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名稱
智慧芽
所在行業
知識產權
企業規模
1001-5000人

易參合作智慧芽:與伙伴分享發展成果是公司的使命

583次閱讀

智慧芽:與伙伴分享發展成果是公司的使命

智慧芽(PatSnap)是一家科技創新情報 SaaS 領域的獨角獸公司,聚焦科技創新情報和知識產權信息化服務兩大板塊。公司由創始人張濟徽于 2007 年創立,2021 年完成 3 億美元的 E 輪融資,多家頂級基金參與投資,包括騰訊、軟銀、紅杉、順為等。

作為科技創新情報 SaaS 的頭公司,智慧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加入。對此,智慧芽在創業初期就做了股權激勵,2020 年與易參達成深入合作。

與伙伴分享發展成果是公司的使命

智慧芽于 2007 年成立,創業 15 年來,智慧芽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 1200 位員工,其中就包括一些已經共事 10 年以上的伙伴。張濟徽認為,這份革命情誼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也是接下來智慧芽發展壯大的精神文化基石。對此,張濟徽非常注重「分享」。從創業初期開始,智慧芽就設立了員工期權計劃,用于獎勵為公司作出貢獻的伙伴。

智慧芽在創業初期就實施了股權激勵,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許多老員工的期權已經完全成熟了,但是公司離上市還有些時間,智慧芽希望讓員工有變現的機會。同時,公司仍在快速發展,大量核心員工需要激勵,但公司期權池由于已經運行多年,剩余量較少。

智慧芽需要解決老員工激勵效果下降與新員工激勵不足的問題。對此,智慧芽與易參合作,對拿到期權的員工發起了要約回購。

要約回購是指公司拿出一部分資金,把員工手里的股權買回來。一方面,可以讓老員工賣掉部分期權獲得收益,滿足大家現實生活的現金需求,另一方面,將老員工的部分期權買回來,還可以拓寬期權池容量,用于再次激勵。

易參按照員工的司齡、績效、職級等維度設置了一定的參與門檻,再結合員工通過要約回購的收益情況,最終確定每位員工的回購比例為已成熟期權的 10%,由員工自主申報。其中,80% 的員工參與了全部比例的回購,20% 的員工只部分參與,主要是高管,他們當下對資金需求不大,同時更加看好公司的長期發展。

從員工收益上看,本次回購智慧芽拿出了數百萬元的回購資金,而且在職員工的回購價格很高,接近公司最新一輪估值的每股單價,最高受益者獲得了接近百萬級的收益。

長期規劃激勵計劃  匹配公司戰略發展

2021 年對于智慧芽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彼時智慧芽員工開始超過 1000 人,而且仍在高速發展。在科技創新成為基本國策的背景下,深耕創新和知識產權情報 SaaS 的智慧芽需要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智慧芽非常重視公司人才戰略的打造。

智慧芽在創業初期就開始實施的 ESOP 計劃,也一直延續至今。而且隨著公司業務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員工需要激勵,智慧芽也在不斷迭代激勵計劃,使其能夠匹配公司的戰略發展。

智慧芽原有的激勵計劃只規定了哪個職級對應的股數,但每年應該發多少并不清楚,可能會出現發放數量不足或前后差異較大的情況。對此,智慧芽從公司長遠考慮,與易參合作優化原有方案。

易參根據智慧芽未來三年的業務發展規劃和人才擴張計劃,結合大量行業數據,包括大廠、相近行業、相近輪次的公司數據等,幫助智慧芽設計了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激勵計劃,并對期權池進行整體規劃和把控,確保期權池在未來三年始終保持 20% 左右的余量,持續支持公司發展,在發放上也更有節奏感。

在智慧芽看來,股權激勵是人才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而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整體激勵的不斷完善和企業文化的構建才是更加完整的。

提高股權管理效率  釋放組織效能

作為一家全球化的創新公司,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智慧芽需要做好本土化和區域化服務,為此智慧芽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員工。

智慧芽歷史上激勵人數眾多,而且員工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授予、簽署、行權等環節管理難度很大,想實現激勵效果同樣需要工具管理。

以前做股權激勵,HR 需要把幾百份協議打印出來,還要做很多溝通,然后把協議郵寄給世界各地的員工,加上回收的時間,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公司回收后統一管理也很麻煩。智慧芽的股權激勵負責人曾經在管理上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作為一家科技創新情報 SaaS 的領軍公司,智慧芽深諳用產品替代人工管理的效用,并不斷提高公司的數字化水平。2020 年,智慧芽使用易參的系統管理股權激勵,為提高管理效率帶來了很大幫助。

比如,智慧芽被授予期權的員工來自世界各地,公司在當日上午 11 時發出期權簽署指令,下午 4 點就有 30% 的員工完成了簽署,同比線下簽署大致需要 1 周左右。

同時,本次期權發放共授予員工數百人,簽署文件數百份,全部保存在系統中,支持通過關鍵詞和時間范圍進行搜索,人工管理成本大大降低,讓管理者省下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對于智慧芽來說,在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強國的大背景下,如何堅持自己的使命,打造新一代智能組織,持續提高產品能力,將是贏得競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