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專家團|王智遠:別總用自我視角看問題

王智遠
+ 關注
2023-07-20 13:42
743次閱讀
放棄自我視角,會得到更多。

前天遇到詐騙,損失大幾千。

身邊朋友紛紛發來私信,有的說破財消災,有的說,天吶,智遠,你怎么能犯那種低級套路的錯誤,我...... 

他們總喜歡用自我視角看問題。后來復盤了下,騙子之所以成功,關鍵就運用了相反的邏輯。 

工作中同樣,作為營銷者,如果問我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我想,依然是回歸 「用戶視角」。 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大,因為它涵蓋的范圍實在太廣了。 

比如: 

做一個社群,不是把一堆有共性的人拉在一起就算了。每個人可能都很優秀,但如果行業不同,就難以找到共同語言。 

或者,你是個大品牌,也不能以為自己無敵。就像茅臺酒再好,也做不出一款成功的"茅臺啤酒",因為在用戶眼中,茅臺就應該是一瓶高端的白酒。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用用戶視角來看。這是因為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考慮到其他因素的需求,而不能只顧及自己。 

但要做到這一點,真的很難。并不是說我們不夠聰明,而是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我們習慣于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是物種進化(evolution)的規律。 

所以,結合工作我開始思考,關鍵時刻,如何能真正站在用戶視角看問題,避免陷入自我滿足的境地。

什么是自我視角? 

簡單講, 從“我”的角度出發,我如何如何,我想要什么,我付出了什么,我為什么這么窮,我為什么賺不到錢等等。 

“我”是一種主觀體驗。 

前幾天有個老板加我微信后說:看你的文章寫營銷思維比較專業,我是做農副產品的,最近賣的不好,如何提高銷量? 

我禮貌的回了個“幸會幸會,就沒在說其他的”,為什么? 

一方面,這種提問方式很糟糕。 這么大的問題,足以開個項目研討會了,我又不是神仙,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是說,你做短視頻好?還是你多拓展下B端渠道好?這些最終都是廢話。 

另一方面,我做什么專不專業,和業務本身并沒有多大交叉性。 反過來說,溝通本身在于搞清楚”找到為什么”,而非“是什么”。最后我給他一條建議,不妨試試先思考下問題在哪?做一些排除,然后針對性解決。 

這個事情,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 

美國著名數學家,信息論創始人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年輕時,有個漂亮女朋友,特別有藝術氣息。 

有一年,這位女朋友過生日,香農沒有送她花,也沒送首飾什么。他覺得這些東西不夠表達他的心意,于是,他送了一本自己特別喜歡的數學書。 

可是,就因這事兒,女朋友把他甩了。 

這個故事很有趣,也很能體現出直男思維;香農對于送生日禮物這事,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的;他自己愛數學,就覺得女朋友肯定也會喜歡這本書,其實,香農也是想討好女朋友,只不過他想的方式有點問題。 

誠然,人生下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關心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種視角會造成諸多問題出現,最直觀的有三種: 

其一,自我意識過剩

情景主要表現在“好人為師”現象層,出發點“為你好、幫助你”。直接點,屬于完全沒有了解對方情況,一味地灌輸自己知道的思想。 

記得前幾年做項目時,差點掉入這個怪圈,我對小張的報告不太滿意,特別是,我認為他在數據分析方面,沒有做得很深入,于是決定給他一些建議,希望可以提高報告的質量。 

然而,當我向小張提出建議時,他告訴我,報告中已經包含了深度的數據分析,只不過不在我評論的那部分。 

這我這才意識到,可能是我過于自以為是,沒有仔細閱讀整份報告就急忙提出了建議。 

為了彌補之前的失誤,我馬上向他解釋,可能誤解了報告的組織結構,因此沒能看到深度分析。 我承諾,會更仔細地閱讀整篇報告,然后重新提供建議。 

前幾天,又犯了同樣的錯誤。 

我試圖給一個朋友提供關于“寫作”上面的建議,當他表示自己沒有更多時間學習”經濟學、心理學”時,我的初衷是嘗試鼓勵他克服這個障礙。 

后來才意識到,我在試圖強加我的觀點、期望值給他,而忽略了他自身的獨特和困擾,這才讓我開始思考,傲慢的自我視角,往往會忽略他人的多樣性。 

實際上,“未經他人事莫勸他善”,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建議應該建立在信息完備基礎上,時刻警惕自己傲慢的內心。 

不過,某些程度上,自我意識是正常、甚至有用的。比如,它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環境,然而過度自我意識,顯得不太友好。 

專家團|王智遠:別總用自我視角看問題

其二,發明家陷阱

我承認獨立思考是件好事,太獨立可能是一種固執。 

一些老板、產品經理,過于專注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創新,而忽略市場需求、消費者變化、以及商業化可能性,最終理想與現實背道而馳。 

營銷人也會,大部分整合營銷負責人,要拍TVC宣傳片,講究創新、情感共鳴、有爽點、最后出來發現市場如性冷淡一樣。 

為什么? 

我們不是愛迪生,而是牛頓,世界需要少量創造,我們要做的是發現事實,不是發明事實。 

這就好比,真正讓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并不依靠各種復雜的理論、公式,或者是權威人士的證明。 

而是告訴那些古代的漁夫:你想想看,如果地球是平的,那你說遠處的船只過來,為什么總是先看到桅桿呢?怎么不是整個船一起,從小到大慢慢顯現出來呢? 

然后他們就會恍然大悟:"啊,原來地球是圓的呀!",這就是,利用已經知道并親眼所見的事實來解釋道理。 

其三,布林諾效應

我們對自己存在的偏誤會選擇視而不見,但對于他人的認知偏誤卻能察覺得比較敏銳。 

這是一種布林諾效應(Blind Spot Bias),由Emily Pronin,Daniel Lin和Lee Ross在2002年提出的概念。 

就像每個人的眼睛都有一個“視盲點”,在這個位置上的視覺信息,無法被大腦接收,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往往察覺不到這一點 ;同樣地,我們也往往在自己的思維過程中忽視了自己的認知偏誤。 

做領導時,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公平的人,對團隊里的每個人都一視同仁。然后,有一天,我的團隊成員來找我,說我似乎對某幾個人特別偏心。 

我想:“哪有這事兒,我哪有偏心?” 我堅決不認為有任何偏見,畢竟一直努力保持公正,堅持按規矩辦事。我總覺得,那些說我偏心的人才是有問題。 

后來,也不知道哪一刻大腦突然閃了下,才意識到,我像有一個“視盲點”,看不見自己的偏見,總覺得自我決定和行為是合理的,沒意識到”我本身“也可能受到偏見的影響。 

因此,深入基因的直覺,以及固有的觀念,每天都在阻止著我們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我并不鼓勵自我視角看問題。

那么,用戶視角什么樣的呢? 

它是一種對本能的克制,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進入當事人的場景、視覺、思維去思考,我把它總結成一句話即 “別把自己當回事,找到事實” 。 

舉個例子: 

有一些從事策劃工作的讀者,經常找我幫他們看看“文案”是否還有改善的空間。有一次,一個從事裝修業的讀者,給我發來的文案內容是:“深圳裝修就選老賊裝修”。 

我看完后沒有太大觸動。 

就問他,你們受眾群體什么樣?他說,基本是50歲左右的人比較多,需求是簡裝后對租出去。 

最終我給他了幾個選擇項,如,為您的投資增值,二手房裝修,辛好只花9萬9;二手房裝修猶如新宅,僅需9萬9;為您的二手房注入新生,原來只花9萬9。 

這些廣告語目標,是基于此類群體的思考空間,強調裝修二手房的可負擔性,并吸引那些用投資角度看,又想便宜保值的潛在客戶。 

專家團|王智遠:別總用自我視角看問題

再看一個: 

假設你要給一款轎車寫篇文案,這輛轎車,目標客戶是40歲左右的中產階級、車性能很強、價格優惠、省油、折舊率低,保值、外觀形象也好。你會怎么寫? 

面臨高壓任務,你可能會忽視周圍其他信息,只關注少數特定信息,甚至思考更多內容上,心理學中,這被稱作 “管窺效應”(Tunnel Vision) 。 

明白這個,你就理解了,為什么很多營銷人寫內容,都只停留在產品屬性、產品特點”層面,如果拿上文的轎車來說,就是: 

保值率高達XX%,折舊率低至XX%,購買超值,賣出無憂;省油、省心、省錢,每100Km僅需XX加侖汽油,讓您的旅途更輕松;駕馭奢華,比同類車型便宜XX%。 

因此, 別把自己當回事本身要求應該關注的不是產品,是用戶生活習慣什么樣、平時有什么任務、做事的風格等。 

來看看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怎么寫的。 

”我用駕駛奧斯汀轎車省下的錢,送兒子到格羅頓學校念書”,這是廣告的標題。(注:格羅頓學校是當時全美排名前10的高中) 

他并沒有介紹任何產品屬性,只把商品和其他任務綁定了起來,這篇廣告當年驚動了《時代》周刊,和格羅頓學校的校長。 

這也是為什么,想要保證效果,最好找到事實,然后假設別人對你的產品不感興趣,基于別人的角度思考產品,而非忙著創造。 

結合我被詐騙的經歷,才頓悟出來為什么當時會上當。 

首先,那個騙子假裝自己是某支付平臺官方客服,他們的電話號碼,看上去也非常真實,講話態度專業,自信,而且當第一次打電話,我沒有接的時候,他們還堅持再打。 

這讓我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我必須要重視。 

其次,講述的情況求事實。他以大背景(金融監管)為前提,要求更新資料。這跟我的理解也是相符的。而且他們知道我已經很久沒有資料更新,所以, 猜到我肯定會去看看。 

最后,利用了我工作一天后的疲憊狀態。到了下午,我的精力和腦力都在下降,此時 我更容易放松警惕 。 

所以,正是因為一系列看似合情合理的行為,配合我的狀態,才會上當;所以,騙子這種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高級的。我們不能以為自己很厲害就一定不會上當,有時候一旦疏忽,別人就能找到我們的破綻。

誠然,用戶視角不需要搞辯證法,只是換位思考的一種深入挖掘;我們有什么借鑒的地方嗎?當然。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你可以用在工作、生活中: 

對方想什么‍ 

用習慣二字可能略小,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規矩”,一個人,一類人的思考框架。 

我之前看過一個案例說,一名足球運動員,一直在美國足球聯賽中比賽。然而,技能和才華卻引起了一支英格蘭足球隊的注意,那個人加入他們的隊伍。 

到達英格蘭后,他發現那里的足球比賽規則和美國習慣有些不同。為在新的環境中成功,他開始學習并適應這些新的規則。 

他看了很多英格蘭足球比賽的錄像,參加專業的訓練。逐漸地,你對這些規則有了深入的理解,然后,你開始嘗試利用這些新的規則,最終在新聯賽中贏得了認可。 

我想表達的是,用戶或對方視角,是先確定目標人群、目的是什么,再根據目去做選擇規則(習慣)選擇,比如你的客戶是老板群體,就想想老板的思考框架是啥。 

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土”的東西還賣的很好? 

因為審美是多元的、有群體特征,你不能用你的審美去思考對方審美,去替代顧客審美;找到那個人,那群人的框架,你才具備放下自我的可能。 

專家團|王智遠:別總用自我視角看問題

找到不平衡 

有了這些還不夠,你可能還要考慮如何與對方建立關系,這方面可以從不均衡下手。不均衡不是個人價值有多強,是提供別人最想要,最需要的東西。 

拿我來說,我擅長寫作和主持,有一次一個朋友做了一個高端論壇,需要主持人,然而預算有限,他覺得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他找到我,告訴我他的困境,我馬上答應免費幫忙。 

對此,他堅決不白嫖,為表示感謝,他在1000多份伴手禮的產品畫冊上,把我的介紹印刷在了上面,幫我做了諸多免費宣傳。 

后期還介紹不少客戶。如果你想跟別人建立深度聯系,換到對方角度,實則是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價值交換方式,彼此想要的東西。 

暗示性提醒 

人在進化中所保留下的動物屬性,加上看不見自己的證據,又因為有著非常強大的潛意識,這三者,養成無法第一時間換到“用戶視角”的無敵習慣。 

不過,大腦能夠通過環境暗示、提醒、啟動某些特定的行為模式,這些暗示可以是文字、物品,或者是特定的人和場景。 

比如,每當看到一塊巧克力,可能會立刻想要去吃它,這就是因為巧克力,在腦中觸發了對美食的欲望;當看到一本書,可能會想去閱讀。 

這些暗示可以引起我們的理性思考,一些關鍵時刻,你可以借助暗示性的事物進行提醒。 

就像詐騙場景下,交易、刷卡、信用等關鍵信息也會出現;消費場景下,價格實惠、便利性往往可以喚醒更深次的動機等,這些東西恰巧如同檢索清單一樣,出現在腦中時,不妨結合現實情況想想,目的是什么? 

所以,想要掌握用戶視角,就是鉆到對方思考模型中、想想能夠提供哪些價值、在關鍵時刻善于利用暗示性提醒進行助推,他也能作為換位思考使用。

總體而言:

放棄自我視角,會得到更多。 

當你還在千方百計思考用戶想要什么,如何引起注意,喚起情緒時,不妨改變下思維, 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想什么,忙什么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36氪經授權發布。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專家團|王智遠:別總用自我視角看問題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資深作者王智遠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