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企業微信和釘釘在PK什么?

戴珂
+ 關注
2021-11-29 17:30
1.2w次閱讀

隨著消費互聯網紅利的見頂,C端生意對于互聯網巨頭的貢獻增長放緩;而深藏潛力的B端業務,則有可能成為它們的下一個重要生意。

B端生意掙的是什么錢呢?從企業費用支出的角度,更容易看明白。

做企業外部活動的生意

這是互聯網巨頭已經在做的生意,比如:企業的搜索、推廣、廣告、導流、銷售、交易等等。

企業客戶的這部分支出,對應的是市場營銷費用。因為銷售越來越困難,要完成銷售目標,就只能不斷增加市場投入,形成了事實上的“剛需”。

這個生意既不需要懂企業客戶、也不用專業的服務,只要有流量就能賺錢。所以它是一個賺錢容易的B端生意。

然而,企業終會發現:流量越來越貴,對銷售的作用也越來越弱,投入產出率不斷走低。除了電商外,企業也在壓縮市場費用的支出,結果卻顯示對銷售并沒有多大影響。

隨著更多流量形式和更多交易方式的出現,這個生意模式掙錢變得不那么容易了。

做企業內部業務的生意

產業互聯網的基礎是產業,而不是互聯網;同樣道理,ToB SaaS的基礎是業務,而不是流量。業務才是企業的生產力,其與互聯網的結合產生SaaS的生意機會。

企業內部業務的內容多、邏輯復雜,需要專業SV(Solution Vender)才能提供服務。因為互聯網巨頭的涉入很淺,給SV留下很多機會。

企業的外部活動可以隨時終止,生意隨時會結束;但內部業務則開弓沒有回頭箭,是一個較長期生意。企業客戶這部分支出,主要是企業信息化、業務數字化建設的預算。

這就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企業有沒有預算、選不選云、預期是否明確等。決策都不會像市場費用那么隨意,諸多限制條件讓這個生意門坎變高了許多。

許多企業內部業務工具在歐美屬于經營必備,但在中國企業屬于“重要不緊急”的事。所以“賽道”和“爆發”之類的預測不會輕易發生,更不是一個容易掙錢的大生意。

企業微信和釘釘究竟在PK什么?

從上面分析的ToB生意背景可以看出,無論對于企業微信還是釘釘,這兩種生意都是挺難的。首先是第一種流量生意似乎也不符合它們的定位,甚至不能算是ToB生意;第二種生意因為需要懂企業客戶和理解業務,它們并沒有太多優勢。

所以,它們可能不會從SaaS模式上取利,而是在打SaaS生態的主意,或者兼而有之。

如果說消費互聯網生意爭奪的是流量入口,SaaS生態生意布局的重點,則在于業務入口。只有掌控業務入口,才能產生數據的業務價值,ToB的生態生意才能閉環。

在吃瓜用戶看來,企業微信與釘釘是在PK協同辦公;實際上兩家真正PK的,是業務的入口。

最近華為推出WeLink,馬上又有人說將出現協同辦公三國殺,這可能是想多了。

WeLink是華為基于自身經驗和結合硬件資源輸出的產物,面向的應該是政企大客戶??赡軙c主流OA形成競爭關系,而與企業微信和釘釘只是辦公功能上的一個偶遇,所以也PK不著。

中國的SaaS是從協同辦公開始的,團隊協作或OA被賦予了企業社交的概念,形成了一個以溝通和協作為目的的ToB產品。

企業微信和釘釘也是以此為ToB的切入點。

協同辦公商業模式本身還沒有閉環

因為協同辦公在企業用戶中有較大的普適性,以ToC的思維邏輯:依靠流量就能迅速形成用戶規模,從而全面進入ToB領域。

但終究還是沒有繞開協同辦公的盈利模式問題,這個生意沒有設計閉環。

自信從來都是巨頭的通行證,它們堅信用戶規模論是制勝法寶:只要用戶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就會產生無法估量的生態價值;或者說得更直接些,只要獲取足夠多的用戶,盈利模式自然就會產生。

根據最近發布的數據,釘釘突破1000萬企業客戶和超過2億用戶;緊隨其后的企業微信,也有250萬企業客戶和6000萬用戶。

這似乎要應驗用戶規模論的邏輯。然而,除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帶來越來越高的成本之外,什么都還沒有發生。

協同辦公不是流量生意

對于消費互聯網來說,流量會起作用:圍觀的人多了,買東西的人也一定多。對于ToB來說,流量可以帶來注冊用戶,但是注冊用戶數與有價值貢獻的客戶數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就是說“注冊用戶多,價值客戶也一定多”,這個邏輯不成立。

協同辦公要閉環成一個有效率的ToB生意,最終取決于有多少組織被轉化為價值客戶,這事兒單靠流量很難辦到。

所謂價值客戶,即有價值貢獻的客戶。他們可以是付費客戶,也可以是以其它方式交換價值的客戶。對于ToC消費生態來說,注冊用戶也可能產生價值;而對ToB生態而言,注冊用戶產生成本,只有價值客戶才產生價值。

協同辦公能成為業務入口嗎?

注冊用戶能轉變為價值客戶,一定是平臺提供了價值。對于ToB來說,功能的能用和有用不是價值,能夠產生生產力的服務,才是平臺的價值。

很顯然,聊天聊不來業績、溝通也不能幫助成單,“電子話癆”已經成為企業的一種公害。既然協同辦公不是生產力,所能轉化和保有的價值客戶就沒那么多。

從客戶側看,以協同辦公平臺的輸出生產力能力,很難聚集眾多價值客戶而成為業務入口。從平臺側看,如果協同辦公與業務層的SaaS生態沒有關聯,也就不能成為業務的入口。

互聯網巨頭都在大談生態和布局,那么什么是ToB的SaaS生態,它與業務入口是什么關系?

SaaS只是一種技術方式,而SaaS生態才是一場革命

通過細分企業業務,一些較小的ToB創業公司,也有機會成為某一業務的SV。同一業務領域有多家SV提供SaaS產品,且產品之間具有互換性。競爭只會發生在同業務領域的SV之間,而絕大部分SV之間都是業務協作關系。所有SV提供的服務構成一個SaaS生態。

不同于傳統軟件行業,SaaS生態的顯著特征是業務細分和去中心化。

業務細分的好處是,如果你只想使用一個業務功能,沒必要花很多錢把整個系統買回來。比如想做合同全周期管理,只要訂閱任何一個CLM服務即可,而沒必要購買整個供應鏈系統。

去中心化是SaaS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改變。傳統軟件由幾家巨頭壟斷,或者是定制開發,模式本身就是集中式和中心化的。而SaaS生態中,不存在一個處于統治地位的老大,這也符合互聯網特質。

照這樣說,豈不是一個企業要使用一堆的SaaS產品?企業“一站式”要求如何滿足呢?

業務的細分減少了需要交互的業務數據的數量,使得不同SaaS產品間的連接更加簡單,滿足只訂閱少數業務的公司沒有問題。

對于大公司或訂閱大量業務的公司,需要一個業務門戶或者入口,來統一管理和使用所有的SaaS產品。比如我們之前分析的Slack,就是這樣一個入口。它除了提供信息聚合和業務應用連接能力外,本身幾乎不提供任何的業務功能,甚至連一個網盤功能都懶得做。

下面是一張Slack關于集成的界面。從這個截圖可以看到:它通過分類適應不同的行業或領域,比如:財務、健康醫療、市場等。在每個分類下又有不同SV的產品,比如市場下有很多主流的MA產品…,這樣用戶從Slack進來,就能集中使用訂閱的產品。

企業微信和釘釘在PK什么?
                           
因為業務邏輯和計算都分布于每個SaaS產品上,這樣平臺入口可以做得更輕量化,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聚合和適配其它產品的能力上。

想當年微軟欲花80億美金收購Slack,絕不是為了買個聊天工具,而是看好其業務入口的集成價值。微軟在打個盹的工夫,數百個SaaS產品已經加入了Slack的集成目錄(App Directory)。
這個SaaS生態下看不出誰是老大,市值數十倍于Slack的Salesforce,也被集成在Slack入口。Slack更不是統治者,沒有其它SV的SaaS產品,它就是個聊天工具。

SaaS的技術原理很簡單,但SaaS生態卻是一場革命,生態之中也蘊育著新的生意機會。

業務入口與去中心化的矛盾

互聯網巨頭依靠搭建平臺、以協同辦公產品開路的方式,能否承載一個生態生意呢?

這其實需要解決的是業務入口與去中心化的矛盾。

產品中心化:如果把業務入口比作經營一個賣場,那么只要服務好其它商家就好;沒必要非要賣自家產品,而讓其它商家向自家產品看齊和配套,其它SV未必愿意配合。

理念中心化:特別是為了迎合某一群體,或者以創新的名義,設計有“獨特性”的產品功能。有人需要、有人厭惡,就會失去業務的普適性;得到一部分用戶的同時,也會失去一部分用戶,結果收窄了業務的入口。

平臺中心化:以自家平臺為中心,讓ISV/SV選邊站隊,硬性組成一套Solution。這并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方案,如果用戶對其中任何一個產品不認可(大部分情況會如此),整個方案就可能失敗。

為中心化而中心化:為了爭取更多商業伙伴加入聯盟,可能拉來行業的ISV。SaaS生態中存在ISV,應該是個技術性失誤。

中心化思維是一種習慣性的自我中心意志,與SaaS生態通識不搭。成為業務入口,未必一定通過中心化的方式實現;人為結成的聯盟,不如生態規則下的關系穩固和自由。

其它ToB公司還有機會嗎?

除了企業微信和釘釘以外,還有眾多ToB公司也在盯著業務入口,它們還有機會嗎?

互聯網巨頭的主要優勢是資本、流量和云。

首先,流量對于ToB生意的幫助不大;其次,ToB創業如果不折騰的話,也用不了太多資本;最后,就剩下云是巨頭的優勢了。

它們的不足也很明顯,比如:對企業客戶認知不夠、沒有核心業務優勢、缺少作為SV創業的經驗等。

所以,專業SV與互聯網巨頭的機會相差不大。

最后,我們是否可以把流量邏輯換個說法:如果成為了多數企業客戶的業務入口,盈利模式自然就會產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ToBeSaaS

專家介紹:

企業微信和釘釘在PK什么?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SaaS干貨和方法論,歡迎訪問36氪企服點評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企業微信和釘釘在PK什么?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資深作者戴珂
0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
查看更多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