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名稱
北京理工大學
企業規模
1001-5000人

永洪BI合作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校園

472次閱讀

(1)客戶介紹

北京理工大學始建于1940年,現位于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位列985、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A類行列,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全國重點大學。

(2)項目背景

一場疫情,催化了“智慧校園”的發展,讓未來教育的一些設想提前實現。“線上課堂”“云端會議”縮短了空間的距離,各類App實現了線上24小時辦公,大數據技術更實現了學生信息的快速統計與追蹤……這些技術看上去讓校園管理更加智能,但如果僅流于形式,智慧校園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沒有真正意義上推進校園智慧化。人工智能技術進入校園和課堂,在展現科技力量的同時,還要與實際需求相結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溫度。

 

從這個角度出發,北京理工大學真正立足自身情況,通過對數據的綜合分析與應用,全方位解剖及審視學校數據資產,讓北理工有了更直觀、清晰的數字畫像,以便于學校未來的規劃和管理,讓“智慧校園”落地。

 

“智慧”校園為何難落地? 

近年來出鏡率極高的智慧校園,通俗來講就是給學校的管理系統裝上“大腦”——通過搭建軟硬件系統,使用云計算、物聯網等多種技術,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使師生的生活、教學跟學習更加高效。智慧校園包含基礎設施、業務應用、數據治理、運行維護和安全管理,在實現信息共享的同時,進行深層次的數據開發。這樣的操作需要具有數字化思維的領導來指揮以及完善的團隊來開發、維護。但當下很多人對于智慧校園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吸引眼球的新裝備和新技術的應用上,而真正能支撐學校發展需求的內涵式智慧校園建設卻一直沒有真正落地轉化成惠及師生的信息化服務。

 

有些學校會在門廳處安放能語音播報天氣和路況的交互機器人,并稱之為“人工智能的校園應用”。在康慨眼中,這種沒有從實際出發的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障”,沒有多少實際用處。“因為這些功能手機上通用的App做得更好,沒人會多此一舉去問機器人。”康慨感慨,人工智能要想在校園里真正落地,還要走很遠的路。即使是在人工智能發展迅猛的日本,也依然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因為人工智能跟教育結合的應用場景目前還不明確。

 

在康慨看來,這樣的項目作為錦上添花的亮點應該淺嘗輒止,不能過于熱衷,智慧校園真正的核心在于以信息化技術提升大學治理效能,其基礎是數據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參照2018年發布的國家推薦標準《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GB/T 36073-2018)進行自評估,只有數據管理能力顯著提升,信息化建設才有可能提升學校治理效能,真正支撐學校“雙一流”建設。

 

(3)解決方案

智慧校園并不是為學校披一件華而不實的光鮮外衣,而是要成為能夠切實幫助學校解決問題的得力助手。用技術代替人工,提升工作效率、減輕教師負擔、方便學生生活。同時還要考慮到智慧校園的可延展性以及后續建設的兼容性,避免重復投資、浪費資源的情況出現。

 

在這樣的要求下,北理工對智慧校園建設有了自己的思考。“要把支撐學校發展戰略需求放在首位,”康慨這樣想,北理工也一直在這樣做——學校橫向融通師資隊伍、人才培養、資產、科研、財務等業務工作,利用數據可視化實現多維度數據分析,使管理部門可以實時了解學校各項指標,進而為學校發展建設的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北理工提升了學校的整體信息服務水平,為“智慧校園”建設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套智慧校園基礎服務體系。”用戶思維是北理工制勝的法則,他們根據學校需求定制開發服務,從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方面來設計,支撐北理工各領域工作運轉。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任務,北理工網絡中心的技術團隊早在十幾年就依托開源的Moodle自行開發了“樂學”線上教學平臺,實現在線選課、師生線上互動以及程序設計類課程的線上考試、自動評閱。疫情以來,樂學平臺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北理工乘勢將“樂學”與“云錄播”等多個平臺進行整合,打造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支撐平臺——延河課堂。延河課堂提供了課堂教學同步直播以及課程視頻回看等功能,從而在樂學基礎上實現了信息化對教學各環節、各維度的全覆蓋。

 

目前,延河課堂已包含2000多門課程。此外,北理工還在去年上線了無紙化閱卷功能,老師在出題時設計好答題紙上各題目作答區域,學生的考卷在高速掃描時自動進行區域切割,老師可以直接在電腦或手機上根據權限集中批閱某些試題。無紙化閱卷避免了試卷在老師手中的周轉,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這個系統還會根據答題及評分數據對成績和卷面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情況、出題難度等情況進行更直觀、清晰的呈現。疫情前后,這些關于教學工作的項目建設為突發教學狀況的解決提供了更智能化的方案,使北理工可以更為從容地應對疫情。

 

“我們一直非常重視基礎能力建設”,北理工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技術團隊,他們基于開源軟件自建了完整的開發體系,包括對接認證、計費、郵件等各服務的插件,同時自建了數據流轉體系。憑借這些基礎能力,2015年,他們開發了北京理工大學微信企業號,并獲得了騰訊“微信年度最具價值企業號”獎。目前,北京理工大學微信企業號已經成為覆蓋全體師生、注冊用戶近8萬人、平均日活1.5萬的重量級移動門戶。同樣基于這套開發體系,他們陸續開發了數字迎新、數字離校、統一支付平臺、兩校區快遞“京工飛鴻”等一系列顯著提升管理效能并受到師生廣泛好評的應用。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能力,在疫情來襲時,北理工的技術團隊可以快速開發并上線師生健康信息填報應用,為學校疫情處置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只有扎實的信息化基礎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校管理與服務水平。學校信息化從業者對于智慧校園的認識不流于形式主義,真正以師生為中心建設開發、優化教學和管理,才會讓“智慧校園”從概念變為現實。

 

(4)價值體現

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如果僅憑學校一己之力,很多想法都無法實現。因此,智慧校園想要落得更穩、步子走得更遠,尋找“利器”就顯得十分重要。

 

數字校園時期建設的各種業務系統簡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同時也沉淀了大量的數據,如何提升數據質量并充分挖掘數據背后隱藏的巨大價值?在這個領域,北理工選擇了與永洪科技進行深度合作。

 

永洪科技提供的可視化基礎框架及標準化產品服務,讓北理工建立了數據采集、管理、交換、體系架構、評估認證等標準制度,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可用性。借助永洪科技的技術優勢,北理工對課堂教學、學生到課率、教師工作量及教學質量進行監測、統計和分析,用可視化手段描繪出了教學運行情況和學生整體素質的基本畫像。在永洪科技的輔助下,北理工實現了對數據的深度挖掘,發現了海量數據中蘊藏的無限價值。


 
只有找到適配需求的公司,才能讓智慧校園的步子走得更穩。事實證明,這一次的“利器”選對了——通過合作,北理工實現了業務系統數據資源的整合,建立了學校數據分析運行體系。“我們之前也了解了很多大數據公司,有幾個產品也還不錯,但他們只懂大數據、不懂教育。”康慨介紹,選擇永洪科技,是因為它在這兩方面都非常專業,對接了北理工的實際需求。現在,數據可視化平臺在提供管理決策依據,倒逼數據質量提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