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家車企約定不打價格戰,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都參與了
上半年車市轟轟烈烈的價格戰,要畫上句號了。
最新消息,包括特斯拉、比亞迪、蔚小理、吉利、長城、一汽、廣汽等16家國內車企簽署承諾書,承諾維護汽車行業市場秩序,公平競爭。
承諾書內容也進一步證明,這16家車企不會再打價格戰。
這也意味著,從今以后各車企的比拼主要還是圍繞著車的質量、體驗和智能化配置,不會再圍繞價格下功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算回歸車企造車本質。
這項承諾書是在最近第13屆中國汽車論壇上簽署的,全稱為《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承諾書》。
簽署承諾書的16家車企包括:一汽集團、東風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北汽集團、廣汽集團、中國重汽、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吉利控股集團、長城汽車、比亞迪、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和特斯拉。
據中汽協介紹,這些車企銷量占中國汽車市場的90%。
不難看出,此次簽署的集團不僅包括傳統車企,還有造車新勢力。
他們簽署的承諾書具體內容如下:
為維護良好的汽車市場秩序,共同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積極穩定和促進汽車消費,特作出如下承諾:一、堅持遵守行規行約,規范市場營銷活動,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二、注重營銷宣傳方式方法,不夸大宣傳、不虛假宣傳,不為吸引眼球、增加獲客而對消費者進行誤導性宣傳。三、發揚質量為先、品質為本的工匠精神,以高質量產品,高品質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穩增長強信心防風險等方面積極擔當,勇挑重擔,攜手為國民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
簡單來說就是,這16家車企共同承諾不會再打價格戰,什么突然降價、減配降價、降價增配等等方式都不會有了。
并且,這些車企也承諾規范營銷宣傳方式,找網絡水軍造謠帶節奏,以及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誤導性宣傳方式以后也不會再有。
這也說明,以后車企進行競爭還是比拼技術實力,而不是價格優惠。
各車企的共同目標也變成了讓消費者開上更好的車,回歸車企的造車本質。
另外,這份承諾書還給上半年車市大規模價格戰畫上了一個句號。
這場價格戰,起因是特斯拉在今年1月突然大降價,Model 3最低22.99萬入手,Model Y最低25.99萬入手,降幅最高達4.8萬,堪稱歷史最低價。
△
雖然這次降價在當時被解讀為,特斯拉面對比亞迪崛起有了危機感,并且中國銷量下滑,為保住地位所以開始降價促銷。
但是特斯拉的這波降價,卻引發了可謂是中國汽車市場史上最大規模價格戰,前后有不下40個汽車品牌參與。
并且其中不僅包括新能源車企,還涉及多個燃油車品牌。
比如比亞迪、小鵬、長安福特、廣汽豐田、上汽飛凡等對旗下車型推出1.5萬-6萬不等的降價措施,同時還推出其他形式的價格優惠政策。
△
東風汽車的7個品牌、56款燃油車型也開啟降價,降價幅度從1萬到9萬,后來凱迪拉克、上汽大眾、奇瑞等車企也紛紛加入進來,優惠幅度一度達到13萬。
△
而在價格戰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又有一批車企反其道而行之,推出價保政策。
包括哪吒、理想汽車、領克、騰勢、北汽極狐、坦克等品牌,在3月開始推出90天-1年的限時保價政策,承諾如果保價時間內降價,車企會主動退回差價。
另外,還有蔚來、吉利、奧迪等車企直接宣布不會加入價格戰。(雖然蔚來后來還是降價了。)
當然,無論是降價還是保價,本質都是為了促進銷量。
但是從實際銷量來看,這些政策并沒有產生明顯效果。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年1-6月國內乘用車累計零售銷量為952.8萬輛,2022年為926.1萬輛,同比僅增長3%。
并且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型累計零售銷量為305.9萬輛,2022年為224.8萬輛,同比增長36%。
雖然看起來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賣得不錯,但是如果和2021年相比,2022年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了122.5%,而今年為36%,明顯增速放緩。
雖然今年有新能源國補退坡等影響因素,但去年還有疫情影響,所以這場價格戰大概最多算事倍功半。
并且對于車企來說,降價促銷就意味著要壓縮利潤,對于企業生存發展也不是什么好事。
就連市值最高車企特斯拉,在多次降價后銷量沒有太大起色,反而還讓毛利率兩年來首次低于20%,后來又開始漲價回血。
不過,此項承諾書已經變相宣布了價格戰的結束,以后各家車企競爭,就是真的各憑本事了。
而市場上價格合理、好用好開的車越來越多,最終受益的還是消費者。
特斯拉才剛簽署完不打價格戰的承諾書,結果今天又發布了Model 3/Y的新引薦獎勵。
成功引薦好友下訂并提車,購車人最高可以獲得3500元獎勵,可以用于抵扣車輛尾款,以及90天EAP免費試用權。
同時引薦人最高可以獲得7000分積分獎勵,可以兌換超充額度、Model Y兒童車等禮品。
雖然在上個月,特斯拉也對Model S/X推出了類似的引薦激勵措施,但在承諾書后發布這類消息,很容易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在搞另一種形式的促銷?
你覺得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ID:AI4Auto),作者:曹原,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