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采取先擴張,后盈利的創業策略嗎?
“我該用什么創業策略?”
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還有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試圖解答這個問題。但他們的策略一定能夠保證創業成功嗎?
答案當然是不一定的。
商業戰略的基本要素通常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生產制造相關的,例如設計、原料和制造等;二是與銷售相關的,例如尋找和接觸客戶、進行交易、分銷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等。商業模式的創新通常要么是設計全新的產品滿足未被滿足的需求,要么是流程上的創新。
所以,企業不同、市場不同、創業者的個人特征不同,他們的商業模式或者創業策略自然也會不同。創業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正確策略,世界上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
本文將分解3個經典的創業策略,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優缺點有哪些。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能最大限度發揮你潛力的事情上。
上世紀90年代末,商業世界很流行的一句話是“迅速壯大”(Get Big Fast)。它遵循一個簡單的邏輯:先擴張后盈利,搶在競爭對手之前主宰市場,客戶和利潤會自然而然到來。
這種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可得性偏差”——越重大的事情越有可能被記住并被討論。所以從理論上來說,一家創業企業可以通過盡可能地提高知名度,就能比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企業更能激發潛在客戶的興趣、欲望和購買。
但這是絕對的嗎?
答案是:不一定。事實上,大多數使用這種商業模式的人最終都失敗了——因為不當擴張。
例如一度非常著名的雜貨配送服務企業Webvan,以及專營寵物食品和配件電商的Pets.com。Webvan的領導者在還沒真正盈利之前就打算采用快速鋪開的策略——快速燒錢投建基礎設施的同時,被發現商業模式本身就有問題,最終走向了失敗;Pets.com在廣告營銷上的投入高達1180萬美元,想迅速打響品牌名聲,雖然知名度爆漲,但因為其不做市場調研和產品驗證就開始燒錢做廣告最終導致了失敗——當時郵購寵物食品根本沒有市場,盡管70%的人家里養有寵物,但大家就是對這樣的業務模式不感興趣。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迅速壯大”的模式就無法成功,它需要有對的條件和戰略相匹配。
杰夫·貝索斯就以引領亞馬遜專注于純粹的增長而聞名——他們的模式正是營收的一部分會被用于投資更能帶來收入的業務。而且,因為更在意總營收增長而非利潤,它能以最低的產品價格來維持客戶忠誠度,建立品牌意識,并擴大其基礎設施。
也就是說,如果運用得當,“迅速壯大”的策略也能發揮作用。但在商業中,這更像是一次豪賭,你得清楚自己是否真的能接受一切結果。
埃里克·里斯寫的《精益創業》(The Lean Startup)中提到了“精益創業法”,簡單來說依靠的是幾個關鍵原則:快速推出產品,不斷地驗證和迭代,同時保持低成本運營。
精益創業法和 “迅速壯大”策略相反,采用的是關注短期利潤而非營收增長的策略,以確保企業獲得長遠發展。
精益法起源于日本的制造業,像豐田這樣的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他們相信“改善”的理念——小的、連續的、漸進的改進。
精益創業法
另外,精益創業法和John Boyd開發的OODA循環(即Observe-觀察、Orient-定向、Decide-決策和Act-行動)也有相似之處。 OODA循環最初是為參與空戰的飛行員設計的決策策略。 但正如下圖所示,它也非常適用于商業領域。
OODA循環
然而,精益創業可能并不適合所有創業公司。一項研究發現,精益創業法中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
第一,因為較難接觸到客戶,所以產品很可能走不出去。
精準創業法很難找到合適的啟動客戶或者對產品本身感興趣的人。而缺少了直接對話的機會也意味著你很難獲得真實的、不帶偏見的反饋。必須有來自家人和朋友之外的人的反饋,才能真正驗證你的想法是否可行。
針對這個問題,你可以先通過市場調研來明確市場潛力、了解到底有多少人對你的產品真的感興趣,在確認了大家真的對這款產品有興趣后,再開始迅速開發第一款MVP。
第二,求穩再迭代當然能避免出現大問題,但也恰恰因為沒有大風大浪,可能就不會有創業中“必要的轉向點”——大家發現的基本都是些小問題,解決辦法也只是一些小版本迭代。
初創企業在轉向時面臨的最大限制之一是缺乏資源,無法探索每一種可能性。創業者必須在各種機會面前取舍,就像一場賭博一樣,提前押注一個可能的最好迭代版本。
除非創業者有著非常明確的愿景,否則他們很有可能會掉入偏見,容易忽視個體差異的現象;或者陷入鄧寧·克魯格效應,即“差者會高估自己而自信,強者反而更容易低估自己而謙虛”等心理陷阱中。
你的想法要么會不斷地被一小群帶著偏見的人驗證,最終自我蒙蔽;要么你的創新火花會被其他人的聲音淹沒。
第三,快速迭代的原則本身也有問題——它求“快”。
在精益創業法中,快速迭代也是問題的關鍵。但設計高質量產品,本來就無法求快,它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慢慢反思和沉淀。
第四,精益創業法雖然鼓勵創新,卻不鼓勵創造性的解決方案。精益創業必須生產出符合既有模式和市場的產品,而幾乎沒有打破常規的機會。
最后,MVP原則本身也會帶來一定的混亂。一方面,MVP需要以最少的可行功能迅速獲取到用戶,但另一方面則可能會存在產品質量的問題。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這實在是種兩難——既不能因為是MVP而隨便做一個糟糕的產品,但又無法投入過多資源打造完美的產品,因為有成本問題。
精益創業法的優勢在于其靈活性,且在過程中能夠不斷學習改進。它本身是相當合理的方法,廣泛適用于各種企業,而其中的許多問題大部分都源于對關鍵術語的誤解。
介于“迅速壯大”和“精益創業”之間的商業策略就是隱形模式。它一方面側重于提升強大的產品和基礎設施,另一方面也注重在研究和設計方面不斷迭代;但所有這些,在產品正式上線前都是完全保密的。
關鍵人物需要簽署保密協議,各部門之間遠程工作,這些都是常規操作;有些員工甚至只部分知道自己所參與的業務是什么。
要真正理解隱形模式的好處,我們先了解什么是“顛覆式創新”——一種通過向消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來顛覆當前市場的 創新產品或服務。
顛覆式創新
成功的企業最終被客戶拋棄通常有兩種情況:要么是過度創新,走得太超前; 要么是因為獲得了市場的主導地位而不思進取,最終跟不上客戶的需求增長。但顛覆性創新不一樣,它逆歷史潮流而走,為消費者提供全新的產品,并因其獨特性而被市場接受,即使該產品本身不夠成熟。
創業者和小企業在這方面反 而更有優勢。 因為不同于大公司,創業者更貼近受眾,更了解客戶的最新需求,而且在打造產品時有更大的自由度去創新。
例如個人電腦,盡管一開始其性能遠不如巨型的電腦,但它的便捷易用完全匹配了市場需求。
你不一定需要以隱形模式來獲得顛覆性創新,但它能讓你更側重考慮創新和產品的策略。
以某移動廣告網絡平臺為例, 它先是在隱形模式下運營了兩年,并成功在正式發布上線前引起了市場轟動,而且正式發布時就已經擁有了超過300個品牌的用戶。其創始人曾表示,創業者 很容易把媒體報道上的成功誤以為是商業上的成功。 太多的報道會讓人失去客觀的判斷,并開始相信這些炒作的內容。 而處于隱秘狀態并專注于保持健康的現金流,能讓人時刻保持警惕,專注于產品,而不是分心去追求表面的熱鬧。
但另一方面,隱形模式也有代價:在最關鍵的發布階段可能會讓你壓力倍增。雖然初始階段時壓力會小很多,但隨著公開發布的日期臨近,想要“一鳴驚人”的壓力就會急劇上升。 特別是在前期獲得了不少關注而備受期待時。
隱形模式的主要缺陷之一,是它幾乎完全拒絕接受任何外部意見或幫助。但創新往往就來自于多元的聲音,而失去了這種多元,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會隨之打折。 投入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缺乏可量化的驗證,創始人最終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可行。
當然,隱身模式也不一定是要為了做產品創新,可能是為了以一種巧妙的方式來確保自己的產品在推出時獲得更好的關注度。
以Coravin為例,它是一家銷售能幫助用戶從有木塞的瓶子中提取葡萄酒的同時保持木塞完整且不影響瓶中余酒的工具的公司。 這對于整個高端酒行業,可謂十分有影響力。 Coravin 2011年就成立了,而直到2013年才推出這一款產品。 然而,要知道,類似的產品原型早就在2005年就已經被注冊過專利,而且公開可查。
“新概念的‘新’非常寶貴。 如今的人無時不刻不被各種新聞、廣告推銷轟炸,以至于大部分人都不是很相信這些信息了。 另一方面,高端葡萄酒的圈子并不大,比較有影響力的那幾個人一有什么風吹草動,大家都會非常關注。 我們其實也是利用了這一點。 ” Coravin的CEO說。
重要的是,以上這些策略都只是指導方針,并非必須遵循的原則。 它和所有工具一樣,你要做的只是找到合適你們的那一款。 它完全取決于你們更在意的是怎樣的企業價值觀,以及需要用怎樣的策略來凸顯這些價值觀。
聰明的創業者讓策略的點點滴滴都融入企業文化其中,并不斷調整磨合,直至它符合企業的需求。 而聰明的讀者也會注意到,所有創業策略在應用中都有相同的一點。 那就是——
成功的案例基本都是沒有完全嚴格遵守每項策略的“規則”的。
市場不斷變化,創業者們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并發展自己。 創業策略一定會推陳出新,關鍵在于如何應用。 希望你能不斷試驗,為你的企業找到最完美的解決方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紅杉匯”(ID:Sequoiacap),作者:種子基金自留地,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