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色彩,讓產品叫好又叫座?
人們常說,始于顏值,陷于內涵,忠于品質。
美國流行色彩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佐證了這一點,消費者在選購商品的時候會存在一個「7秒鐘定律」:面對各種各樣的商品,消費者只需7秒鐘就可以確定對這些商品有沒有興趣。
一定程度上,顏值=吸引力。
商品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會引起消費者對商品的興趣,期待在功能、品質等其他方面對商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而色彩,則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FBIF2021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飲料及零食創新分壇上,Oterra東亞市場經理王知鑒,就圍繞食品色彩展開了分享。
總結下來大致分為三個板塊:
1· 食品顏色的故事
2· 食品色彩演化脈絡
3· 食品著色發展趨勢
* 以下是分享內容,來源于Oterra東亞市場經理王知鑒的分享【食品色彩的話與化】。
食品的顏色對于產品的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為人類是一種視覺動物。人處理圖像信息的速度,比處理文字信息要快6萬倍。人的腦神經有40%都與視網膜連接,并且其比例超過了其他五感的總和。
用顏色來判斷事物是人的本能。我們看到食品的顏色,就能知道它是否新鮮、是否已經成熟、是否已經腐化了等。
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人對于顏色的味覺聯想已經深深的融入到了我們的基因里面。
比如,如果大家看到一系列沒有帶顏色的食品飲料,就算被告知它們檸檬味、草莓味等,大家可能也會覺得很奇怪,覺得遭到了糊弄,甚至懷疑它們就是一點糖漿加一點香精做出來的產品。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是因為這些無色的產品,讓我們無法獲得味覺的聯想。
相反,當我們面對有顏色的食品,則甚至可以不需要被告知其口味,就可以在大腦中聯想出來。比如,看見紅色,我們往往會想到草莓味;看見橙色,會想到橙子味等等。
由此可見,色彩的影響是非常強大且潛移默化的。往往在我們看到顏色的第一眼,對于味覺的影響,就已經進入到了我們的大腦中。
Emeralid研究機構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消費者購買新的食品飲料的時候,超過9成的消費者是通過顏色、外觀感知口味,再決定是否購買。
顏色對食品是如此重要,所以人們往往會通過給食品帶來一定的顏色,讓它變得誘人,或者富含特別的意義。并且,這種行為走進人們的生活,已達上千年之久。
南美地區的原住民就會用當地植物原料來給食物著色。比如椰子樹籽。椰子樹結下的種子是橙色的,當地原住民就會用這種橙色來給可可著色做零食。
在印度地區,人們也會用姜黃制作咖喱。中國的新疆會產紅花,也是著色用的。中東也會有一些紫胡蘿卜之類的作物用于著色。
但總體而言,在古代,人們的食品的顏色多是依賴于食物的本色。從任何一個地區來看,其著色方案也往往是單一的,并不是那么豐富多彩的。
「人造物迷信」造就
人工色素時代
革命性的變化發生在19世紀。一個叫威廉·鉑金斯的人在做完了實驗倒掉苯胺的時候,發現瓶子外圈有一圈亮紫的顏色。這一發現,就是人類發現第一種人工合成色素——苯胺紫的過程。
苯胺紫的發明在英國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因為紫色在當時代表上層的顏色。
隨著第一款人工色素的發明,人工色素的應用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并且隨著包裝食品的興盛,形成了一個食品色彩供需兩旺的時代。
在那個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腦中開始形成一個概念,那就是——「技術可以解決一切,人造物勝于天然」。所以那個年代的人們對人造物的包容是當今人們無法理解的。
比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吃起來像石膏一樣的面包嗎?然而在當時倫敦,尤其在中產階級,石膏一樣的面包就非常流行。
為什么?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全麥面包是很土的東西,只有下層人民才會吃全麥面包。那么中層人民應該吃什么?就要吃用全新科技做的面包。
而他們所認為的「用全新科技做的面包」,則是石膏一樣的,不發酵的面包。因為當時顯微鏡剛剛發明出來不久。人們覺得細菌不好,然而發酵要用細菌,由此,他們也就不發酵面包。
不僅如此,當時的人們還覺得面包應該是雪白雪白的,于是就涂上明礬、白堊土這樣的人造物。
如今大家都知道明礬含鋁,對智力等有影響,早就被禁用了。而白堊土,大家可能不知道,然而換一個名字「觀音土」,大家可能就知道了。在明朝鬧饑荒的時候,老百姓實在沒東西吃,吃樹皮草根,到最后實在沒辦法,怎么辦?就吃觀音土。
在當時,人們對于「人造物」的應用方法就是這么奇怪。而這一切,都源于人們對人造物的迷信。
人們對人造物的迷信,也鑄就了人們對人造物的包容。
在美國,最高峰時期能夠被允許用于食品的人工色素達到35%種,日本則達到了27種。甚至到了只要一種食品能讓大家覺得大自然里不會存在,就會受到歡迎的地步。
從「人造勝天」到「自然天成」
然而到了今天,由于整個社會形態與人們的理念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食品在著色和原料兩端,也都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變化。
1 從原料端來看,原料端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人工和天然的此消彼漲。天然化已是大勢所趨。
隨著國際貿易、全球化的發展,原本分散在各地的物料,越來越容易被獲取。
在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法規允許,就可以獲得各種顏色的天然物料。天然著色產品庫被極大地豐富了,而人工色素則因為各種原因,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移出了方案庫。
如今在美國,只通過了7種能夠用于食品的人工色素。并且人工色素數量還在下降。
而歐洲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人工到天然的轉換。在歐洲上市的新品中,95%都已是天然著色。天然著色不光是用天然色素,很大一部分比例是用紫胡蘿卜汁、蔬菜汁進行著色。
2從運用端來看,當今社會出現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低飽和&多彩。
所謂的低飽和與多彩是什么意思?
就是看起來是五顏六色,但飽和度都不高的色彩。并且,這一色彩趨勢橫跨東西、縱橫各界,逐漸改變著人們原本對于多彩、濃郁、鮮艷的追求。
西方的「低飽和」流行是隨著Instagram應用的流行而風靡開來的。
眾所周知,INS風最流行的特點,就是圖片的飽和度調得很低,看起來非常清新自然。
而在東方,「低飽和」色調則隨著日系的審美,櫻花、抹茶等清新色的審美而蔓延開來。
中國前段時間大熱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中所采用的莫蘭迪色調,其實也是一種低飽和度的色系。
可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低飽和度」趨勢都在蔓延。在各個領域,服裝設計、家裝設計以及各種產品品類都在蔓延。
在2015年、2016年的時候,我們發現低飽和的應用在食品界也被快速接納和順應。
大家可以想一想,身邊是不是越來越多的食品都是粉粉嫩嫩的。粉藍、粉紅、粉黃、嫩綠,這類色彩越來越多。這就是低飽和、多彩趨勢的體現。
色彩解構成為新趨勢
在低飽和度與多彩趨勢盛行的同時,色彩解構,也逐漸成為全新趨勢。
原本食品的色彩、口味、物料是深度綁定的。
當我們研發的時候,也往往遵循這樣的思路:
我想要什么口味,草莓味?
草莓味需要的是什么顏色?
是紅色。
然而隨著色彩解構趨勢的日益盛行,這樣的思維方式已經被轉換甚至顛覆。
好比,2018年,潘通權威色彩機構發布了紫外光色作為年度流行色。食品界很快就跟進,借由這一流行色做出了一系列紫色、星空相關概念的產品。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食品界對顏色的需求已經優先于口味的需求。
好比,消費者從產品中看到了星空,星空是什么顏色?
紫色,紫色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口味聯想?
還有黑色的流行。
黑色帶給您什么口味聯想?
其實黑色不太能讓你產生口味聯想,但是它卻作為一種流行趨勢在被運用。
同時,色彩的解構也意味著與原來的刻板印象說再見。
比如,我們原本認為奶茶應該是白白的透一點棕色,但現在卻已經做出了透明奶茶。
還有奧利奧,奧利奧原本是與黑白兩色深度綁定的,但后來出現了紅絲絨的奧利奧、抹茶櫻花味的奧利奧等等,這些都是色彩與口味的脫鉤與解構。
色彩運用賽道的「內卷化」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色彩運用正在逐漸「內卷化」。
Oterra每年會組織比較大的團隊在各地進行采風,到北上廣城各地的流行店采風,去采食物色彩的應用趨勢。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
2015年、2016年,我們在春季看到櫻花、白桃這些東西的時候,會覺得很驚喜。
2017年、2018年,我們看到店里應用這些東西,我們會覺得「好吧,這家店好像是能跟上潮流】。
2019年、2020年,我們再在春季看到櫻花、白桃這樣的粉色概念,我們會覺得鋪天蓋地到處都是,已經失去了驚喜感。
再舉一個相對比較極端的例子,那就是最近一直很火的文創雪糕。
文創雪糕從什么時候開始火的?
大概始于幾個月前三星堆的挖掘。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文創雪糕到了什么程度?
鋪天蓋地,到任何一個景點,你都有文創雪糕可以買。
由此也可以看出,資本在快速進入食品圈,有這么多聰明的研發者在殫精竭慮地追潮流。而中國是市場工廠,我們有最強大的產能,所以在資金、世界工廠、人才三重加持下,越來越多人擠到同一個賽道,卷的速度似乎越來越快,食品色彩卷的速度似乎也越來越快。
在這樣似乎是越來越內卷的情況下,食品的研發、食品顏色方面的研發應該怎么走?其實我們也給不出標準的正確答案。
但是,我們在這兒能分享一下我們的一些思考,可能是一些趨勢。在這些趨勢下,可能會給大家一些啟發。
未來食品色彩應用幾大重要趨勢
我們判斷食品著色、色彩應用會出現這樣一些重要的趨勢,那就是溫和化之上的精細化、故事性的重構以及天然化。
前面我們已經講到了低飽和,低飽和就是一種相對溫和的應用。那么我們現在為什么又繼續講到溫和化?因為我們判斷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這一趨勢判斷,源于我們社會形態的改變。
下圖有兩個數字:21.9和38.4。
△ 在人口老齡化先于中國的日本,各種各樣果味的飲料也顏色都是偏淡的。從圖中芬達就可明顯看出,日本的芬達明顯淡于中國版本芬達。
它們代表著什么?
1· 1980年的時候中國人口中位數年齡是21.9。也就是說1980年的時候,一半中國人在22歲以上,一半的中國人在22歲以下。
2· 2020年的時候,中國人口中位數年齡是38.4。一半的中國人在38.4歲以上,一半的人在38.4歲以下。有接近2/3的中國人已經超過了30歲。
大家想想,當你在18歲的時候、在20歲的時候,對于甜、濃郁的顏色、口味的偏好,和在30歲、38歲時候對于甜感、對于濃郁的顏色、各種口味的偏好能是一樣的嗎?
顯然是不一樣的。
并且,中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還會繼續深度地發展。
因為我們的育齡婦女已經減少了40%,也就意味著育齡人口少了40%。還有的人不談戀愛、有的人談戀愛了不結婚、有的人結婚了不生娃、有的人生娃了也只生一個…所以可以預見,將來我們的年輕人口會越來越少。
現有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1964年最高峰的時候,一年出生3000萬人,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一年只出生1200萬,跌去了60%。
如今食品圈包括各個圈一直在追求年輕人口,但可能到了未來,我們20-30歲的年輕人口連1億都不到。而這一億的年輕人口也很累,因為生三娃也要指望他們、買房也要指望他們、電動車也要指望他們、618、雙11也要指望他們,年輕人也是很累的。
這個時候,整個社會人群就可能出現兩種分化:
① 一是到了一定年紀,大家對食品、對于濃郁的顏色和口味會越來越有點力不從心,色彩溫和化成為大勢所趨。
因為我們現在大都是421家庭,在被愛家庭中長大的年輕人,當他們步入社會,看到增量越來越少的社會的時候,其心理特征是能很快達到自我和解的。
這種和解,說中性一點就是佛系,說流行一點就是躺平。
所以,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色彩溫和化會是長期趨勢。
② 在溫和化基礎之上,精細化趨勢漸顯。
來講一個小故事。
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他在給這些光命名的時候,認為大自然的光是上帝的恩賜,而音樂有7個音符,所以將顏色命名為七種色系。
然而當時實則只能分辨六種色系,牛頓硬插進了「靛青色」,由此成就了我們常說的「紅橙黃綠青藍紫」。
「紅橙黃綠青藍紫」是牛頓給我們定義的語言,實際上人的肉眼能夠分辨的顏色在四千到六千種之間,并且取決于視覺的敏銳度,有些人對顏色敏感,有些人對顏色不敏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品牌的發展,這些精細的分辨,在食品的應用中會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差異化。
比如,中間這張圖是歐洲著名的櫻花酒三劍客,你會發現他們不同品牌之間采用的粉色都是不同的。右邊是歐洲各大品牌的BELLINI桃味氣泡水,你會看到不同品牌的桃味氣泡水都會采用不同的粉色色系。
可見,隨著品牌的差異化,對顏色的追求也會越來越精細化。
同時,隨著如今內卷的深入,以及本身產品的發展,我們對于物料的追求也越來越精細。
桃子不再是桃了,一定要說哪里的桃;密瓜不再是密瓜了,一定要說哪里的密瓜。
那么,在色彩的表現上會不會同樣有差異呢?其實也會有。
比如下面圖中的西章蜜瓜,當地很多龍頭品牌都會采取它在最成熟、最濃郁那一刻呈現出來的橘黃色來給它進行著色。隨著世界各地不同物料的引入,我們食品圈也會考慮用特殊的,美中不同的物料所獨有的顏色給產品進行著色。
當然還有其他的玩法。以上圖右邊的抹茶巧克力為例,它用不同顏色的梯度,表現了抹茶不同烘培等級程度。當然,也有用不同的紅色表示辣度、用不同的黃色表示甜度等等操作,食品色彩的運用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大自然會給我們無窮無盡的靈感,因為大自然的物料是無窮無盡的。
③ 基于色彩的故事性重構,也是未來的一大方向。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而言,解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觸達他們的語言。
解構的玩法非常多。無論是B站跨年晚會上騰格爾反串演唱《戀愛循環》,還是Kaws和優衣庫的聯名,都是一種解構。
但是,解構之后一定要有重構。
重構是一個非常見真章的東西,重構得好的話,就會有奇妙的化學反應;但若重構得不好,可能會讓人覺得不倫不類。
比如上面最右邊的圖,它是馬三立老爺爺一輩子一生拍的唯一的商業廣告。
他穿著皮夾克給面條打廣告,好事的年輕人在上面打上楊樹林的品牌LOGO,會發現一種很奇妙的一種整合感,既和諧但是又有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顏色上,也同樣可以有這樣的重構。
2019年,我們去店訪奈雪的茶,它和某報社推出了聯名款,紅石榴口味,用暗紅顏色著色。
這種暗紅顏色和當時國慶概念、某報社的形象和年輕人偏好的愛國情懷、低飽和度的暗紅色表達形成了很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此讓這款產品在當時成為了爆品。
④ 最后是天然化。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天然亦是大勢所趨。
但是如何用天然化去支撐更精細的表達?這是一個各個著色企業要面臨的長期課題,當然也是我們Oterra要面臨的課題。
* Oterra公司簡介:Oterra原科漢森天然著色業務部門,全球最大的天然著色業務的解決方案的提供商之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營銷有一套”(ID:cbocmo),作者:王知鑒,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