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向上,大模型向下:中國企服尋找新「出口」
2023年,資本市場給企服行業帶來的動蕩,無疑是一次洗牌機會。只有當SaaS企業深耕產業側,才能找到實現標準化的解法,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下抓住機遇。
2023上半年,企服行業在二級市場表現得尤為熱鬧。
4月13日,中國HR SaaS第一股誕生,「北森」遞交上市申請后,終于成功登陸港交所;6月19日,號稱“行業龍頭”的電商ERP SaaS服務商「聚水潭」遞表港交所。此外,還有不少SaaS企業正在走IPO流程,如七牛云、多點數智、百望云、慧算賬。
而在AI企業中,借著大模型的風口,出門問問、第四范式、云知聲、聲通科技、英矽智能等多家企業也紛紛奔赴二級市場。
IPO下,隱藏的是企業的希望與困局。
種種消息背后,對應的是市場新階段的信號。一方面,如今不少SaaS企業在對賭協議到期的背景下,奔赴二級市場的現象。另一方面,伴隨著中國TO B市場的初步成熟,未來兩年國內符合條件的SaaS企業都會開啟IPO流程。中國企服市場將重新洗牌。
此外,在AGI風口下,眾多AI企業奔赴IPO——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模型究竟為TO B企業帶來的是一二級市場的機會,還是工具、競爭力的革新?
中國TO B企業的行業拐點在哪里?產業家將依據北森、聚水潭和AI企業云知聲公布的招股書,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客戶留存率、研發銷售占比等多項指標,分析IPO節點里的TO B企業現狀,以及AGI時代下,大模型對TO B企業究竟意味著什么?
近期在二級市場,聚水潭、北森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家SaaS企業,其IPO狀態分別為正在申請、已上市。它們所屬的賽道分別是電商ERP、HCM,這些賽道在國內有較大市場。因此盈利狀況不會受市場影響。
對于這兩家企業,本文將從ARR、NDR、毛利率、LTV/CAC、研發銷售成本、客戶留存率和大客戶占比幾個重要指標逐一分析。
以海外SaaS企業對各項指標的標準和邏輯,常規的SaaS企業毛利率達到50%才算及格;優秀的SaaS企業毛利率可到70%左右。再看研發占比和銷售占比,常規的SaaS企業銷售占比為40%,研發占比為20%。另外,LTV/CAC的范圍應是3~5。等等規則,都可作為衡量國內SaaS企業盈利情況的標準。
首先,根據聚水潭招股書,其近三年的毛利率分別為46.2%、50.5%和52.3%。而根據上述標準,毛利率只有達到50%,才算真正的SaaS公司。
聚水潭成立于2014年,到2021年為止已有七年。所以,作為“前期投入多,后期回報大”的SaaS公司,聚水潭等到第七年才開始扭虧轉盈,并將SaaS業務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但從近三年的虧損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從2020年到2022年,聚水潭的虧損分別達到了123.9%、58.7%和96.9%。
在這背后,銷售和營銷開支就占到了一半以上。2020年,銷售占比是54%,而2022年更是高達60.1%。從研發占比來看,近三年的開支分別占了22.8%、44.3%和44.8%。可以看出,從2021年開始,研發占比急劇上升,而這一年的毛利率也達到了SaaS公司的及格線。
如果以海外SaaS公司的標準來看,銷售、研發和行政的占比應分別為40%、20%和20%。但實際上,這僅針對健康發展的SaaS而言。
2020年聚水潭有一組值得注意的數據:研發開支22.8%,行政開支62.2%。在行政方面,相比于后兩年的不到20%,2020年的數字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聚水潭招股書:2020-2022年具體盈利情況
再看營銷方面,聚水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營銷開支,原因有二。
一方面,據招股書,聚水潭員工數為2947個,而其中銷售團隊有890人,實施團隊有999人。從這一點,不難看出聚水潭的SLG(銷售驅動增長)屬性。另外,聚水潭有著如此龐大的市場團隊,其成本也是營銷的主要來源,要知道財報中給出的“銷售及營銷占比”也包括市場團隊人員的開支。
若按2022年的5.2億元人民幣計算,該公司的人效僅為17.7萬/人。即使在國內,這也是較低的程度。
另一方面,聚水潭為保證客戶遷移至SaaS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戶的轉換風險。具體體現在,將原來需要用戶承擔的系統費、開發費、維護費、實施費等所有費用全部免除,用戶也不用購買服務器、配備網管等。全部由聚水潭承擔。而這一大筆費用也都算在營銷開支內。
在這些“代價”的背后,換來的是聚水潭LTV/CAC較高的倍數。招股書中給出的倍數是6。
正常情況下,SaaS公司的LTV/CAC范圍應是3~5。過高(大于5)說明可以加大營銷開支;過低(小于1)則意味著客戶流失嚴重。但聚水潭的情況則不同,LTV/CAC為6可以說明營銷效果較好,客戶留存率較高。但是否增加營銷開支還要依據個體情況,畢竟通往SaaS的路徑,每家都不一樣。
除了較高的獲客率,聚水潭還有拿得出手的NDR和ARR。
對全球的SaaS公司而言,一個較高的門檻是1億美金ARR。聚水潭當前的ARR是6.15億元人民幣,接近1億美金。另外,過去全球SaaS公司在IPO時的NDR中位數為106%。而聚水潭2021年、2022年的NDR為122%、105%。
從上述的各項指標可以看出,聚水潭所做的ERP SaaS并沒有走常規路線,但換一種角度,在國內大部分SaaS都不走常規路線。從傳統的軟件公司發展至今天的SaaS,對于電商賽道的SaaS而言,受國內互聯網生態和電商崛起等因素,聚水潭選擇的路線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較為標準化的SaaS,通過SLG的方式逐漸回本,雖然以現在的盈利狀況來看,短期內無法取得理想收益。但長期而言,如果成功IPO,未來還有更多盈利的可能性,道路也會更寬闊。
近半年,另一個在資本市場備受關注的SaaS企業則非“國內HR SaaS第一股”「北森」莫屬。
據北森招股書披露,截至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北森的HCM SaaS解決方案產生的收入分別為2億元、2.6億元、3.5億元、4.6億元及2.5億元人民幣,分別占各期間收入總額的約54.7%、 56.6%、62.7%、 68.2%及72.2%。
而在北森的招股書中,其所有收入來源分為SaaS業務和專業服務兩種。其中,專業業務包括本地部署及報告解讀等人力資源管理服務。
因此,從其SaaS業務占比可以看出,北森在國內確實屬于一家純正的SaaS公司。再從近幾年的毛利率來看,北森在2021年及2022年3月31日止財年以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毛利率分別為66.4%、58.9%及54.0%。這一比例遠高出聚水潭的毛利率水平。
而且,從2021財年來看,北森的表現已經接近于一家國外優異的SaaS企業。
在客戶留存方面,北森也略勝一籌。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9月30日,過去12個月NDR(訂閱收入留存率)為113%。但從客戶數量來看,從2021年的4598名客戶到2022年的4963名客戶,增加的客戶數為365名。另外,截至2022年9月30日,北森有約80%的客戶擁有近五年的預期客戶生命周期。從而可以推斷,客戶流失率約20%。
在招股書中有另一組值得注意的數據,2022年北森ARR達到了6.19億元人民幣,略高于聚水潭。
北森招股書:客戶數量、ARR和NDR表現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計算,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個月,銷售及營銷占比50.6%,研發占比41.3%。而以海外對SaaS企業的標準來看,銷售和研發占比應該是40%和20%。這樣來看,北森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占比較大,這一點很有可能與北森重PaaS有關。
整體而言,To B是一個慢生意,卻有著厚壁壘。短期內,SaaS企業依然很難盈利,但長遠來看,SaaS是一個“潛力股”。軟件的毛利率本身很高,而且標準化的SaaS公司后期盈利會越來越快。
可以說,未來只有行業“標準化”的SaaS企業,才更有機會走向二級市場。因為只有在產業側深耕的企業,才更有可能得到客戶的認可。
上半年,大模型掀起了一波AI浪潮,以出門問問、第四范式、云知聲、英矽智能為首的AI企業紛紛涌向二級市場。這其中有不少企業曾多次嘗試登陸港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擬上市的AI企業都發布了大模型產品。
5月24日,AI獨角獸企業云知聲正式對外發布「山海大模型」。隨后,該企業于6月27日正式遞表港交所,擬主板掛牌上市。
根據云知聲招股書,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其營收分別為2.6億元、4.56億元、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1.7%;毛利分別為8924.8萬元、1.45億元、2.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63.9%;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2.1億、1.72億、1.83億,其經調整虧損程度在收窄。
不僅虧損下降,如此高的年復合增長率也讓這家AI企業更值得期待。對于一家加速成長的AI企業,研發投入比極為重要。
從2020年開始,云知聲近三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89億元、1.88億元、2.87億元,分別在營收中占比72.6%、41.3%、47.8%,年復合增長率為23.1%。
從這組數據中發現,2020年云知聲的研發投入達到了七成。而同年12月,該公司首次遞交招股書。
作為一家AI企業,云知聲在大模型方面早有投入。據悉,在2017年谷歌Transformer架構出現和2018年BERT算法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取得突破后不久,云知聲便開始為垂直行業領域客戶推出首個基于BERT大語言模型UniCore及相關AI解決方案。
終于在大模型走進大眾視野的2023年,云知聲再次重啟IPO。過去,AI企業一直受困于落地難和商業化前景不清晰。現在,借著AI大模型的風口,商業化難題似乎有了解法。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AI企業都在發布大模型產品后,奔赴IPO。
然而客觀來看,盡管大模型對TO B企業賦予了很大想象力,但如今這種落地仍進展緩慢。常壘資本管理合伙人馮博告訴產業家,“目前并沒有發現大模型在B端的好項目”。
在馮博看來,當前大模型的落地主要圍繞C端應用,原因在于互聯網大廠的主要客群在C端,其應用也更加通用、成熟。而國內B端的SaaS軟件標準化程度較低,要想大模型在B端商用落地,還需等待甲方與乙方的認知拉齊。
誠然如此。大模型在B端的商用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是B端的數據沉淀;另一個是To B企業本身的生存問題。
首先,大模型落地B端,需要To B企業在某一行業長期扎根下積累的專業知識,也是常被提及到的行業know-how。另外,大模型作為一種底層能力,如果嵌入到B端應用,還需要很強的服務能力,這要求企業有豐富的行業經驗。而眼下,國內To B企業的軟件和行業成熟度還有待提升。
其次是,To B企業本身的生存問題。當下,在國內,大部分SaaS都并非剛需,都是小公司在用,大企業很少付費。所以,當產品自身的生存都是問題時,大模型在B端落地就更遙遠了。
在資本與市場的雙面夾擊下,企業服務市場的出口在哪?
一旦滿足條件,SaaS企業就會沖刺IPO,因為這是資本最主要的退出通道。但眼下,SaaS企業面臨的不僅有資本退出,還有甲方需求的降低。SaaS作為一種管理類工具,并非是剛需。目前在國內大部分企業中,數字化程度還較低,而SaaS解決的更多是長尾需求,多見于中小企業。
從上半年擬上市SaaS企業的招股書來看,多半都是虧損狀態。實際上,虧損原因不能簡單從毛利率、客戶流失率和NDR等指標來分析,更要看人效、產品與銷售之間的“距離”等經營問題。
以聚水潭為例,據招股書粗略估算,其人效為17.7萬/人。而這個數字很難覆蓋用人成本。更重要的是,聚水潭的銷售和實施人員就占到了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因此,不難察覺出虧損的主要原因。
不僅如此,這也釋放了另一個重要信號。SaaS企業扭虧轉盈的前提是,產品能力要匹配客戶需求,解決銷售與產品的矛盾。
但一個在SaaS企業存在多年的現實是,定制化是難以跨越的“坎”。
在馮博看來,多年來,國內甲方的管理方式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這時候,乙方產品發生變化無濟于事。而甲方的需求是標準軟件難以滿足的,乙方也無暇根據甲方的需求,做出標準化的軟件。長此以往,定制化的問題深深扎在了SaaS企業中。
但產業家通過長期對SaaS企業的觀察發現,一些在垂直行業深耕多年的SaaS企業,已經可以對部分客戶實現標準化交付。而這些標準化一定建立在長期扎根在某個行業的基礎上,比如北森,比如商越。
2023年,資本市場給企服行業帶來的動蕩,無疑是一次洗牌機會。
近日,CRM頭部企業紛享銷客傳來再次融資的喜訊。據悉,在投資方貴陽創投的加持下,紛享銷客將在央國企市場獲得新突破。這些都在說明,注重“標準化”的SaaS企業在未來一定會迎來翻盤的機會。
不僅如此,縱深產業側所沉淀的行業數據,在大模型的風口下也能發揮更大價值。
大模型在B端的商用需要行業知識和服務經驗,這些都無法在一朝一夕間實現。所以,只有當SaaS企業深耕產業側,才能找到實現標準化的解法,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下抓住機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業家”(ID:chanyejiawang),作者:思杭,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