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褪去,回歸體驗成為新的“爆款邏輯”
倍市得
+ 關注
當我們談及品牌的增長時,很多詞匯已經悄然發生變化:
流量紅利之下,越來越多的新品牌涌現,越來越多的老品牌涉足新賽道;而隨著紅利消退,喧囂之后我們不得不冷靜分析:“去流量”后的企業該如何做增長?
過去,多樣的流量入口與廣闊的流量規模是品牌增加曝光、增加。但流量紅利逼近天花板,依附流量的品牌陷入窘境。我們見證了無數紅極一時的網紅品牌,他們享受紅利、迅速擴張,卻也因“流量”匆匆立場、迅速被遺忘。
存量時代的到來,有限的流量被不斷搶奪和侵蝕,消費者的觸達路徑越來越復雜,如何全方位喚醒消費者驚喜、好奇、忠誠等體驗,進而將流量轉換為恒量,成為品牌新的命題。
與此同時,疫情加速了消費者對線上消費模式的依賴,這樣的轉變意味著企業經營者需要更加精細的運營和管理,才能精準擊中消費需求,從而讓新的消費習慣持續養成、讓新的消費人群保持忠誠。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1年十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890.61億元。
90后、00后正在成為出游主力,這部分群體出游前偏好于跟著社交媒體平臺上旅游博主推薦,各式各樣的“網紅景點”應運而生。
但不久前引發熱議的某書“網紅景點”濾鏡頻頻翻車,也讓網紅景點帶來的引流效果受挫。不管是粉紅沙灘、藍色小屋,還是糖果小鎮、陽光充盈的長廊,離開濾鏡和平臺算法后都成了無法存活的“消費陷阱”。網紅景點從照片到照騙,讓人分分鐘想打開反詐APP。
事實上,這種情況并不少見,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一些旅游目的地和商家也掌握了一套“流量公式”。甚至有些“華而不實”的旅游景點或旅行社抱有宰一個是一個的心態,把買賣做成了“打游擊”,一個景點被擊碎后用迅速復制孵化出下一個“網紅景點”。
但是,當景區不靠品質、飯店不靠美食,靠噱頭堆砌的消費“泡沫”終究會一擊即碎。
褪去網紅濾鏡,從“流量”走向“恒量”,景點該如何包裝自己,從而吸引消費者呢?
傳統景區在網紅景點的沖擊下被冷落成為不爭事實,它們從觀光旅游時代過渡而來,特色文化與主題、產品、業態、功能等已經跟不上新的旅游需求。借助各大短視頻平臺與流量接軌,成為傳統景區在困境中尋求轉變的突破點。
不僅如此,在對倍市得服務的眾多文旅項目深入研究后,我們發現:傳統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更加穩扎穩打,除了貨真價實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之外,他們更加注重持續洞悉消費需求,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而這或許才是真正能幫助品牌長期持續發展的“流量密碼”。
比如倍市得服務過的湖北省某省級生態旅游風景區,該景區屬于國家4A級景區,自然風光秀麗,是不可多得的“深呼吸景點”,同時景區文化底蘊深厚,更是中央電視臺“欽點”的影視拍攝基地。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如何讓傳統旅游景區在一眾網紅景點中被看見、乃至脫穎而出呢?
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IP”成為傳統旅游產業升級轉型的新方式。但一個與品牌契合的IP定位,并非拍腦袋能決定,需要廣泛聽取來自內、外的聲音做深入挖掘、綜合評估。
項目中,倍市得通過對景區現有用戶和潛在用戶進行用戶畫像,同時對用戶旅游行為習慣進行洞察挖掘用戶對景區業態產品的需求,了解用戶對文化主題IP的看法與反饋。
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用戶畫像模型、行為與態度(U&A)模型、需求與偏好挖掘模型、IP認知模型等相結合,通過定性和定量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對客戶實際需要的和景區現在所提供的服務進行對比,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而幫助客戶更好的了解景區的旅游產品定位,更好進行服務及特色產品開發,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提升景區影響力。
在倍市得參與的某市級博物館的滿意度調研中,我們發現:觀眾使用率較高的公共設施分別是衛生間、休息座椅、垃圾桶及飲用水,而對其他公共設施的利用率極低。這影響了受訪觀眾對博物館公共設施的整體滿意度。
基于此,項目團隊建議博物館加強對公共設施的整體統籌布局,例如:增加休息點的分布、提供親子休息專區、進一步明確衛生間導引線路、針對老弱入場觀眾主動提示輪椅/拐杖服務等方式,提升公共設施的實際使用率,進一步提高服務體驗。
網紅「走紅 」的爆款邏輯已然被市場爛熟于心,但對于網紅品牌而言,流量的熱潮退盡,回歸產品與客戶體驗,才是實現「長紅」的新關鍵詞。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