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你的人生起落圖
盡管這個曲線也許很早就長在我的腦海里,但直接畫出來之后,還是帶來了強烈沖擊。
數據,有時候可以說明一切。
對人生的歸因永遠是馬后炮,但是,馬后炮的最大好處是:你能看清自己的來路。
在這個圖表里,橫軸代表年齡(每格取5歲),縱軸代表你的人生體驗,最佳是20,最負面的感受是-20。
隨著時間流逝,或許你為自己打分的感受也被稀釋掉了,痛苦也許不那么強了,所以,分值其實有一定的主觀性。
但總體來說,你能清晰的看清自己的脈絡,像一片樹葉,可被描繪。
我的人生起落圖:巔峰低谷激烈交錯
我創造了3個巔峰,分別在16歲、26歲、33歲。35歲時,有過一次小高峰。
畫這張圖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的第一個巔峰,絕對巔峰,并不是我的大學,而是我的高中。我人生的一切軌跡幾乎都從這里實質性地展開,沒有這個起點,此后的一切都無從談起。
因為我有機會走進了最好的高中,我拿到了命運發給我的第一張金令牌。
在那三年里慢慢沉淀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它變成了我生活和人生選擇的堅實根基:我選擇怎樣的活法,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到底應該追求些什么,幾乎和周圍環境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我甚至一度不知道,其實我非常有主見,這種主見則來自少年時代學業和學校對我的深深影響。
我所有的根基和出發點,都是在那個時代建立起來的……只不過,我從前并未強烈的意識到它產生的強大影響力和延續性。直到今天,我認為很多時候我能夠追隨內心,那些信念、勇氣和直覺,仍然和少年時一模一樣。
兩次職業巔峰,是我26歲初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在33歲、7年之后輾轉周折迎來的人生第二個大offer。我的第一份工作奠定了我的整個職業底色和輪廓,它塑造了我堅實的職業三觀和職業態度,并且給了我熬過低谷時的基本思維和方法。
正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所積累的行業經驗與激情,為我在7年后能接住那個機會寫下了伏筆……這兩個選擇,本質上是純正的姐妹篇:我做著同一個行業、同一個崗位的事情,所不同的是,33歲的我已經不再是一個職場新人,開始管理大團隊了。
我覺得我的人生不可復制,幾乎每次轉型與大的人生階段變化,都伴隨著城市轉變。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放棄,這看上去好像非常有時代特質:激流勇進,猛力沖到浪尖上。
但城市卻未必每一次都是加分項。
幾次大的職業低谷幾乎和換城市直接相關,去陌生的城市就好像是被連根拔起。我像雜草一般總是能活下來……但,過往的人脈資源卻被徹底洗牌。
每個城市特定的產業集中度決定了:你的職業機會可能被放大也可能被鉗制,因為很有可能那里根本沒有你能夠發展的空間。或者說,為了實現某種過渡,你既要做好充分準備,又要盡可能軟著陸避免過大的沖擊。
但歷史告訴我:這一點,我做得并不好,所以才會有這般上上下下的峰谷交錯……
朋友說:小說都不敢像你這樣寫啊!
我把這張圖拿給幾個朋友看,一個說:
你已經超過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你看:你逆襲過好幾次。
一般人的焦點在峰值,她的注意力在低谷。我猛然意識到:把低谷連成線的確是另外一個視角—— 跌得次數多了,你還會完全跌回原來的位置嗎?
斜向正弦曲線告訴你:這似乎不大可能。
人生起落圖里的波谷線:其實最終是上升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示:觀察你的低谷線,然后看看真實人生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丘吉爾說:
Never waste a goodcrisis.
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轉機就在那些危機里。
如果不是真正經歷過人生的風浪,并且努力從這種磨礪里走出來,你會難以理解這句話的分量和真諦。
人生,一定要多經歷幾次這樣的「走出來」的過程,這種成功經驗,要比別人直接給你多少錢,寶貴得多。
放下了高考的失利,轉身用7年打了一場翻身仗、拿到人生的第一個offer,這一切都有跡可循:是決心和耐力,在起點時就已經書寫了結果……
感謝我藝術團的指導老師,對我進入大學抱持了極高的期望,而最終,我沿著他指出的既定方向毫無偏差的走了下去——盡管過程無比曲折,經歷了「始終無法與專業相戀相伴」的痛苦,但最終的結果,給了我豐厚回報。
我并未意識到:這種在低谷中逆勢爬起的經歷,會不斷地人生中重復、重復……摔倒的經歷會重復,泥濘中重新站起來的過程也會重復。而一旦我有過一次成功經驗,它就必然會在未來,再次原音重現。
所以,我有了第二個7年,在動蕩的人生變化中再次等來了巨大的機遇,可當時我認為是:命運垂青。
這張圖告訴我:希望與潛能是被雙手創造出來的,也是被強烈的自我要求激發出來的。
Dream bigger,Aim higher!
現在,我正在經歷第四個7年,又一次的低谷期已經持續了幾年。我想,或許我已經相對從容,我應該「信所未見」。
觀察低谷的連線真是一種很好的視角,似乎,由此你能發現人生更深的規律。
我最開始把曲線畫錯了,所有的低谷體驗全部是正值,而且,我覺得我人生的所有巔峰都在兒時,干脆就變成了開盤即巔峰,然后一路走下坡。
坦誠講,我想所有人都會擔心下行曲線,并且忐忑:這會變成人生的主旋律。
沒錯,20歲、30歲我們能輕易做到的一些事,今天即便全速奔跑也難以做到了,比如:體能……比如,一些年輕人才能掌握的新技能。在體力、心力、精力、乃至金錢上重回巔峰,似乎變成了一種「奢望」。
但從智慧層面來說,卻的確有可能。
智慧曲線或健康曲線:贏在終點線!
事實上,另一條隱形的曲線就是人的「智慧曲線」,我想,唯有這根曲線會不受波動影響,一路沖上云霄。這些智慧,卻真實的來自人生經驗、波峰低谷的交替創造與錘煉。
我在《你的人生組合健康嗎?》中有提過,人生系統的幾個制衡因素:健康,職業發展,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家庭與愛等等。
它們當然會反饋在人生起落圖上,只不過:有些因素,是以某種非常隱蔽的不可見的方式。
如果你的身體不出大的問題,它不會反饋在曲線上;但隱形的持續的潛在的長期的影響,卻在緩慢累積,直到某天以某種形式爆發。
這就是為什么,盡管最近幾年內心所承受的壓力和總體的狀態或許比較糟糕,但我仍然沒有把它算作更低的低谷—— 因為客觀評價,我的承受力在增強,對自己的探索、理解和深切的同理心在增強,所以,再低也不會低過從前了。
這個客觀的評價結論,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你會對自己的生活與人生,多一些掌控感、一點駕馭力,最重要的是:信心。
這幾年我的生活處在一種「平穩的低谷狀態」,這個說法好像有點分裂,不過的確如此。幾次逆襲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職業巔峰帶來了對健康的透支,家庭與職業發展的不均衡引發了深刻問題,都在積累。可謂:榮耀與孤獨同在,光鮮與疾患相伴。
而哪種人生會更貼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呢?哪種才算是一種制衡下比較順暢的優勢組合呢?
在這次低谷里,曲線在下行,但平穩的低谷帶來了很多緩沖,也爭取到了一些時間。我的生活節奏變慢,做了很多在專業技能、知識儲備和生活志趣上的探索,并且特別關鍵的是—— 沉下來,修復過往職業選擇的“快閃”與不均衡生活上帶來的缺陷和問題。
這些探索還沒有等到足夠的時機串聯起來,現在,還在各自并聯。但我知道,時間到了,時機到了,它們會匯聚起來,形成新的契機。
我不知道:40歲到50歲的人生曲線,它到底該長什么樣?真實的軌跡又會被書寫成什么樣呢?
我內心的一個直覺是:我并不期望它再經歷這么頻繁的峰谷交錯了。我希望這條曲線能平和一些,從容一些。所以,還需要一些時間,與時間作伴。而重回巔峰,可能不再是我的追求了。
或者說,我對「巔峰」的定義已經改變——
也許,我還是會在不同方向上做出很多嘗試,也許它們的確沒辦法讓曲線陡峭,但我知道,生活的豐富性、保持好奇心與活力、努力每天學習進步、美而優雅依然是我發自心底最喜歡的。
它們可能的確不會讓人生再回到哪個巔峰,但確實拓展了人生的寬度和邊界!
人生總是在波動,高低錯落。在整個時間軸上,最好的人生其實是那一條沒有畫出的健康線、智慧線、美貌線。它們不會被畫出來,卻真的可以讓你悄悄贏過所有人。
我很喜歡「欲揚先抑」、「大器晚成」這樣的四字成語。它們蘊藏能量,也展示生機。
這些沒有畫出來的線,我都在努力地投資、維護。我想,它們會成為支撐人生起落圖背后的力量,讓人生在各種困境與復雜交錯里,順暢平穩地向前航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第六個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個人,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