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卷SAAS”上市
6月,電商ERP頭部公司聚水潭,提交了上市申請。
根據其招股書,2022年聚水潭的營收約為5.2億元,年內虧損約為5.1億元,虧損金額達到收入的96.9%。
但聚水潭的問題遠非虧損那么簡單。
作為賽道頭部公司,聚水潭的銷售與營銷開支占比高達60.1%,銷售成本也高達47.7%,兩項成本占收入比例合計107.8%。
這意味著,銷售和交付部門創造的毛利,連自己都養不活,更不要提分攤研發和行政成本了。
更可怕的是,聚水潭雇傭了2947個正式員工,卻只有5.2億元的收入,即便不考慮外包團隊的人數,其人效也只有可憐的17.7萬元/人。
員工數,來源:聚水潭招股書
雖然中國SaaS人效普遍不高,但很多SaaS公司仍然能達到30萬元/人,部分優秀SaaS公司甚至能達到50萬元/人。
聚水潭如此低的人效,主要是源于其龐大的銷售團隊(890人)和實施團隊(999人)。
前者的用途主要是“搶奪”客戶,后者的用途則在于提供“有競爭力”的服務。
一句話:卷死競爭對手。
01 電商ERP為什么這么卷
在聚水潭進入行業之前,電商ERP SaaS普遍采用訂閱制收費模式。
但是聚水潭創新性的推出了“按單收費模式”——客戶可以根據實際處理的訂單數付費,這對于很多單量不大的小微企業來說,實際上就是變相的降價。
結果就是,按單收費成為了電商ERP行業的標準收費模式之一。
然而,一個廠商的降價策略能引起整個行業的跟隨,只能說明一件事:這個行業太卷了。
那么,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1、沒有壁壘的行業
電商ERP是一個偏操作型的產品,并不存在太高的方案和功能壁壘。
相對來說,CRM和HR賽道的頭部公司可以依靠PaaS平臺這樣的復雜功能,和其他競爭對手區分開。
房地產、快消品賽道的頭部公司則可以依靠標桿客戶案例、成熟行業解決方案,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但是電商ERP的客戶非常務實,他們需要的就是打通電商平臺、高效揀貨等實用功能——而這些相對簡單、偏操作層的功能,很難形成差異化。
產品無法形成差異化,那么就只能拼價格、拼服務。人效也就“越拼越低”。
2、小企業市場
SaaS行業早就達成了共識:小企業很難賺錢,必須堅定轉大企業市場。
然而,電商ERP市場卻是一個典型的小企業市場。
還是以聚水潭為例。
2022年4.57萬名客戶,帶來了5.23億元收入,平均每個客戶單年僅創造1.1萬元收入。
相比之下,北森2023財年客戶總數5119家,帶來7.5億元收入,平均每個客戶單年創造14.7萬元收入,是聚水潭的13倍。
兩家企業都是各自賽道的頭部,我認為,他們的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的狀況。
我還特意咨詢了SaaS高管群熟悉電商ERP的朋友。
他說,電商ERP很多客戶的年費只有幾千元。而且死亡率很高——據他統計——流失的客戶中,一半左右都是公司倒閉或者業務縮減。
3、行業天花板
如果行業在快速增長,那么就可以緩解過于激烈的競爭。
然而,疫情過后,電商行業也遭遇了增長天花板。
這進一步加劇了SaaS公司的競爭——在一個存量市場,彼此挖角客戶的行為會更加頻繁。
而挖角的手段無非是更低的價格,以及更卷的服務。
卷到什么程度?
一般來說,SaaS公司僅提供軟件相關的服務,比如上線服務、使用支持等。
但是,為了拿下客戶,電商ERP公司甚至會主動提供純業務的庫存盤點服務。
更有甚者——SaaS高管群一位CEO透露——有的電商ERP公司員工甚至會幫客戶接孩子放學!
這真是“服務到家”了。
4、缺乏場景創新
聚水潭等電商ERP的崛起,一方面得益于電商行業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SaaS模式的創新:從而可以向中小企業低成本的提供ERP軟件。
然而,電商ERP行業一直被困在訂單管理和倉儲管理這兩個業務板塊,十幾年來都沒有開拓出更多的SaaS軟件場景。
相比之下,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其他行業垂直型SaaS的場景創新頻繁得多。
比如,房地產SaaS就從ERP場景延伸到了營銷場景,以及工程項目管理場景等。
再比如,快消品SaaS從外勤人員管理延伸到了移動訂單管理,以及渠道費用管理等。
這些場景創新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客單價,提升了客戶粘性。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SaaS公司的市場空間,從而避免了“在狹窄坑道里的貼身肉搏”。
然而,對于一直處于PC互聯網時代的電商ERP來說,移動互聯網并沒有帶來有效的場景創新。
當大家在一個缺乏創新的賽道耕耘了十幾年,那么同質化競爭、低價競爭就變得難以避免。
我想,這也許才是電商ERP賽道這么卷的深層次原因。
02 ChatGPT的戰略價值
聚水潭的例子,說明了“場景創新”的重要性,也說明SaaS公司必須在“場景層”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比如,同樣是HR賽道,有些SaaS公司的優勢可能在于“招聘”場景,而另一些SaaS公司的優勢則可能在于“培訓”場景或者“社保辦理”場景。
足夠多的“場景”,特別是足夠多的“新場景”,可以讓市場變得不那么擁擠,也更容易形成差異化,從而一定程度上延緩惡性競爭。
為什么大部分知名SaaS公司的崛起都在2013年~2014年,原因很簡單,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造就了太多“新場景”。
這些“新場景”往往超出了傳統軟件廠商的業務范圍。
與此同時,傳統軟件廠商的歷史包袱太重,這也讓他們的反應略顯遲緩。
于是,大量SaaS公司開始崛起。
我清楚的記得,在2016年,兩家知名消費品公司主動找到我所在的公司,希望我們快些推出新的移動端CRM產品,以替代他們投資了幾百萬的傳統CRM軟件——軟件的名氣很大,但是移動端體驗都太糟糕。
可以說,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就沒有中國SaaS的繁榮。
那么,ChatGPT能帶來中國SaaS的又一次繁榮嗎?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天還沒有到來。
雖然SaaS公司對ChatGPT的反應都非常迅速,也推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功能。
但是,這些功能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只是在改良“現有場景”。
比如,用ChatGPT生成HR報表,用ChatGPT整理通話記錄。
這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首先,僅僅改良原有場景,提升的價值相對有限。
比如,用ChatGPT生成管理報表。
毫無疑問,一些簡單的管理報表,比如某個部門的人數、離職率等,很容易通過ChatGPT來實現的。
但這些簡單的報表,本身制作成本也不高。
而一些復雜的管理報表,比如分析某個部門的成本數據,其中可能涉及到部門間的成本分攤,邏輯非常復雜,不可能簡單的把需求拋給ChatGPT。
更重要的是,即便ChatGPT準確理解了需求,并且生成了報表,我們又如何確保數據的可信度?
畢竟,ChatGPT的生成邏輯還是個黑箱,僅僅是確認數據的可信度恐怕都得用上大量時間。
除了提升價值相對有限,對現有場景的改良,也很難變成SaaS公司的護城河。
比如,CRM產品可以利用ChatGPT幫助銷售人員整理與客戶的對話記錄,從而提高銷售人員填寫跟進記錄的效率。
然而,SaaS公司只是ChatGPT的使用方,在技術層面沒有真正的差異化。
同時,目前ChatGPT仍然更多是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而不是一個行業方案來使用,這就使得“模仿”變得非常容易。
我相信,像“利用ChatGPT整理對話記錄”這樣的功能,一旦被證明確實有用,那么很快就會成為CRM的標配。
因此,對于SaaS公司來說,“現有功能的改良”肯定有用,但是其“戰略價值”非常有限。
而ChatGPT真正的價值,其實在于開拓“新場景”、創造“新品類”,從而改變SaaS行業的格局。
然而,這樣顛覆性的變革往往無法一蹴而就。
2007年蘋果公司就發布了iPhone,然而直到2011年智能手機開始普及,以及2014年4G網絡投入使用后,中國SaaS創業才迎來爆發期。
雖然ChatGPT已經火了半年多,但要完成C端普及仍然需要一定時間,這勢必也會影響ChatGPT在B端的應用。
當然,即便ChatGPT創造了新的B端場景,受益者也未必就是現有SaaS廠商。
如今,中國SaaS廠商規模越來越大,產品化流程也越來越規范。
比如,定期召開產品規劃會議,集中評審一線收集到的客戶需求,再根據既定的標準和流程進行需求篩選。
這種規范流程降低了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能夠較好的滿足當前客戶的需求——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在于:對創新不友好。
因為這種流程的本質,其實就是“主流客戶”主導產品研發。產品經理不過是“主流客戶”的代言人罷了。
但是,真正的創新機會,恰恰在“非主流客戶群體”。
就好像,阿里巴巴曾經自以為“用望眼鏡也看不到競爭對手”,但彼時拼多多已經在阿里巴巴放棄的陣地建立了橋頭堡。
所以,即便SaaS公司都在拼命研發“基于現有場景”的ChatGPT功能,但真正的機會也許并不在這里。
滿足新市場、新場景的需求,這才是ChatGPT的戰略價值所在。
也是中國SaaS公司“逃離”惡性競爭的機會所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作者:王戴明,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