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避親,老家小鎮也有大機遇

“下下下下下下下下周就要過年了”,這幾天社交軟件中眾多年輕人紛紛刷起這個話題,其中主要是因為2021年的假期已經售罄,只要期待2022年的第一個假期。
在這個火熱的話題中,年輕人對于家鄉的懷念和矛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表達。“我想回家,但是遠方給了我生活”、“什么時候和故鄉之間不僅是一張船票,一張機票,而是難以跨越的生存
城市化的進程中,除了轟轟烈烈的史詩和贊美,還有小鎮青年們無聲的付出,和遠離故土無奈和遺憾。
于是一部分年輕人在仔細思慮之后選擇“逆流而下”返回生養自己的鄉村小鎮,不是所謂的“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才回來的吧!沒出息~”,而是新時代青年經過利益權衡,毅然決然的選擇。
2020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到1010萬人,比2019年增加160萬人,同比增長19%,是近年來增加最多、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90后占比近六成,他們其中大多數都是受過良好教育,在一、二線城市打拼過三年以上的“老資歷”。
他們看得出政策大方向對于鄉鎮各行業的傾斜,也洞悉城鄉地域信息差異縮小,資本以及市場下沉的趨勢,如今小鎮鄉村的市場活力正在迸發,機遇就在眼前,不把握才不正常。
“兩全其美不好嗎”
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若能一世安穩,誰愿顛沛流離。大城市經典的兩點一線,或者三點一線生活模式,會磨掉很多樂趣和棱角,自小在河南中部農村長大的建新,對這些深有體會。
大學剛剛畢業那些年,尚且可以將城市節奏的壓力視為奮斗的投資,但隨著父母年紀步入老年,自己也結婚生子。建新心中對于家人的虧欠,也愈發凸顯出來了。特別是當初那些選擇在家鄉發展的伙伴們,各自發展的并不差,甚至比自己好。
建新開始質疑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在遠方堅持,“打工人”的身份并不是鐵飯碗,距離帶給家人的不僅是話費、路費,還有隔閡。建新和家人商量后,選擇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不想再給別人打工了,我要自己做老板!”建新看到發展中人們對于外賣需求增多的商機,系統的了解到【小鎮外賣】這個項目之后,成為了自己鎮上的代理商。
拿出原來一個半月的工資做投資,家里的摩托車成了主力軍,找了個休息充電的地方,建新小鎮外賣本地老板的生涯就這么開始了。
“現在我就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每天騎著摩托走街串巷取餐送餐的建新這樣說,雖然有點辛苦,但他干勁十足,因為他堅信每一點付出都是在為更好的未來努力。
最重要的是,照顧父母培養孩子陪伴妻子和養家糊口絲毫不沖突了,這位返鄉創業的青年實現了很多人想要的兩全其美。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而建設與發展小城鎮,恰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徑。對小城鎮自身而言,不僅需要抓住政策窗口和技術革命的契機,加快產業轉型,也需要進一步聚焦在人才引進等微觀角度。
曾經在大城市里乘風破浪的年輕人,現在帶著自己的見識和學問回到鄉村小鎮,在自己創業致富的同時,也在促進家鄉的騰飛和發展。現在回到自己鄉上的王俊偉說“之前并不是不想回來發展,但是連個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回來”
鄉鎮需要發展就需要新鮮的人才,但是鄉鎮薄弱的基礎也造成了工作崗位類型的受限和數量的狹小,沒有足夠工作機會的鄉鎮也留不住人才,陷入了惡性循環。
想要脫離這種困局,在有了政府組織政策的指導和輔助外,單靠個別創業者的行為是不行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進駐有著非常積極重要的作用。
截止到目前小鎮外賣已在全國開設了300多個鄉鎮站點,有效帶動了當地外賣和餐飲產業鏈上下游超過數萬個就業機會,幫助當地居民和創業人員輕松致富,兼顧精神和生活。
考慮到多數創業者并不是缺少技能和從頭開始的勇氣,并且在某一領域術業有專攻,但對于外賣平臺的操作以外賣站點運營等方面卻經驗不足,特別是在數字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絕大多數返鄉創業者很難依靠個人力量完成數字化經營,但卻可以借助小鎮外賣的資源優勢和品牌力量迅速打開局面。
依靠小鎮外賣成熟的品牌和運營,王俊偉如今已經成功在自己鎮上平穩運營了小鎮外賣平臺兩個月,成功賺回了前期投資之外,還賺到了比在大城市還高的月收入,和家人們一起創造著更具希望的未來。
城鎮化是大勢所趨,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在潮流的最前端,做鄉鎮發展的基石也能得到不小的收獲。資本和市場都下沉的今天,企業和人才一起下沉,不斷制造小鎮的可能性和機會,又有何不可呢。
小鎮外賣一路走來依靠超前的品牌定位,強大的技術和運營支持已幫助300多個小鎮代理商,幾萬名創業者實現了家庭與致富的魚與熊掌兼得,機會就在這里,所有人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