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

低代碼平臺:風口終將過去,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 專家視角

戴珂
+ 關注
2021-03-26 18:45
1635次閱讀
隨著國內外低代碼公司的融資頻頻,低代碼也成為了ToB的新風口。
不過,雖然有知名創投機構和互聯網大廠的入局,但是他們對低代碼平臺的商業認知水平,還停留在初級的概念階段。而資深的低代碼玩家們,卻在利用機會,緊鑼密鼓地進行商業化布局,比如明道云等。
在我看來,現在還在熱衷談論低代碼的,還是因為太年輕了。要知道低代碼這東西二十多年前就有了,比如微軟的Visual Basic、Access和Borland 的Delphi Builder系列。它們比現在低代碼開發環境的生產力要高得多,能力也強大得多。
老一代碼農,也正是靠著這些高效率的開發環境,攢了一個又一個的項目,才過上有房有車的生活。
時隔多年低代碼又熱,無非是用低代碼這個舊瓶,重新封裝了表單、工作流、業務對象等等原料,包裝成面向業務應用層的低代碼平臺。那么,這款新酒將如何銷售?
例如,它的賣點在哪里?是高生產率?無代碼?可視化?還是用戶自開發?其實仔細想想,在軟件產品和服務領域,這些都不是重點。
對低代碼無休止的技術爭論,很可能使低代碼陷入死穴,讓這個風口豬很快就會掉下來。實際上,低代碼平臺目前最急需解決的,是它的商業化落地問題。
比如,低代碼平臺的用戶究竟是誰?行業生態啥樣?其在業務價值鏈中處于何種地位?從哪里獲取收益以及如何分配?
如果這些商業問題都沒有想清楚,代碼再低又有何用?
作為低代碼平臺的商業化嘗試,由明道云發起,通過鏈接公眾號用戶資源;我們在低代碼商業化落地方面,做了一些有價值的探索。比如這些主題:
  • 如何利用低代碼的效率優勢,實現項目低成本快速簽單

  • 低代碼與MSP的合作創新

  • 低代碼平臺讓低成本SaaS創業成為可能

  • 用低代碼平臺,交付高復雜度項目的實踐

  • 低代碼商業化還有哪些待解問題

 

低代碼平臺公認的優勢,是軟件的生產效率。但從軟件業務的整個商業過程來看,低代碼平臺的商業價值,并不是軟件生產效率;而是整個項目周期的效率,包括銷售、開發和交付的效率。特別是銷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軟件業務的成敗。
我們知道,通常客戶越大,銷售周期就越長。實際上,長周期對甲乙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成本。對于如何壓縮銷售周期,軟件行業缺少有效的解決辦法。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種長周期高成本產生的原因。干過甲方的都知道,這種不得不耗時費力的時間成本,實際是軟件采購過程中的驗證成本。因為軟件很容易就買錯,所以客戶就需要各種POC、反復交流和不斷驗證。
多少軟件公司都被折騰得精疲力盡,卻少有收益。但如果回頭看,這么長的銷售周期內,都在玩兒貓鼠游戲,就沒干幾件有意義的事。
從SaaS的銷售經驗中我們發現,其銷售周期要比軟件短得多。一般情況下,同樣的業務內容,SaaS的平均銷售周期,可以低至軟件的30%以下。這是因為SaaS可以通過配置方式,快速搭建近似最終方案的業務模型,可以加載業務數據,實現快速的業務驗證。
其實SaaS所謂的配置就是無代碼,這就是SaaS能縮短銷售和交付周期的秘密。
我們把這個經驗移植到低代碼平臺,同樣可以達到縮短銷售周期的效果。所以,借助低代碼平臺的效率優勢,通過改進銷售流程,低代碼平臺項目就能達到縮短銷售周期的目的。
從客戶角度,其目的無非是驗證要買的軟件或服務,就是其想要的,確保不會買錯而已。在銷售競爭中,誰先做到這一點,自然誰的勝算就會更高。
其實客戶也不想長期耗著。盡早讓最終用戶用上軟件,也是選型采購的一個KPI。如果算上交付周期,低代碼方式的機會要更大。
縮短了銷售周期,自然就提高了銷售效率、降低了銷售成本。退一步說,即使沒有銷售成功,及早撤退也是了節省成本。
低代碼平臺:風口終將過去,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 專家視角
低代碼一直在宣揚所謂的傻瓜開發模式,即不懂編碼也能開發出企業軟件,這被認為是低代碼的一個優勢。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樣用戶自己也能搭建業務。其實,這真有點兒想多了。
不過,傻瓜開發模式倒是提醒了我們,低代碼的這一特點,可以產生一個新的業務生態。
依靠低代碼平臺,開發和實施交付就不必非要軟件原廠商提供。這就打破了傳統軟件的交付限制:即要么自己實施,要么由認證伙伴實施。
在低代碼業務生態中,各個環節都是可以拆分或組合的。比如,銷售、咨詢、方案和實施等業務環節都可以獨立進行。各參與方也不一定是公司,獨立的小團隊甚至個人同樣能夠參與其中。通過業務環節的拆分和組合,每個參與方都可以做自己最擅長的那一部分。
這就改變了企業軟件的生意模式。
我以一個剛剛完成的項目為例。這個項目的咨詢需求來自社區中的一位銷售,我不但完成了業務咨詢,給出解決方案,還用低代碼平臺為客戶做了實施(當然也可以在社區中找專業實施人員做),很快就完成整個項目的交付。
這種服務模式不但大大縮短了項目的周期(不到計劃項目周期的20%),還為客戶節省了很大一塊費用。
這在傳統軟件業務模式中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過需要說明,這種業務生態只適用于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服務模式,也是低代碼平臺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所謂MSP即為某一家客戶提供定制化軟件或服務,并將其運維托管在云端。
其實,在低代碼平臺上,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商業形式,即ISV或SaaS模式。
在前面的一篇文章已經說過,SaaS是基于低代碼交付的業務。即在APaaS上,通過寫少量腳本或無代碼配置,實現完整的業務。
然而,SaaS公司投入巨資開發的低代碼平臺APaaS,并不是開放的。也就是說,每家SaaS公司的APaaS,只能自己使用,而不能像Salesforce那樣對其它SaaS開放。
這樣,因為不能hosted在現成的PaaS上,所以每家SaaS創業公司都需要自己做APaaS,所以SaaS創業的成本和風險就很高。
不過,這也正是低代碼平臺的一個生意機會。即除了在低代碼平臺上為單一客戶開發應用的MSP模式外;還可以以ISV的身份,開發一個為更多客戶服務的產品,也就是低代碼平臺上的SaaS生意模式。
與MSP的產權關系不同,建立在低代碼平臺上的SaaS所有權和運營權,不在終端客戶那里;而是歸SaaS經營者所有。使用低代碼平臺,做自己的生意。
顯而易見,因為無需在開發APaaS上投入,SaaS創業者就可以專注于業務應用。就像salesforce上面的數千個SaaS,一個人成立一家SaaS公司都有可能。
我們知道,SaaS創業投入大、風險高;而基于低代碼平臺的SaaS創業,將成為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生意。
低代碼被質疑最多的,是它不能支持任意復雜度的軟件項目。甚至有人直接說,大企業不會采用低代碼平臺。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我們分開來說。
首先說復雜度問題。雖然都叫低代碼平臺,但平臺能力也不一樣。大部分低代碼平臺都能做到表單驅動和工作流驅動;而高級的還可以做業務建模和自定義業務對象。
但不管是哪一種,預定義平臺都不可能做到滿足任意復雜度的業務。
再說大企業能否接受低代碼模式的問題,或者說低代碼能否滿足大企業的業務要求。
的確有不少人認為,低代碼在中小企業的接受度,要遠高于大型企業。但從明道云的大企業交付經驗來看,結果并不是這樣。明道云近期做的客戶分析也表明,越來越多大型企業的非核心業務,也開始使用低代碼平臺構建。
其實這個結論并不難理解。因為對于大企業來說,無論是業務流程、還是數據邏輯,都是按照業務規范做的。低代碼平臺加上成熟的解決方案,可以更快捷地搭建。
反而是中小企業,因為業務不規范,而更愿意“削履適足”,低代碼反而不容易應對。
雖然低代碼平臺具有不少商業化機會,但國內大部分低代碼公司,商業化落地還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而已經開始商業化進程的低代碼平臺公司,也還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
  • 平臺的可靠性和公信力

  • 業務價值鏈與定位

  • 與ISV和MSP的關系

  • 定價和利益分配

  • API與系統集成

以上問題,這里就不一一展開了。

一句話總結:不同于AI等其它新概念,低代碼因其歷史的特殊性,作為風口不會持續太久,只有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低代碼平臺:風口終將過去,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 專家視角
了解更多低代碼服務商家信息可登陸36氪企服點評 

專家介紹:

低代碼平臺:風口終將過去,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 專家視角

[免責聲明]

原文標題: 低代碼平臺:風口終將過去,商業化落地才是王道 | 專家視角

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資深作者戴珂
0
消息通知
咨詢入駐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