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團|王智遠:如何向上社交?
做自媒體不怎么賺錢,就想突破舒適圈。
最近幾天,我與各行各業人交流不少,其中包括總監、副總裁、企業老板,甚至是VC、廚師等一系列不同崗位的朋友。
通過接觸,我發現一件事,向上社交遠比向下社交要具有挑戰性,大部分人都有此感悟。
比如:
如果你在公司已經升到副總裁位置,與身邊總監、經理交流就會輕松得多;但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名總監,突然需要和老板打交道,你可能會感到自我價值貶值。
這直接導致,你開始不斷思考,我能為對方提供什么?如果我沒有可提供的,我如何開啟和他的交流?輾轉于糾結間可能就放棄了。
我詢問過身邊的人,他們建議大致相同,要么,找到自己價值點,要么,克服心理障礙;然而,經過這幾天與近百人的交流,我發現“向上社交”并不難。
只要你有什么想法或需要幫助的事情,大膽說出來就好了,哪怕被拒絕也沒關系,至少你在他們心中留下了印象。
所以,我們以前對向上社交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頗,或者看完一些道理后,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
想要取得一些成就,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內在的自我奮斗,另一種是外在借力,也就是向上社交。
它具體什么意思?
簡單講, 和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建立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社會地位,還能帶來一定機會和資源。
它不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點頭哈腰的遞名片,更多講究真誠地尋求幫助和有價值的溝通討論,但是,這里我并不排斥剛才說的那些行為。
因為人有三六九等,和不同人打交道方式的確不同。
要知道,你不溜須拍馬,上來就真誠溝通,人家也不一定理你;拿我來說,這兩天跟某個公司業務部門聊天時,人家就說,這個事不太好辦,不過我可以幫忙,但是可能需要一些小投入。
所以, 網絡上教你正直的品格肯定沒錯,若從辦事角度,某些行為,的確逃不掉,當然,我到不希望你做觸破個人底線的事兒。
那么,向上社交中什么最重要呢?大家一定會考慮“價值”對吧,在我看來, “麻煩”大于“價值”。
為什么?
等值交換過程是一種交易,比如,你的親戚到你家借一包鹽,這可以被視為一種麻煩;如果他借完鹽后,第二天送你一瓶醋,這就構成一次交易。
當你麻煩別人時,其實是你有一種需求的表達。
這個需求往往源于你不愿或不能自己完成的事情,而這件事恰好別人可以做。如果他投入了一定的精力、時間或金錢去完成這件事,那么這件事就變成了他的產品。
如果你沒有金錢,或者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無法做出等量的回饋,那么你的需求就可能被視為麻煩。這些基本社交規則,我想,你應該非常清楚。
問題在于,剛開始的向上社交,我們想跟別人等價交換,是很難的一件事。 這當中存在兩種差異:
1.價值與資源差距
別人維度比你高,你認為的知識、經驗、人脈在他們那里可能根本不算啥,一抓一大把,你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東西,和別人看到的價值不一定對等。
比如:
假設你是一個初級軟件工程師,你想與公司首席技術官(CTO)進行有效社交。你可能擁有一些專門的編程技能或者是對某個特定問題的深入理解,在你看來,這些是你的價值。
然而,對于CTO來說,他可能已經擁有這些技能,或者他可以方便地找到其他人,來解決這個特定的問題。因此,你的向上社交會很吃力,你認為的價值,對CTO來說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價值。
2.需求與社會地位
你所能提供的資源,對方可能并不需要,或者需求相對較小。而你需要的可能正是對方的主要資源,這種需求的不對稱,也使得價值交換變得困難。
社會地位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資源的評估, 在某些社會環境中,有的資源可能被認為更有價值,但在其他環境中,這些資源可能被低估。
就像:
我是做營銷洞察自媒體,我能給別人提供內容創作,但老板生意下降時,別人并不想要做任何傳播,而且,他們有自己的自媒體矩陣,我的有限資源和知識,對他來說,不值得一體。
所以,種種因素,會讓向上社交變得很困難,經過探索后我發現,與其過分價值交換,更好的策略可能是,尋找和提供能夠增強兩者關系的價值。
什么意思呢?
拿上述中初級軟件工程師和CTO來說, CTO可能更關注發現一個新業務機會,或找到一個可以改進公司產品的想法,這些對他是有價值。
拿我做營銷自媒體來說,我的目標畫像是老板、各公司品牌內容側的人,是傳播口的人,甚至都不是公關(Public Relations)總監。
他們的需求可能是,要我提供在特定領域、或特定類型的市場中有獨特見解,這是大公司不熟悉、缺乏的;又或者我可以分享新穎、創新、成體系的營銷方法論,這對公司廣告策略會有幫助。
此類信息或許在目標群體那里,比我的個人經驗、寫篇稿子,一個技能更有價值;甚至說,我的內容要和合適的人匹配在一起,還得是向上社交中需要的,才能體現出價值。
明白這些,你也就理解了為什么麻煩大于價值。 畢竟,可以在麻煩中,聽到對方需要什么,最近忙什么,哪些是他們困惑的。
不過,我身邊也有什么說,麻煩都害怕別說聊了,我都不敢聊,不知道怎么聊,怎么辦?
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是, 用請教的方式開始對話。 也就是說,你可以分享自己的困惑,請教別人他們的看法,這不僅可以幫助你了解別人的思考和觀點,也可以開啟一段有深度的對話。
同時, 也可以帶著提高職級后的假設,詢問對方的看法。
這意味著,嘗試從更高職級、角度來思考問題,然后,向別人請教他們對這些更高層次的問題的看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它可以幫助你開闊思維,了解更高層次的問題和挑戰,也能讓對話更有深度,使你能從中學到更多。
比如:
我對自媒體的發展感到困惑,于是我咨詢一些企業老板,他們如何看待公眾號這種方式的傳播?企業是否仍然需要?
不少老板告訴我,這個市場肯定會存在,不會被淘汰,然而,公司對內容傳播的方式可能會有所轉變。
想一下,現在轉化率高的內容,都已經轉向短視頻平臺,那么圖文內容還能做什么呢?圖文合作已經變成了一種衍生品,我們應該將其回歸到需求上。
當我問到需求是什么時,一些老板表示,他們的市場部門在掌握社交資源方面相對較弱,每次做整合營銷、跨界聯名往往很難找到"合作伙伴品牌的聯系方式",這是一類需求。
另一類需求在于"方法論"層面的問題。現在無論是抖音、小紅書,還是快手,平臺眾多導致玩法復雜,公司希望用小成本做大事情,這意味著每一筆投入都要盡可能地提高其帶來的回報。
要提高回報概率,就要掌握那些經過競品驗證過的方法論,如果這些方法論能夠用于內部培訓,讓員工使用,將是很有價值的。一旦這些需求被滿足,圖文合作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種種溝通,讓我認識到,做任何東西都不要自嗨,主動與他人互動、尋求反饋和建議的很重要;可是,也有一些人覺得從開始認識一個人,到溝通建立,到逐漸熟悉,整個過程挺難的,這又是為什么?
我們可以從認知心理學來看,一方面,大腦的本質,是一個貝葉斯系統(Bayesian model)。
我們從一個初始先驗概率(我們在觀察之前對某個假設的概率)開始,然后隨著新數據的到來,再更新這個概率,得到一個"后驗"概率(我們在觀察數據之后對假設的概率)。
舉個例子:
如果你經常發火,就像是把"發火"模塊的音量調大了,就會更容易生氣。但是,如果能控制住自己,保持冷靜,那就相當于把"發火"模塊的音量調小,"冷靜"模塊的音量調大。
放在向上社交中同樣,不管跟誰,你有了第一次打招呼,第二次、第三次就會基于前一次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為下一次積累能量。
所以,要記住,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會影響到大腦設置,就像每次調節音量都會改變我聽到的聲音一樣。
這也是平時,我為什么一直強調去做一些需要挑戰的事情的原因,因為這樣,可以鍛煉我的大腦,讓它習慣于不斷思考和解決問題。
同時,大腦也會因為我一直在挑戰自己而變得更強壯、更靈活,這也是,抵抗年齡帶來的大腦認知和思維能力下降的最好辦法。
另一方面, 在更新認知的基礎上,也可以用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思維方式進行審視。
什么意思呢?
此概念認為一個系統的未來發展,只取決于現在的狀態,而和過去無關。就像一個游戲,下一步行動并不會被你之前的所有行動所影響,只需要看你當前的情況,就能決定下一步怎么做,這就是馬爾可夫過程中的“無記憶性”。
對于中間的鏈條,你可以想象成在一系列狀態之間跳躍的過程,每一次跳躍(或者說轉移)都有一定的概率。
舉個例子:
尋求向上社交就像是在玩棋盤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每個格子代表不同的圈子,目標是前進到更高層級的社交圈子。
在這個游戲中,“擲骰子”動作可以被理解為社交行為,例如參加社交活動、建立新關系、學習新技能等。
這個“擲骰子”的結果,即社交行為的結果(比如是否成功建立了新的關系,或者是否通過新的技能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將決定你能前進多少格,也就是你能進入到哪個層級的社交圈子。
重要的是, 按照馬爾可夫性質,你下一步的社交圈子位置只取決于你現在的位置(你當前的社交圈子)和你的社交行為的結果,而與你之前的所有社交行為無關。
這意味著,無論你過去社交行為如何,只要你現在采取了有效的行為,在別人的需求上,提供一些解決方法,就有可能把向上社交做的很棒。
所以, 不確定性較高的事,可以使用貝葉斯理論來更新我們對狀態的認識,稍微積累一些基礎認識后,再用馬爾可夫決策過程來做出最優的決策。
如此一來,兩者結合就成了貝葉斯馬爾可夫決策過程(Bayesian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簡單講,開始像爬坡,一旦爬上坡你的心力張力也逐漸擴大,慢慢也就覺得容易了。認知到這些,你也就明白了“襖,原來跟高一維度的人打交道,會持續積累能量,會持續讓你越來越愛跟厲害的人相處。
所以認知這么多,在實操層面怎么開始呢? 我最近踐行一個前提和兩個步驟,分享給你:
1)只操心下一步
過度追求“向上社交”可能導致我們迷失自己,因此,重要的是要回歸并審視自我。
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有一句我記得的話:“當追求真理超過我們的能力時,我們應該追隨最可能是真理的東西。” 我覺得這句話和“向上社交”的邏輯相輔相成。
我的理解是,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混亂、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如果總追求清晰和充分的準備,那么,可能難以向前。
埃隆·馬斯克也提出過一個類似的觀點。他說,你應該設定大目標,而不應過度擔心當前和目標之間的距離和難題,你只需要明確朝著目標的下一步就好。
因此, 首要的前提是,你需要明確自己“希望在向上社交中獲取什么”。以此為起點和終點,你就不會迷茫。
有些人可能永遠無法達到某些大佬的級別,但只要你有他們的聯系方式,就可以從他們那里獲取到很多有價值的知識和見解。
2)朋友圈多互動
點贊是一種最基本的互動形式,無論身處哪個階層。
我們往往在加好友之后,并不總是與他們進行深入的交談,這不是因為不想聊天,而是大家都很忙,或并不清楚如何為對方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有閑暇時間時,多向朋友們點贊,這個行為并不需要你付出太多。對我而言,我不認為點贊是維系感情的最佳方式,但無疑,它能夠推進關系的發展。
我基本每天都會瀏覽朋友圈,給各種不同的人點贊。當看到朋友們發布自拍或文章,我會用心地留下評論,因為人都有虛榮心,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如果連這樣的基礎行為都被忽視,我實在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匯來教你打開“向上社交”之路。
3)介紹朋友認識
點贊久了,對方心里就慢慢有你這個人的印象了。心理學中,這種現象叫做“熟悉度偏見”(Familiarity bias ),也叫頻繁暴露效應。
簡單講, 人們往往偏好他們熟悉的事物,在多次重復或頻繁接觸某個信息、人或事物后,人們會對此產生更加積極或正面的評價。
不信你想想看,出去參加大會,各種小規模聚會時,人們是不是,更傾向于跟認識的熟人,或說有印象的人坐在一起,而不是跟其他長得比較好看,或者看起來比較權威的人一起坐。
不過點贊一萬次,不如聊一次。
在你認為時機合適的時放下包袱開口聊,這時認識的機會就有了;一段時間后,我還有個習慣,即互推好友給對方認識,可能基于合作、行業、崗位等等。
為什么這樣做呢?
六度人脈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有個觀點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 反之我認為,如果把自己的朋友,推給新朋友,那么,你就成為了中間的“關鍵鏈接”。
一旦打通的鏈接變多,大家會發現,這個人好厲害,也認識他,也認識他,如此下來,你的形象、影響力會再次為社交圈賦能。
總體而言:
去認識比你厲害的人。
你也可以把這套方法用在做事中,不要總在顱內假設、推演,先行動,行動中微調驗證,最終,你會改變固有心智模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ID:Z201440),作者:王智遠同學,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