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遠離低層次的競爭?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野生動物們都很暴力,需要用牙齒和爪子來決定輸贏,每次見面都要搞個你死我活。
實際上,大部分的動物打斗都是逐步升級的,一開始都很講“武德”,不會真打,比如炫耀、吼叫、炸毛,盡可能嚇唬嚇唬對方就能分出勝負,要是對方還是不識趣,也只是有限的“無傷害型”的身體接觸,真正要運用到牙齒和爪子,見紅見肉的,非常少見。
動物行為學中稱之為儀式化戰斗,是動物世界里最有觀賞價值的場面。
事實上,人類社會也不乏“儀式化戰斗”,那些企業家斗嘴的行動,都是商業性的試探運作,跟一般的潑婦罵街不同。
近期16家中國主流汽車企業簽署的《汽車行業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承諾書》,第一條要求“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也是“儀式化戰斗”的標準過程。
只是,這一條不但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而且效果有限,接下來價格戰升級的可能性很大。
野生動物的競爭手段是逐漸升級,而企業的競爭沒有固定的路數,我總結為認知的競爭、價格的競爭和規則的競爭,這篇文章就聊聊。
在經濟學中,競爭是個特別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就要在競爭中打敗對方。最后就變成了,你賣一塊,我賣五毛,一定要把競爭對手都搞死,自己才能活下去。
但實際的經濟關系中,打價格戰都是暫時的,企業都想避免競爭,避免競爭的方法就是壟斷。
壟斷也是一個常常被妖魔化的概念,好像只有央企或者互聯網大廠才能做到壟斷,其實不是,每一個企業的每一個產品都在某個細分市場追求壟斷地位。
海飛絲最早進中國,它圈了“去屑”這個最大的需求,然后不斷地通過廣告樹立“去屑第一品牌”形象。后進入的飄柔,就刻意避開“去屑”,講“發質護理”,再后來的產品,就分別劃走了“專業發型師”等等更細分化的需求。
所有品牌都跑馬圈地完成了,再進來的人,只能去憑空創造一個“植物護發”的概念,給市場洗牌。
每一個品牌都在避免直接競爭,而去追求細分市場的“相對壟斷”,否則,大家就只有拼命降成本的命了。
能好好賺錢過日子,誰愿意打打殺殺地競爭???競爭能力就像一個國家的軍隊,是保持威懾力的必要手段,但光靠軍隊無法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只有靠壟斷能力才能解決發展問題。
傳統的經濟學認為壟斷就是把競爭對手都干掉(自然壟斷),或者靠行政力量不讓對手進來(行政壟斷),但事實上,最常見的壟斷是“認知壟斷”。
“認知壟斷”的理論基礎是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同一類品類,一個消費者能記住的品牌不超過5個;而且還不是那些廣告做得最多的,而是最具差異化的品牌——最大、最貴、最便宜、最快、最搞笑、最大牌、體驗最好……
相比成本競爭而言,消費者的認知是一個穩定的因素,才能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認為,“戰略就是做選擇、做權衡。戰略就是有意識地讓自己與眾不同。”
不過,以上競爭理論在歐美成熟市場更適合,在中國此前二十多年,炫耀、吼叫、炸毛,一般不管用,最有效的武器還是拳拳到肉的“價格戰”。
不過,同樣是價格戰,什么時候打也是有講究的。
應該說,價格戰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用,有時能讓其中一方企業做大,有時是老大老二聯合起來換老三的市場,而有時則是兩敗俱傷。
價格戰最有效的,還是在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由于需求快速發展,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在一個性價比區段內,擠入大量產品性價比無差別的企業,一旦行業走向成熟,行業過剩后,必然存在第一階段的出清。
這個階段的價格戰非常有效,而且必然出現,在第一階段的出清后,往往每一個性價比區段只剩下幾家代表性企業。此時再打價格戰就不一定劃算了,帶來的只是兩個性價比段中間區域的一小段市場,就好像警察叔叔說的“不要打架,打輸住院,打贏坐牢”。
不過,中國企業在這種市場格局下,仍然傾向于選擇價格戰,價格由成本和毛利決定,成本是客觀因素,企業無法決定自己的成本;但毛利水平是主動的,企業選擇何種毛利水平,是定價策略和定價能力的體現。
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大部分擁有成本優勢的企業,“高毛利”只是階段性的經營策略,最終大部分都會走向“低價正常毛利”,因為“高毛利”的經營策略會給競爭對手留活路,一旦對手也獲得了成本優勢,你就失去了優勢,這無疑是“養虎為患”,不如用“低價正常毛利”永久性地消滅競爭對手,并以規模補充降價帶來的利潤損失。
“價格戰”就像《讓子彈飛》里的臺詞:“錢和你,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大部分行業的“性價比線”都會變成一條向下凹的曲線,即集中了大部分需求的“中質中價段”,由更具成本優勢的企業所占據,而高性能的需求,只留下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
過去二十多年,明知價格戰“得不償失”仍然要打,少數堅持“利潤導向”的企業大多以失敗告終,其背后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不斷出現新的空白市場新的需求和新企業,新渠道和電商平臺不斷涌現……
但隨著經濟增速不斷下降,消費萎縮,市場規模固化、新機會減少,單純的價格戰效果越來越有限,加上企業投資意愿下降,企業與居民全面縮表,沒有規模增長的價格戰,不但無法達到戰略目標,而且對企業本身也是一種損傷。
以后大部分市場可能類似于“兩樂”,“肥宅快樂水”這么多年來沒有真正的競爭者,兩樂壟斷了大部分中國市場,爭奪多年,什么營銷手段都用過了,也沒有想到要打價格戰。
經濟學告訴我們,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時,企業就不愿意付出大于產出的生產代價,經濟學上,有種競爭格局叫“古諾均衡”:在同一產品市場里,只有兩個賣家,他們的產品都差不多,兩個賣家之間也沒有搞什么小動作,但是他們都知道對方打算產多少貨,打算怎么定價,最終份額都會穩定下來。
歸根結底是因為,可樂是一個非常成熟且增長緩慢的市場,后來者沒有機會,現有玩家也不值得冒犧牲利潤的風險擴張。
降價的競爭是最直接的競爭,認知的競爭是戰略的競爭,而更高級更隱蔽的競爭是規則的競爭,中汽如果想避免惡性競爭,可以好好看看下面美國煙草業的案例。
有些博弈論的文章喜歡把打折促銷和做廣告當成“囚徒困境”的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廣告大部分情況下是一種避免“內卷化”的差異化競爭。幾家頭部品牌通過投放廣告,傳遞不同的品牌調性,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費者,而大量的廣告讓這個品類的消費者總規模上升。
但如果行業陷入同質化競爭,也可能出現“囚徒困境”式的“內卷化”競爭,各家都加大廣告投入,但份額并沒有提升。
競爭最糟糕的結果就是“內卷化”,每個人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總收益并沒有變化,甚至變少了,類似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
個人理性常常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聰明人各自有利的聰明決策,最終常常損害整體的利益,“內卷化”競爭一旦發生,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身處局中的人是很難避開的。
此時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變規則。
煙草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被禁止在媒體上投放廣告,很多人覺得這是禁煙運動的成果,其實沒那么簡單。
真正屬于社會禁煙運動的成果是要求煙草公司廣告中必須注明“吸煙有害健康”,并且大于一定的字號或播放時長。由于當時吸煙的危害還并不是人人皆知,這個法規一出,煙草行業每年銷售下降,廣告做得越多,銷售下降得越快。
更糟糕的是,明知廣告“有害”,卻沒有哪一家煙草公司敢停止投放廣告,因為雖然煙草廣告損害所有煙草公司的利益,但如果不投放廣告,自己的份額損失得更快。
各大煙草巨頭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商量了一下,游說國會通過法案:禁止電視臺和電臺播放香煙廣告。該提議自然獲得所有方的贊同,并于1971年起執行。
廣告不讓播了,煙草公司的營收實際沒有受到影響,營銷支出卻大大減少,利潤大增。實際上,煙草公司雖然不能播放廣告,卻可以贊助各種體育運動變相傳播品牌,還能繞開“吸煙有害健康”的“內卷化”宣傳。
這就是改變規則避免“內卷化”。
總結一下這三種企業競爭:
《三體》有一個詞“降維打擊”,是指競爭對手自己降低競爭的層次,再用豐富的低層次競爭經驗打敗高層次的對手,價格戰就是“降維打擊”,打完后,勝的一方和敗的一方都陷入低維度世界。
《三體》還有一個詞“維度攻擊”,意思剛好相反,高維打低維,三維生物在第四個維度上是毫無抵抗能力的的,規則競爭就是“維度攻擊”,是沒有戰爭但又完全改變各方勢力范圍的競爭。
而品牌認知競爭,就是同一個維度的常規戰爭。
所以競爭手段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能夠用最小代價的競爭手段贏得新市場份額,就是高手,能夠每一步都提前建立核心競爭力讓別人主動怯戰的,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公奮”(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奮,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