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發力AR購物,但這里的重點或許并非是電商
最近又到了美國科技企業集中發布財報的時候,各大巨頭也紛紛亮出了自己最新的成績單。而作為美國科技行業的門面之一,Alphabet(谷歌母公司)則給出了一份營收達618.8億美元、同比增長62%,凈利潤185.25億美元、同比增長166%的漂亮數據,更是推動其盤后股價上漲逾2%。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報公布后的電話會議上,谷歌首席品牌官Philipp Schindler在展望未來時透露,“谷歌的的重點將是打造更好的產品和用戶體驗,不僅使用我們的UI/UX搜索反饋、我們的技術和AI能力,還將使用AR將實體店的購物體驗搬到線上,讓用戶在購買前能夠先試一下商品。”
谷歌要搞AR購物發力電商業務,這無疑是個大新聞。畢竟對于谷歌而言,在基礎的廣告業務愈發受到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時,開辟新的戰場,將戰火燒到亞馬遜的地盤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并且此前其也并未放棄基于搜索這一行為來建設自己的電商業務。
不過對于谷歌方面選擇以AR作為電商業務的切口,確頗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說意料之外,是因為AR購物這一概念其實早在數年前就已出現,最起碼在國內互聯網行業中,AR購物在兩年前新零售概念如火如荼時就已出現。
人、貨、場作為電商行業中的三大核心元素,在新零售中除了線下線上融合之外,重構“人、貨、場”應該也是各大電商平臺講得最多的概念。而AR購物頻頻被阿里與京東等電商平臺拿出來,就是因為希望借助AR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消費場景缺少的問題。
事實上,線上購物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就是體驗感匱乏。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早在PC互聯網時代,關于電商經常出現的一個情景,就是消費者在線下試好后、轉而去線上下單購買。雖然這能夠凸顯電商為消費者提供了更低的價格,但顯然卻無法提高購物體驗,更無法讓消費者在購買前對商品形成直觀的感受。
想必許多在電商平臺、特別是在鞋服類網店有過購物經歷的朋友都知道,通常退貨原因上會單獨提供一個尺碼不符的選項。這其實是因為,電商給不了消費者真實體驗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協,將消費者的失誤或者說平臺有力未逮造成的麻煩,甩給了商家。
而AR也就是增強現實技術,則是以數據與成像技術為基礎,將虛擬現實以3D形態展示,這種技術的目標是在屏幕上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并進行互動。AR實現的過程,是通過攝像頭或其他傳感器收集真實的場景數據,然后再將數據傳遞給處理器進行分析和重建,并計算虛擬場景與真實場景的融合,并最終向用戶展示合成圖像。
將AR技術與電商結合起來,阿里的淘寶早在2017年就做出了AR Buy+,讓商品的三維模型會與現實場景相結合,并進行實時渲染,生成可交互的購物環境,讓線上也能眼見為實。而京東則在2018年年中,推出了一個“AR無界創新聯盟”,以及AR試妝鏡、AR試衣鏡等硬件產品。
不過為什么AR購物也就在新零售最如火如荼的時候火了一輪,到如今也沒有成為網購的主流呢?這是因為無論海外還是國內,電商購物的主力產品都是小件,再搭配相對成熟的物流體系,退換貨其實都較為方便。并且也造成了消費者很輕易地就能完成購買決策,也不需要有后顧之憂,反正買錯了能換的心理讓能夠幫助用戶進行沉浸式體驗的AR技術顯得雞肋。
但宜家所開發的AR購物APP“IKEA Place”其實就做得可謂是有聲有色,其通過AR的方式可以查看家具擺放在家中的實際效果,還加入了slam技術,讓用戶提前知道家具的大小是否合適。這是因為,宜家主要是售賣家具這類高價值的大件產品,并且這類產品不僅需要有場景化的購物體驗,運輸也通常很繁瑣,此時AR就能夠為消費者的決策提供助力。
那么既然知道AR購物這一概念在過去所遇到的問題,谷歌方面為什么還要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向外界透露將在這一方面發力呢?其實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谷歌或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由于此次疫情逐步入常態化,使得讓線下購物出現衰退,而此時推出AR購物或是試圖吸引線下的賣家向線上轉移。
更為關鍵的是,AR同樣也是谷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ARCore是與蘋果ARKit并列的移動端最大AR應用平臺,目前已有2.5億臺Android設備支持ARCore。但問題是盡管谷歌對ARCore的投入不斷,但這一平臺對于開發者的吸引力始終不高,而原因其實也是擺在臺面上的,那就是AR的商業化程度不夠高,除了《Pokemon GO》等寥寥數款游戲外,AR應用幾乎就不掙錢。
可消費者雖然對AR不買賬,但對電商卻有很大的興趣,所以盡管AR購物目前尚未成為引領新零售概念前進的驅動力,但其確實是AR技術到目前為止在商業化上走得最遠的方向之一。而通過發力AR購物來推動AR技術的發展,或許才是谷歌所真正希望看到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