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棋手, 累積了豐富的數據塊(棋子的不同組合方式),可以一眼看出棋盤上棋子的關系,以及預測下一步的招數。
優秀的足球運動員, 可以分解球場上每個人的行動,預測可能的結果,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
優秀的攀巖者, 非常熟悉每一種把手,當看到不同的把手時,會無意識地采取合適的抓握方式。
可以說,每一個領域,都有這么一群優秀的人,他們熟悉該領域的規則,可以在繁雜的現象背后找出規律。這對其他人來說很難,但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簡單。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作者看來,他們達到此結果的背后,沒有什么神奇的天賦,而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其實,我是一個有點兒相信天賦的人。比如,我覺得某人在某個領域做的特別好,肯定是有天賦的,否則,為啥他就做的那么好?而我卻不行呢。但書籍的作者卻給出了另外一種觀點,即通過刻意練習,就可以達到我們原本以為達不到的結果。
莫扎特在年幼時,就可以準確的辨別樂器演奏出來的調子是什么,人們都稱他為音樂天才。而作者發現,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一名作曲家。他在莫扎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音樂,4歲時,就學習了小提琴等各種樂器,長時間的專業化訓練促使莫扎特在音樂上遠遠超過其他孩子。
可以說,莫扎特是有音樂天分的,但更少不了他從小的刻意練習。
這給了我一定的信心(在產品上或其他事情上),即便我們不是某方面天生的天才,我們也可以達到想要的結果;同時也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事實——原來刻意練習并不等同于單純的努力,而是具有一定方法的。
這解釋了我以前的認知:“雖說努力不一定有結果,但不努力一定沒有結果。”
原來,自己以前認為的努力不一定有結果,其實是書上說的盲目的努力、沒有方法的努力才會導致不一定有結果。
如果我們想提升對產品的敏感度,像棋手、足球運動員、攀巖者一樣,在自己的領域里面游刃有余地處理事情、預測可能的結果、考慮到更為全局的信息,就需要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點,圍繞我們做產品,我思考可以從以下5點著手:
對To B產品領域來說,并不是所有領域的產品都已很成熟,或屬于比較不錯的賽道。一些非常小眾的賽道(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聽過,也沒什么人研究的),我們如果進入了,想通過刻意練習去大幅提升自己的產品能力還是較為困難的。如資料難找、競品難找、專家難找。
這也是很多同學問,有沒有必要去做那種目標群體很窄的產品(雖然薪資好像看著還可以),連老板也講不清楚要做成什么樣子的產品,客戶也找不到(找到了也是需求非常凌亂的產品),建議還是換個方向。否則,精進路上阻礙不少。
而我們進入的To B領域若已經有成功的案例,那說明這個方向會有很多人去研究,梳理出很多模型、方法,這就為我們進行刻意練習提供了充分的基礎。
我們做To B產品需要找到兩種榜樣,一種是專家級人物,一種是榜樣競品。
專家級人物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提升產品能力、產品思維的好方法,避免我們自己盲目地、碎片化地學習。
有些To B產品競品難找,而有些相對好找,我們無須把競品都研究一番,只需要專注研究榜樣競品就好。包括它們的產品設計理念、產品設計方法、產品迭代邏輯等。
找到專家級人物、榜樣競品,在產品精進路上,我們就會少走彎路。
刻意練習認為,如果我們一直處于舒適區,那只不過是日復一日重復而已,并不會有什么飛躍性的突破。
而超越舒適區,才是刻意練習認可的。我們可以通過復盤、總結的方式,將每天的工作往前推一個小階梯,嘗試去做超出能力范圍的事情。
比如,今天和客戶溝通需求發現過程不順暢,那么可以復盤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為該環節制定改進方法,在下一次的客戶溝通中進行優化。如此往復循環,提升客戶溝通能力。
再比如,產品評審會中,很多問題被拷問住,那么我們就要復盤是什么原因,是對產品業務理解還不夠,還是有什么基礎知識欠缺,還是因為準備不充分。1、2、3、4羅列出來后,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
3-4、刻意練習是有方法、有目標的,而不是盲目為之。
刻意練習提到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練習需要制定目標、有方法,而不是單純的每天練習。
比如學寫字,每天練習1小時,練習一年,收效其實微乎其微。
但如果每天練完,能夠找出寫的不合理之處,下一天練習能針對性的去優化,一年以后,就與第一天時,完全不同了。
在產品精進這條路上,我們也需要用方法。比如,之前有篇文章提到“體驗階梯金字塔”模型,就可以用到我們的產品體驗設計上來,每次在設計界面功能時,可以有意識的運用,長期下來,就可以對什么場景使用哪種體驗策略進行預判、推演、規劃了。
刻意練習中,獲得反饋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試想,我們做什么都得不到反饋時,其實刻意練習就是一種假象,我們會誤以為自己做的毫無瑕疵。
一道新菜想要讓更多用戶喜愛、下單、點贊,少不了需要根據用戶品嘗后的反饋進行口味、品相等方面的調整。若關閉了反饋通道,就沒辦法調整和優化了。
我們做產品也是,需要開放各種反饋通道,團隊內部反饋(研發、設計、老板等),團隊外部反饋(真實用戶、試用用戶等),通過分析這些反饋,來優化我們的產品。
原來,我們以為只有有天賦的人才能做好某件事,而現在,我們也可以相信自己能做到。
關于做B端產品的各種方法論,現在互聯網上到處都是。除了學習方法論、每天處理各種用戶需求外,刻意練習必不可少。它才是助力我們通向杰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