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夏之變,微短劇2023半年總結
1、憑借投資體輕量、周期短的特點,微短劇市場快速增長。綜合平臺方的數據顯示,目前微短劇品類產值已經超過網絡電影。
2、當下微短劇內容形態正加速分化形成三種模式:10分鐘以上的長視頻平臺微短劇,3分鐘以下的短視頻微短劇,以及小程序劇。三者對應的成本結構、收益模式、用戶畫像、創作者畫像全然不同。
3、從起初的野蠻生長到精品化導向,微短劇的分水嶺越來越明顯。一定程度上開始出現資源越來越向頭部聚集的現象。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創作取向也向兩個方向分化:要么精品化、要么精準化。
4、隨著行業走向更加成熟,微短劇也正面臨分賬規模難以突破、庫存消化過快,制作“新陳代謝”放緩等挑戰。在新一輪的流量分配和商業化效率之爭中,微短劇能否完成自我形態的標準定義,決定了行業后續的發展方向。
5、微短劇新一輪的變革正醞釀。密集更新中的平臺政策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的發展方向,而政策的走向,將最終推動微短劇完成從品類向產業的跨越。
微短劇成了當下內容消費市場不可多得的風口。
據統計,在被納入監管視野后,重點網絡微短劇上線數量從2021年的58部,飆升到2022年的172部。今年上半年,不僅數量繼續爆發,華策影視、檸萌影視、正午陽光等影視公司出現在了抖音的一份片單中,被認為是頭部影視公司入局微短劇的信號。
在視頻平臺,短劇追劇的習慣進一步養成。即使是在騰訊、優酷、愛奇藝在內的長視頻平臺,微短劇都已經進入平臺會員分賬體系;快手數據顯示,快手短劇日活用戶高達2.6億,超過50%的快手短劇日活用戶日均觀看10集以上短劇,而抖音平臺則觀察到過去三年用戶的短劇追劇市場增長了3倍。
盡管截至目前,并沒有微短劇產值的官方統計,但綜合平臺方的數據顯示,目前微短劇品類產值已經超過網絡電影,并且仍保持著驚人的增速。
相比長劇集等內容形態,微短劇具有投資體輕量、周期短的特點。盡管近年來隨著精品化擴大成本有所抬升,但一部微短劇的成本,仍普遍不到一部常規規格長劇的單集成本,這種低成本和靈活的優勢吸引了大量創作者和機構入局。
基于長短視頻平臺不同的內容生態,微短劇的內容形態現在基本形成三類:10分鐘以上的長視頻平臺微短劇,3分鐘以下的短視頻微短劇,以及小程序劇。其中第三種自去年興起以來,短時間內吸引了大批團隊投身其中,行業時常流傳著持續攀升的日均消耗量數據。
但看似熱火朝天的背后,微短劇作為一種輕量、快消費的內容形態,也正面臨分賬規模難以突破、庫存消化過快,制作“新陳代謝”放緩等挑戰。
新一輪的變革正醞釀。在接下來的暑期檔,行業監管或將進一步落錘,平臺也正醞釀一輪密集的微短劇政策更新。
在近期舉行的上海電視節主辦、東西文娛承辦的上海“白玉蘭對話”論壇——微短劇“新勢力”的專業進階暨微短劇項目路演上,快手提到,將于暑期進行最新一輪的星芒政策更新;抖音表示將通過電商數據打通、付費和激勵廣告等方式,助力短劇變現;騰訊視頻則表示下半年將推出劇場招商,在分賬收入之外拓展B端收入;百視TV表示將把微短劇與百視TV自有的電商業務做結合;而后發入局的B站則表示將升級頻道訂閱計劃,并在暑假之后推出面向更廣泛合作伙伴的分賬計劃。
內容生產及變現的效率是微短劇建立優勢的基礎,隨著新模式帶來行業產能的吸納和流轉,微短劇行業內部正經歷一輪結構性變化的推拉,平臺也將迎來規則的重塑。
在各種網生內容中,微短劇一開始就以其“敏捷性”的優勢快速得到關注。從創作者自發的段子、劇情賬號轉向,到網文公司、MCN、中小影視公司等多元創作主體紛紛下場,再到如今影視正規軍加入其中,微短劇短時間內迎來了數量上的爆發。
也正因為敏捷、高效,微短劇這些年迭代和進化速度驚人。短短幾年,從起初的野蠻生長到精品化導向,微短劇的分水嶺越來越明顯。
基于不同的平臺特點,微短劇模式已經完全走向分化。
截至目前,在騰訊視頻和優酷為主的長視頻平臺上,單集10分鐘以上的微短劇是主流。這種導向隨著2021年12月,騰訊視頻在業內推出首個微短劇劇場品牌“十分劇場”得到強化。這一模式以分賬為主,相關代表作包括《招惹》、《千金丫環》、《拜托了別寵我》等等。
而在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上,3分鐘以下的微短劇,依然是主流。這類短劇下誕生了姜十七、一只璐、御兒等知名短劇達人。依托短視頻的商業化體系,通過直播電商和廣告等形式有著不錯的經濟循環。
在這兩種模式之外,從去年開始,又形成了第三種模式——小程序劇。這類作品往往一分鐘一集,單部作品百集體量,通過平臺投流帶來精準流量,吸引用戶跳轉小程序平臺觀看,前幾集免費,后續70—80集內容開始付費觀看。故事以贅婿、重生、戰神、保安等男頻內容為主。
后者因為更加“低成本”和“快速高效變現”的優勢,去年下半年以來迎來大量資金和團隊涌入,在短時間內飛速膨脹。目前小程序劇以極度閉環化的運作,形成網文等IP機構、短劇內容制作機構、流量分發機構,技術服務商等在內的行業鏈條。
事實上,這一模式對經歷過網文付費與免費之戰的從業者來說并不陌生。目前小程序劇幾乎復刻了當年網文付費的模式,網文平臺也是小程序劇玩家的“大戶”。且類似之前網文變現走過的路徑,付費之外激勵廣告變現的模式已經登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程序劇雖然很好地服務了下沉市場的受眾需求,但“以量換質”“低質內卷”現象嚴重。去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已經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進行專項整治。行業監管或將進一步收緊。
可見,以上三種模式對應的成本結構、收益模式、用戶畫像、創作者畫像全然不同,今時今日,再要入局微短劇,模式選擇便成了首當其沖要考慮的問題。
模式分立,對創作者而言,意味著微短劇行業“內卷”加劇。一方面微短劇內容在快速進化,題材更加多樣,并且在新的題材方向上不斷有爆款跑出,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開始出現資源越來越向頭部聚集的現象,尤其在長視頻平臺,頭部效應更加明顯,留給中腰部的創作者變少。
百視TV·融東方首席運營官黃霞很明顯地感受到,“雖然行業一直有卷內容不卷制作的呼聲,但實際上單集時長做到10分鐘甚至15分鐘,是不可能不卷制作的。事實上,截至目前市場上出圈的幾部作品,都在卷內容的基礎上還卷了制作。”
內容制作之卷,從制作成本上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來。
綜合行業調研數據,微短劇從初入門時候的幾十萬一部的制作成本,一路水漲船高,現在頭部S集微短劇平均水平已經達300萬以上。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長視頻平臺都往10分鐘以上做,對現在很多的內容創作者來說,意味著要求變得更高,制作體量變大,相對來說風險性變得比較高。這讓微短劇自帶的靈活、短周期的優勢被消解。
不過,整體來說,垂類細分依然有空間。騰訊視頻在去年年底提出微短劇賽道多元化發展之后,又在近期提出向“多元·細分”做更多不同的垂類賽道和題材類型的開發。
除了在去年提出的三個內容方向“煙火氣、少年氣、新鮮氣”上進一步深耕細分,騰訊視頻尤其提到了男頻方向的空間。相比女頻用戶創作者扎堆擁擠的現狀,“我們可以看到男頻用戶在微短劇中的消費深度是極高的,但是能滿足用戶需求的作品還不是很多。”騰訊在線視頻平臺運營部副總經理李啦表示。
相比長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精準定位空間更大。而反觀小程序劇,如今的爆火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觸達了精準人群。
抖快都提到,作為僅次于網文的內容消費品類,微短劇現在的類型打開還可以更多。
“不管是跟網文比,還是跟長視頻、長劇和電影比,其實都剛剛開始”,一位接近抖音的從業者表示。
在平臺原有的短視頻生態中找題材,仍是抖快微短劇的第一法則。不過,也正是由于微短劇的用戶是僅次于網文用戶的第二波人,平臺也都面臨著庫存消化過快,用什么內容吸引用戶的痛點。
快手娛樂劇情業務中心負責人于軻認為,隨著微短劇形態的進一步成熟化,一定程度上也面臨著“新陳代謝”放慢的問題,需要更多的新鮮血液進入。
眼下,一些制作產能轉向小程序劇也是不爭的事實。魚龍混雜之下,對于平臺來說,建立微短劇的內容標準,是個新課題。
不過兩三年時間,微短劇分賬賽道格局初步形成。
據優酷2023年1月發布的《優酷內容開放平臺2022年度報告》,2022年,短劇分賬票房分布從“沙漏形”轉變為“三角形”,分賬票房1000萬元以上的頭部作品穩定出現,500萬—1000萬元的中堅層異軍突起,500萬元以下的腰尾部作品規模逐步擴大,短劇市場格局初現。
圖片來源:《優酷內容開放平臺2022年度報告》
長視頻平臺微短劇商業化的思路,是通過精品化提升分賬收入,并推動To B增量收入的形成。在通過“十分劇場”不斷強調用戶心智之后,今年騰訊視頻會開放“十分劇場”的劇場冠名,同時也鼓勵合作伙伴進行CP招商。
截至今年5月,《招惹》憑借 1600 萬+分賬問鼎領跑微短劇分賬市場,這是今年上半年微短劇領域的最高紀錄。
但從業者也普遍感受,相比過去一年多個千萬分賬案例頻頻涌現,這一消息帶給業內的振奮感并沒有那么強烈。
伴隨著微短劇的成本攀升,微短劇的分賬票房并未有大的突破。在微短劇的分賬模式探討中,一直有聲音將微短劇的分賬曲線與網絡電影相類比。微短劇的商業模式能否支持這一品類的可持續發展?業內不無擔憂。
而在快手、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商業模式帶來的是另一種可能,基于短視頻平臺的流量變現,主要是“直播電商和廣告”。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通過一只璐、古風短劇達人御兒等案例,微短劇已經給行業看到短劇達人的賦能可能性。
抖音內部上半年的數據亦驗證,短劇達人整體的客單價和變現效率高于普通短視頻達人。同時,伴隨抖音抖品牌的發展,短劇和電商數據的打通,也已經被提上計劃。“抖品牌要在抖音挖掘更好的流量,除了傳統的去投抖音的信息流廣告之外,會發現短劇是非常好的流量洼地。這塊我們下半年會重點嘗試。”抖音劇集創新中心負責人錢立立表示。數據顯示,短劇帶來的核心人群和商品A1到A3人群的轉化,包括復購,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廣告的維度,抖音上半年數據顯示,短劇達人整體的客單價和變現效率高于普通短視頻達人,而抖音也關注到一些品牌廣告主從原來單條投短視頻,開始做整劇的投放,這意味著可能從單條可能10萬到20萬的植入,升級到整劇200萬到400萬的植入。
另一個平臺都看到的商業化潛力是直接付費。年初,抖音用自己的頭部微短劇《二十九》《大唐來的蘇無名》等做了一些嘗試。從平臺數據來看,表現比較積極。以抖音平臺為例,今年以來的數據顯示,不管從用戶付費的結構還是用戶付費的UP值,都有不錯的增長。
不過,不乏有些聲音認為上述模式多少都面臨著天花板低、鏈路太長的問題。行業眼下最奪人眼球的變現莫過于小程序劇的付費。
于軻認為,基于短視頻平臺有一個趨勢是直接ToC付費。“基于短視頻去中心化的精準流量分發,微短劇可以建立一個更高效,容納更多庫存量,直接to C付費的商業生態,這是下一階段的大趨勢。”
某種程度上,當下小程序劇的效率,背后就是有這樣的邏輯支撐。于軻認為,作為平臺,需要做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把內容付費做出來。
微短劇發展至今,到了一個新節點。
今年6月21日,騰訊視頻在上海電視節集合眾多生態合作伙伴舉行了一次微短劇私享匯,這是騰訊視頻微短劇內部對平臺生態進行階段性復盤和展望的內部會議。會上,騰訊在線視頻平臺運營部副總經理李啦結合騰訊視頻微短劇題材類型分布圖提出,在用戶興趣圈層不斷分化,內容題材垂直細化的趨勢下,“細分和多元”將成為內容團隊聚焦優勢,定位主力賽道,打造垂類爆款的重要關鍵詞。
私享匯之前,伴隨著微短劇市場的發展,行業開始出現“項目內卷”、“制作費賽馬”等現象,創作中亦出現趨同人物設定和套路故事情節的情況,小程序劇也對原有的微短劇創制團隊形成一定的沖擊。行業亟待從內容到商業化層面尋找破局方向。
幾乎在同時,6月22日,包括抖音、快手、B站等在內的平臺主動在上海電視節的“白玉蘭對話”電視論壇上透露各自即將進行的一些政策更新。
隨后6月29日的快手娛樂暑期計劃發布會上,快手正式表示將升級星芒短劇合作政策。
快手短劇部分暑期片單
相比以前每年的微迭代,此次星芒政策調整的核心為提高制作方收益上限。通過取消ROI等于2的上限打破分賬天花板,簡化內容標準等方式,快手旨在以更大收益規模、更低準入門檻激勵更多創作者入場。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政策也考慮建設更為有效的內容長期路徑,對于影視公司來講會更加友好。
在這次發布會之前,快手磁力引擎更已經先行發布2023短劇營銷解決方案,隨后快手短劇6月30號起接入快手磁力方舟觸點。環環相扣,作為第一批布局平臺的快手希望持續引領行業標準的建立。
作為新近后發入局的平臺,B站在原有的輕劇場外正加碼微短劇布局。微短劇在B站平臺崛起有兩個標志,一是全站影視區興起的分區“小劇場”,過去一年內獲得6倍的流量增長之后,二是去年年底的百大UP主中出現了一位短劇UP主。
在最新一次對外發言中,B站OGV事業部總經理徐蓓預告,近期會對原來充電的能力進行升級推出頻道訂閱,并將在暑假之后會推出面向更廣泛合作伙伴的分賬計劃,現在暑期檔已經開始了定制和分賬。
對于先后入局的平臺來說,站在行業模式分化的關鍵節點,既有的內容生態如何既保持原有的優勢,又在新的流量分配戰中避免沖擊,甚至原地嫁接整合,已經到了一個微妙的節點。
眼下如火如荼的小程序劇,瞄準低線城市用戶消費需求,通過龐大的低成本內容產出和投流機制精準獲客,正在形成新的消費陣地。不過,伴隨著可能的新一輪監管,如今入局小程序劇的風險也在加劇。
回顧這一輪微短劇內容形態的崛起,它興起的節點,正值2020年短視頻的人均使用時長達到2個小時,超越了即時通訊。微縮了劇集的特征與賣點,適配用戶碎片化消費需求的微短劇,依靠強情節與大特寫,在流量爭奪戰中,成功地吸引了用戶的關注。
在新一輪的流量分配戰中,微短劇將如何完成這輪結構性調整,臨界點即將到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東西文娛”(ID:EW-Entertainment),作者:東西文娛,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