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選”到“決賽”,To B 企業如何在競爭中勝出?
??競爭是對用戶的爭奪,而非對手的廝殺。
每個創業者投身到一個行業,勢必會面臨來自市場的競爭。關于競爭,西方管理學界邁克爾·波特早有研究,立足行業的五力模型、普遍適用企業的成本領先策略、差異化策略、重點聚焦策略,以及價值鏈分析等。但是為什么我們企業參與創業活動中, 產品同質化嚴重、身陷價格戰之苦,這背后是因為什么? 而更為殘酷的現實是,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活不過三年,大的企業也輝煌不過十年,這背后又是因為什么?
我們先來看下中小創業者陷入同質化競爭的一些普遍原因。
1. 進入門檻低,行業利潤薄:中小創業者一般選擇技術門檻低、進入難度小,有一定市場前景的行業。但前景好、門檻低,就意味著你能做,別人也可以做。當更多競爭者加入,產品和服務又沒有本質差別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打價格戰,從而行業的利潤逐漸被打薄,形成了一個微利、甚至是不賺錢的狀態。
2. 逐利短視,缺少長期投入:很多創業者進入一個行業就是想快點賺錢,這本身沒有錯。不賺錢企業活不過今天,但只想著賺錢,也沒有未來。外部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企業要有明天,就要去做那些別人不愿做、不能做、不敢做的事情。大家不去想這些,不潛心做厚價值與能力,那么,最終大家做的事情會越來越趨同。
3. 知道但不信,客戶價值弱:有技術含量的行業建立了進入門檻,這背后是專業能力。但技術是商業競爭的要素之一,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技術要支撐商業、服務于客戶價值。如果不貼近市場,對企業經營規律,諸如利他、客戶成功等知道而不相信,那么,忽視客戶價值閉環實現的技術也很難形成商業的競爭力,很難讓技術釋放出能量。
4. 模仿成風,信息差被推平:領先需要創新,創新是一個既需要投入,又需要長期時間的過程。在相互進入各自領地競爭中,大部分企業選擇了相互學習和模仿,因為復制省時省力,帶來的結果是產品大同小異。同時,媒體的發達、渠道的扁平、信息的公開和透明,讓這種競爭模式變得越來越內卷。
我們粗略地將創業者在賽道中的階段分為海選、初賽和決賽,分別對應他的創業發展歷程。
1. 海選中淘汰的原因,市場機制,優勝劣汰。
很多中小創業者,表面上死于資金鏈斷鏈、現金流枯竭,實質是達不到行業的平均競爭力,被市場行業淘汰。
做事情是有門檻的:無論讀書,還是求職,都需要達到一定的錄取條件。寒窗苦讀為進名校,考取公務員也需要層層篩選,進大廠則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單位、公司都是有用人標準和要求,資源有限、名額有限,所以只能擇優錄取。為什么創業、做生意,只要你有錢,你就可以去做。
生意門檻是后置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海選圈,歡迎來加入。你看好一個方向、心中有一個夢想、有一筆啟動資金、參考一種模式,就可以啟動了。工商局注冊、租賃經營地點、招募員工、推出產品及服務,做市場和銷售,客戶就開始進來了。原來說買的沒有賣的精,而現在是賣的沒有買的挑,客戶的采購決策,會拿你和行業內同類企業做比較,買方會以行業平均水準來考察賣方,如果達不到行業多年競爭下來的隱性平均水平,那么你的企業生存發展就岌岌可危。
海選中淘汰的原因:創業是寬進嚴出的事情,衡量的不是你有沒有做老板,而是你有沒有活過三年。海選圈的淘汰機制,不是和具體某個對象的競爭,而是和行業平均水平的拉齊,市場會對你進行嚴苛的檢驗,選擇是不是讓你留下來。背后是你對客戶需求的滿足、對行業規律的把握。
2. 初賽中落后的問題,格局受限,長不大。
前期把握風口、抓住機遇后,后續能否進一步做大,要看老板的意愿、組織的能力等等因素。
意愿:CEO 的夢想和格局,決定著事業能做多大。如果 CEO 是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初心就是賺錢,事業就是生意,那么在賺到錢以后,就會比較滿足,小富即安、止步不前。
能力:創業初期,創始團隊 Believe 比能力更重要。但到了復制、進一步擴張階段,公司是要影響帶動更多人,要做干部培養、要抓組織能力建設,而老板缺少領導意識、管理能力,就完不成從機會成長到組織成長的蛻變。
機制:CEO 的利益分享精神很重要,價值的創造和利益的分配,是大家共同奮斗的基礎。沒分好錢,沒做好生產關系設計,那么就很容易離心離德、軍心渙散。
資本:擴張要錢,因此資本是競爭重要影響力量,科技大廠背景、學歷不錯、有想法又務實的創業者,被資本親睞、加持,而沒拿到融資的,將進一步被拉開差距。
3. 決賽中出局的情況,重大失誤,此消彼長。
經過海選、初賽殺入決賽圈的沒有弱者,這個階段出問題的,往往是成功后開始犯重大的錯誤。尤其是戰略、資本、經營、組織等核心競爭要素上,犯下重大錯誤,導致被其他競爭對手彎道超車、坐收漁利。
明星偶像光環,做事不再專注:在賽道上勝出的 CEO,在行業里已是偶像,在圈子外也已是明星,在被眾人追捧的聚光燈下,創業者開始自戀、自大,心態浮躁、欲望膨脹,緊接著失去專注,開始搞很多事情,比如做創業導師、經常上各種媒體、內部開辟眾多新業務、外部開始做投并購,個人的身份抬頭也開始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創業精神消退,戰斗欲望下降:業務上做大做強后,對市場有了一定掌控力,競爭格局初具穩態,業務上的成功也帶來了奮斗者們的財富回報,而這時候財富的暈輪效應也就出現了,創始人們的創業精神開始逐漸下降了,部分人開始考慮工作生活平衡、開始考慮個人興趣愛好的追求。干部們的戰斗欲望也開始被侵蝕,開始躺到過去的功勞簿上,穩收回報或者等待上市退出。
組織內部免疫力下降:不是偉大企業的命,卻得了大企業的病,公司對追求放松了要求、對競爭放松了警惕,對組織不再強身健骨,而隨之而來的是,組織決策離客戶越來越遠,業務對市場反應不斷下降,人員開始自滿和不思進取,組織內部活力、戰斗力下降。而原有的企業反思機制、自我批判精神開始失效,組織的免疫力、自愈修復能力開始下降。
以上就是企業在海選、初賽、決賽不同階段,組織生命體所出現的主要問題。
前面聊了創業者在不同階段的狀況,很多是因為自身犯的錯誤,而不是來自于真正的競爭對手。那么,接下來聊聊行業/賽道/戰場上的競爭格局,和不同競爭參與者的競爭策略。我們首先普及下幾個基本概念,然后再來逐一展開。
1. 行業發展階段與市場競爭態勢
不同行業發展階段下的競爭層度:從產品生命周期來看,行業經過前期的緩慢積蓄,突破拐點進入到成長期,市場需求開始放大,機會、風口隨之出現,與此同時,競爭者也紛紛進入。而到達市場成長后期或成熟期時,意味著增速放緩、增長到頂,競爭者之間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競爭加劇、內卷嚴重,企業也從粗放式增長進入到精細化管理,從在各自領地為主發展到殺入對手陣地爭奪。行業通過競爭逐漸從高利潤區進入到低利潤區。
行業集中率反映行業的集中層度:不同行業的競爭態勢,行業的集中層度有很大差異,行業的集中層度通過集中率來衡量,即該行業相關市場內前幾家最大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總和,從而來定義這個行業是競爭型的還是相對壟斷型的。
市場參與者各類角色介紹:
領導者:行業中同類產品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在技術研發、新品推出、市場渠道等方面獨具優勢,領導者的目標是整體市場,是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
挑戰者:處于市場第二、第三的位置,它不安于現狀,謀求取而代之。為了取得更大市場份額,不斷向領導者和其他競爭對手發起攻擊和挑戰。
跟隨者:身位更偏后的競爭者,短暫滿足于市場地位,跟隨領導者的戰略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戰術策略是模仿、改善。
補缺者:將目標市場指向競爭對手力量相對不足的地方,集中力量、精心服務、避實就虛,從而走出自己的發展之路。戰術是細分、是專業化。
接下來,我們具體細化聊下,作為市場不同參與方,大家各自需要做什么。
2. 新加入者如何求生存
轉行窮三年,創業者很多認知,離客觀現實的差距是巨大的,背后缺少對行業的本質理解。
學行業 Know-How:經常是別人犯過的錯誤,創業者還是會重新犯一遍。作為新加入者要活下來,首先是建立行業的Know-How,這就需要你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認真總結行業內公司的踩坑經驗,去深刻認識行業內業務的成敗規律。這背后都是同行們真金白銀交的學費。
在行業里找到立足點:先不要考慮賺錢,要考慮如何去創造獨特價值。我知道這又是反人性的,但是你必須要這么 做。你要看行業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是什么,背后的原因和難點又是什么?要去找到領導者/主要參與方不愿過多投入,而客戶需求未被很好滿足的客戶群體,這可能就是你的機會、你的利基市場。
3. 跟隨者如何后來居上
你已經擁有了自己的領地。短期內看似安全,但是競爭在不斷加劇,商業就如逆水行舟。
進步速度要中上游:基于行業領導者的戰略變化,而做出自身相應的調整。不斷學習行業領先者,不斷優化提升自身,要確保你的進步速度是在行業的中上游。確保領導者不能搶走你的客戶,同行用價格戰也傷害不到你的根本。
積蓄彎道超車力量:競爭是一輪又一輪的,不同輪次的機會不一樣。彎道是跟隨者可能的機會,從未來看現在,不同層面有哪些核心變量,政策、技術、文化等,如何在未來可能的核心變量上去提前布局與積蓄力量。
4. 主要玩家如何擴勢力
牌桌上的主要玩家,在相互博弈過程中,都會犯一些錯誤,此消彼長、相互蠶食。
等待別人先犯錯誤:內外部的各種變化,大家都要決策與應對,在行業領導者控制的局面下,要保證自己少犯錯誤,同時等待別人犯大錯誤,隨著時間推移、各種因素的變化,終于有人犯錯誤了,這時候,大家就趁虛而入、攻其薄弱,蠶食他市場、收編他客戶。
團隊的落地執行力:做到頭部的公司,他的戰略不會太出問題,通常能做到七八十分,這時候就考驗你戰術執行落地的能力。通常對于這類公司來講,戰術和執行有時候反而更重要。中基層能夠將高層的戰略意圖很好的理解,通過戰場落地拿到結果,來反向提升戰略自信。
5. 領導者如何控制行業
領導者并不僅是市場占有率的領先,而是在面向未來的競爭力領先。前則是大、后則是強。
深化定位、構筑壁壘、避免同質化:領導者要不斷加強競爭力,避免賽道里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們,避免陷入同質化競爭,這個投入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同時在客戶關注的全部維度做到最好,你要選擇在哪些方面去領先,選擇哪些方面去做重點投入,這是定位、這是一種戰略選擇。
控制市場、遏制對手、應對低價競爭:在整個行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要去控制市場的占有率,也要定期去掃描整個市場,去遏制主要的挑戰者,以及進一步蠶食弱者。最后,你還不能犯大錯誤。對于低價競爭,對于在產品敏感點上的騷擾,它會挑戰到領導者的一線執行力,挑戰到團隊的戰略呈現能力,進一步堅持差異化,這才是應對之道。價格敏感型客戶短期內會因為價格而離開,中長期看還是會因為價值而回歸。
小結:作為市場的參與方,無論你的競爭地位是什么,其實你都要做好自己的定位,競爭戰略是決定長期的,有了定位就有了差異化方向,雖然你和別人是同一賽道,看似是服務同一客戶群體,但是從公司的使命愿景,到客戶群體的選擇,從產品和服務的定位,到從業務模式和打法路徑,從客戶的成長/價值追求到公司的營收及利潤,大家的選擇都是不一樣的。
影響成功的因素眾多,這讓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感慨,如果再回頭重新做一遍,覺得自己不一定都能夠成功,這里面有太多的運氣成份,運氣是什么?是天時、地利、人和,是各種成功要素之間發生的微妙變化,那么我們來看下,這些運氣包含了哪些層面。
1. 經濟環境與行業趨勢
經濟永遠是有周期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有起也有落, 經濟景氣 狀況呈周期性 循環變動 。經濟環境是企業經營的天,經濟好的情況下,大家都更容易賺錢,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家賺錢都很難。在寒冬當中,生存能力弱企業就可能被淘汰、風險敞口大的企業也可能倒下。在復蘇當中,專注經營、苦練內功、前瞻市場的企業就可能把握新的機會。
2. 產業鏈與生態圈
產業鏈是從原材料到產品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產業鏈條,涉及到研發、采購、生產、加工、市場、銷售、配套、服務等多個環節的總合。企業更高維的競爭是其能否建立起完整、高效的產業鏈。對于科技大廠來講,謀求平臺戰略、建設生態繁榮。對于中小創業者來講,很多時候你會依托某個生態,再謀求從單平臺到跨平臺的發展。這里面除企業間競爭外,更多要考慮與平臺/生態之間的博弈,以及處理競合關系。
3. 具有行業性的商業要素配置
不同行業所需要的商業要素、要素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企業要實現競爭的勝出,在博弈論中涉及到要素的配置,從而實現局部的取勝,以及階段目標的達成,對于 To B 領域的 SaaS 行業,涉及到資本、技術、產品、市場、銷售、服務、組織、財務等眾多要素,這里面內部發展階段與外部競爭態勢下,要素的配置是不同的。
4. 企業間的競爭,核心是 CEO 的競爭
CEO 的眼光、胸懷、實力,決定企業走多遠、做多大。CEO 的戰略決策決定企業的方向,CEO 的戰術指揮決定了企業的經營行為,CEO 個人風格會深入的影響到企業的管理文化,CEO 的性格缺陷、短板,也會延伸到組織并被放大。CEO 歷練浴血奮戰,是叢林中拼殺出來的,能夠出奇制勝。職業經理人在體系中成長,經營上則相對中規中矩。
5. 三分靠戰略、七分靠戰術
當戰略大致不差的時候,實際考驗的就是落地執行能力。能否在理解戰略意圖的情況下,不折不扣的在戰術層面落實下去。所謂的凝聚力、執行力、戰斗力,是在加強干部培養、加強組織建設的前提下,通過一場場戰役打出來的。所謂基因論,大廠的經驗告訴我們,從銷售基因到運營基因到產品基因,背后本質是靠死嗑出來的。
競爭,是通過市場、行業、對手的互動來改造自己、增強自身,競爭是協同進化、彼此淘汰的過程,客戶更高的需求、對手更強的能力,會迫使進化出更強的你,而彼此在競爭的過程中,達不到行業水平的企業,就會被淘汰出局。
競爭,是對用戶的爭奪,而非對手的廝殺。競爭,不是消滅所有的競爭對手,而是要在客戶用戶的心中建立起心智,形成對你的第一選擇,是要在客戶的大腦中的,強化對你的喜愛,而關上其他競爭對手的大門。
競爭,是一輪又一輪的,是一個又一個周期。企業在不懈的努力,改進產品和服務、提升客戶體驗、削減成本……從而加寬護城河。而對于 To B SaaS 賽道而言,技術變革對技術創造型企業的破壞性是巨大的,由于 AIGC 的出現,我們又將迎來新一輪的競爭周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透社”(ID:Neuters),作者:嚴國新,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