佳實踐分享:A公司通過價值觀考核實現價值觀落地;B公司良將如云的三個秘訣;C公司如何進行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D公司提升員工體驗以提升員工敬業度;等等。

獲悉最佳實踐也越來越容易,但學習最佳實踐的成功率并未大幅提高。

理想豐滿,現實依然骨感:十個最佳實踐,九個學不會,真正擅于“從間接經驗學習”的企業并不多。

但是,10%的成功概率依然讓人看到希望。

那么,如何成為幸運的十分之一呢?選擇和努力是幸運的“親兄弟”。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幸運者的選擇和努力。

好經也怕歪嘴和尚念。所以,在開始學習最佳實踐前,先要判斷一下最佳實踐的真偽或純度。

世界上就不存在包治百病、一學就會的組織管理最佳實踐。大肆宣揚功效顯著,極力宣稱學起來很簡單,這些只是宣傳手段,其純度肯定不高。

包裝過于精致,結構完美閉環的最佳實踐,純度也高不到哪去,一定有很多追加的粉飾。因為“真佛只說家常話,妖怪常說對仗句”。

號稱是“唯一正確解”,將其它“最佳實踐”對比踩踏一番的,純度更是高不了。組織管理方面是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能拍胸脯說是“唯一正確解”的人,要么認知有問題,要么就是低劣的營銷技巧。

一號位的組織想象主要來自于其個人經歷過或近距離觀察過的組織。比如:

  • 有軍人經歷或從小生長在部隊大院的人,有可能有服從命令、高執行力、打硬仗、危機感等組織想象;
  • 在外企工作多年的人,有可能有職業化、理性決策、尊重員工權利等組織想象;
  • 高校畢業后直接創業,學生會或社團可能會提供組織想象的輸入,公司可能會有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影子;
  • ……

這些組織想象往往渾然不覺且根深蒂固,對組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輸入。

組織想要引入的最佳實踐,如果和一號位的組織想象有很大的偏差,往往得不到一號位真正的支持,即便勉強行之,最后也會慘淡收場。

不過,還有一個好消息。上面說的都是“經驗型”的組織想象,還有一類組織想象是“先驗型”,就是自己沒有經歷過或沒有近距離觀察過,但是基于一些基本假設和推演,形成的一些對組織的想象。比如:

  • 聽到某創始人講創業初期商業模式不確定,使命愿景價值觀能發揮很大作用,就意識到了使命愿景價值觀很重要;
  • 聽到某創始人從員工思維(愿不愿意)、員工能力(能不能夠)、員工治理(容不容許)三個維度分享如何鼓勵創新,就意識到了激發人才、激活組織是創新的關鍵;
  • 聽到某公司為了實現端到端的交付,打造了流程型組織,就意識到流程是客戶價值交付的重要保障;
  • ……

實際就是通過最佳實踐案例導入,擴展一號位的“先驗型”組織想象。當然,如果一號位在接觸這些最佳實踐案例時,沒有什么結構性的壓力(比如外部競爭的需要,內部整合的壓力),是不會有真正“痛的領悟”的,這時候的“先驗型”組織想象,“保質期”往往只有三個月。

不同一號位擅長和偏好的管理方式/手法不同。如果要學習的最佳實踐能和一號位的組織管理天賦相匹配,那就事半功倍了。

我們就以文化塑造為例,創始人的個人天賦和偏好會影響組織文化塑造的切入點選擇。

  • 有的領導人在使命愿景價值觀的選擇、表述、重復宣講上有過人的天賦,比如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
  • 有些領導人可能會將關鍵流程/機制/系統的設置作為客戶導向型文化的切入點。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就提出Good intentions don’t work, but mechanisms do/ 善意無效,機制有效。
  • 有些領導人可能喜歡通過儀式、符號等方式去傳遞和塑造企業文化,比如西貝的創始人賈國龍會組織企業文化藍圖共創,在重要的會議上組織高管團隊誦讀藍圖,在合伙人大會上帶大家暢飲珍藏的西貝紅。

反過來看,如果一號位組織管理方面的天賦和最佳實踐匹配度不高,就會對一號位的學習進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們不排除有些一號位學習進化能力很強,但是為啥不先發揮自己原有的優勢呢?

比如,公司這個階段的業務戰略選擇是產品差異化,如果你學的是產品標準化&成本領先那套組織管理實踐,那就南轅北轍了。前者的組織管理往往以“賦能”為底色,后者的組織管理往往以“紀律”為主旋律。前者往往需要具有創造性執行力的員工,多元包容的文化,靈活的團隊組織形式,述職分享等價值評估方式。后者往往需要令行禁止的員工,高度統一的文化,嚴格的操作流程指引,相對正式的組織結構,嚴苛的結果考核和過程評價。

再如,如果公司業務處于提效期甚至收縮期,人才盤點20%/70%/10%(優/良/差的比例)強制分布就是比較匹配的組織舉措;但是如果公司業務處于擴張期,就沒必要用強排末尾淘汰去束縛自己了。

再舉個例子,如果外部環境不穩定,公司的階段性業務戰略不清晰,做戰略績效評價的時候,基于平衡記分卡的指標評價體系就未必合適。也許更匹配的做法是:基于OKR,去設定承諾性目標、愿景性目標、探索性目標,再結合述職會的方式去做戰略績效評價。

想法再好,都需要有人干出來。別人的最佳實踐在你們公司實現,需要有人操盤。

領導最佳實踐學習的操盤手,既要有職權領導力也要有專業領導力。職權領導力相對好辦,公司可以通過正式的組織結構和職位設計去解決。專業領導力對很多公司的操盤手而言,會是個挑戰。

請注意,我這里說的專業領導力不是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更多的體現在對最佳實踐的關鍵專業細節的理解,對最佳實踐關鍵Know-How的把握。而專業領導力,更多的體現在價值判斷能力和專業整合能力。

專業能力是可以購買的,比如外招最佳實踐所在公司有經驗的人,或者和專業服務公司有經驗的專家合作,他們把一件重復的事情干了很多遍,總比新手上路第一次靠譜。

甚至,專業領導力也是可以購買的。比如,吸引最佳實踐所在公司的高管加入,一個高管加入,就可能把一套最佳實踐帶過來。也可以和外部專業服務機構中有過甲方高管經驗的人合作,他們有非常好的手感和全局視角。他們也可以和公司內的操盤手聯合操盤。

這方面有一點小提醒,盡可能找“干過”的人,不要找只“看過”的人。“操盤手”的價值遠高于“知道分子”。畢竟,“實踐知識”和“實踐”之間隔了一個太平洋。

有些組織管理的最佳實踐,在別人那“包治百病”,到你這很可能“水土不服”。

比如,OKR在谷歌和字節跳動是“最佳實踐”,但是使用OKR要動態透明;要鼓勵設定探索型目標和愿景型目標,而不只是接受言之鑿鑿的承諾性目標;中基層要有自我設定目標的能力。某餐飲公司要求門店廚師大叔和服務大嬸每周OKR,大叔大嬸求饒不止,顯然OKR就不適合成為這家餐飲公司門店管理學習的對象。

再舉個例子,矩陣制的組織架構是很多多項目運營組織的“最佳實踐”。但要矩陣架構發揮理想的功能,對組織中的人員能力、決策機制、文化等有多方面的要求,比如:

  • 需要雙向匯報的人,比直線架構中的人要有更強的溝通協調能力;
  • 遇到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決策意見不一致時,要有升級決策機制,不能讓決策“梗阻”;
  • 公司需要“誰對聽誰的”務實文化,否則就會變成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誰級別高聽誰”的;
  • ……

如果沒有這些管理基礎和人員能力的支撐,矩陣架構“一用就錯”。矩陣架構中,最難受的是處于縱橫交叉節點的崗位,該崗位的人需要雙向匯報,他們很容易被職能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踢皮球”,陷入“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的處境。

有些企業,領導獲悉了最佳實踐后,有時就會用來“要求(折騰)”自己公司的HR“抄作業”。

而且經常是“馬上”、“立即”、“立竿見影”、“要有成效”之類的期待。

學習了某最佳實踐一段時間,發現效果未達預期,便發揮“快速試錯”的戰術,緊接著就換另一個最佳實踐再學學試試。

如此一來,公司在組織管理方面就容易抽風式搞運動。這段時間學習A公司,過段時間對標B公司,再過段時間向C公司看齊。最后還美名其曰“博采眾長”,企圖將多個“最佳實踐”進行組合式學習。結果在招式上看似煉成了“百花錯拳”,在內功上卻是“幾股真氣亂竄”,呈現“走火入魔”之相。

有效的最佳實踐學習,需要從想法,到決定,到行動,到結果,到能力/原則,到系統,到習慣,到集體無意識。這就需要有一定的耐心,要大力出奇跡,長期出奇跡。

最后總結一下,本文提出了以上七個方面的提醒,目的不是在夸大最佳實踐學習的難度,更不是在反對最佳實踐學習,而是想幫助優秀的領導者提升“從間接經驗學習”的能力,幫助企業提高“抄作業”的水平。避免最佳實踐的學習走向“沒解決原有組織問題,卻產生一堆新的組織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首席組織官”(ID:COO-STRATEGY),作者:左謙,36氪經授權發布。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十個最佳實踐,九個學不會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