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如何應對數字醫療新一輪浪潮?
數字醫療江湖的浪潮自開始了便沒有停歇過。
新冠疫情期間,數字醫療充分滲透到了眾多環節,在有效防控的同時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應用空間,其中以互聯網醫療等典型應用場景也進一步促進數字醫療業務的深層次產業體系的構建。
數字醫療關乎社會、經濟、大眾的健康與生命,在醫療數字化的基礎之上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站在全球視角來看,所有的健康醫療體系都面臨著如何使醫療質量、醫療服務可及性、醫療服務成本三個變量之間達到最佳平衡的難題,都在從按數量計費轉向按質量計費的模式過渡,“價值醫學”正在成為一種全球共識;聚焦國內,數字醫療也正被14億人直接或間接深度感知,一場數字醫療的“習慣思維”或許已經形成,政策、市場、數據三大場景要素也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與完善。
數字醫療是一個日趨龐大且多樣化的大健康產業化領域。有人在數字醫療領域投入重金,仍在尋求清晰的商業模式或理解數字醫療產品的核心是什么。但是,數字醫療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哪里,中國數字醫療的前景又是如何,誰也給不出給具體答案。也正因格局未定,一些人開始跳出固化的思維限知,不畏艱難,去尋找客觀條件下的醫療最優解。
乘風而行,杭州為數字醫療發展搭建全鏈條服務平臺
目前,杭州這個致力于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創新城市,已經在探索醫療創新的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過去的20余年,杭州誕生了全球性科技公司阿里巴巴,以及微醫、丁香園、健海科技、微脈、卓健科技等知名數字醫療企業,加之浙江大學、西湖大學這類全球性知名高校與機構,證明了杭州具有足夠的能力和技術背景來支持、培養新技術的落地。
針對產業所需的資本要素,杭州設立了百億級規模的生物醫藥產業投資基金,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對醫療科技領域的支持方式,再加上活躍度極高的民間資本,杭州的資本加持力度和市場空間非常可觀。在產業環境上,政府提供主動型服務,配置齊全的創新創業公共資源要素,如平臺載體、政策環境等,推動了杭州科技型企業的快速成長。在市場需求方面,醫療機構和醫生對新技術、新產品所持有的開放、積極、包容的態度更是讓杭州成為醫療創新領域的培養皿。
綜上,足以可見,杭州在數字醫療領域已形成了穩固的生態基礎。但顯然,杭州并不滿足于此。為了給數字醫療產業的政、產、學、研、醫、投等多方搭建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杭州也在積極推動重磅的產業峰會。
7月28日-29日,由浙江省省商務廳等省市政府部門主辦,阿斯利康聯合承辦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浙江投資貿易洽談會第一屆浙江省數字醫療健康產業杭州峰會成功舉行,鏈接與聚集多方資源,為數字醫療注入了新動力,共建了一個以數字醫療為特色的、政企合作生態圈平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會屬于浙洽會分會,是浙洽會在行業垂直細分領域的首次探索,也將對后續會議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產生重要意義。
拱墅區作為此次大會的舉辦地,也在盡己所能地為產業各界散發光熱。在頂層設計上,出臺相關政策和具體措施,促進產業配套設施的完善,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實際落地上,也通過建設以數字醫療為特色的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與產業基金合作,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項目培養、企業孵化、產業培育的全鏈條服務。
大會在浙江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盛秋平,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忻的熱情致辭中拉開了大幕。
在此次大會上,由杭州市及拱墅區政府與阿斯利康共同打造的生命科學創新孵化平臺——杭州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隨著阿斯利康中國東部總部的啟動也正式啟用。
會議當天,該創新園便迎來了深至科技、澤橋醫生、易加醫、爬山虎學社、藥成科技首批的5家入園企業。另有慧醫天下、惠眾科技、尊頤智能、紐曲星、中瑞福寧、聚陸醫療、詠柳科技、優雍實業、中安國際等9家新企業與園區簽署意向協議,將在園區的孵化下加快發展。同時,杭州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與瑞典醫健孵化器 H2(Health Hub)也于當日達成合作簽約,基于H2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方面的優勢與創新孵化經驗,本次合作將促進杭州創新園進一步探索國際發展,推動國內外創新雙循環。
此外,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同時宣布與杭州政府市、區級政府引導基金簽署合作意向。杭州市高科技投資及杭州市拱墅區產業投資擬共同參與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合作,通過政、產、投三方協力,共同促進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創新發展。該合作還標志著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進一步深耕區域化布局,未來,基金將為處于孵化期和成長期的創新型醫療健康領域相關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商業化的全周期賦能支持。
當天揭牌的還有阿斯利康“數字醫療創新中心”。活動上,數字醫療創新中心與包括歐姆龍健康(中國)、蓋睿健康、診賦健康、東蘭貿易、聚陸醫療、祥生醫療、深睿醫療、新鴻鎂醫療、尚沃醫療、百瑞醫療、青島未來、哈哈醫療在內的12家生態圈企業達成簽約,攜手助力長三角地區的數字醫療特色版塊發展。同時,數字醫療創新中心迎來海王星辰入駐,賦能海王星辰打造“智慧藥房”。這一合作緊密圍繞患者需求,融合院內院外資源,力求提供更全面的購藥渠道和多種疾病與健康綜合管理,打造醫藥新零售標桿。此外,中國智慧健康創新中心還迎來了重要基金合作伙伴——加州伯克利CITRIS(中國)研究院(籌)的合作簽約,雙方將在生物醫療方面實現強強聯合,共同發展。數字醫療創新中心的成立,與2017年開創的“中國智慧健康創新中心”形成呼應,立足長三角創新診療一體化模式的開發。
另外,“全科數字醫療孵化中心”也于當日揭牌。依托長三角全科優質資源優勢,該中心的建設將圍繞“數字化慢病早篩中心”、“數字化慢病管理中心”和“數字化科研轉化中心”搭建真實世界數據庫,打造以高新技術賦能社區醫療的新模式。讓社區數字醫療及居家數字醫療真正滿足廣泛社區基層百姓的需求,形成輻射全國的全科領域的數字醫療生態體系一張網。
浙江具備雄厚的數字醫療經濟基礎,杭州更是集聚了新藥研發、醫療器械、醫療數據三大特色領域,作為全國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已經摘得了豐碩的醫療創新成果。而拱墅區作為杭州數字醫療產業的先行示范區,為阿斯利康等創新型企業營造了優越的政策環境和完善的產業配套服務,為協同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構建 ‘以患者為中心’的健康醫療產業創新生態圈提供了強大支持。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表示:“未來,阿斯利康將持續下沉優質資源,激發區域內的產業協同和創新潛能,發揮領先跨國藥企的橋梁作用,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及雙循環經濟發展,全面助力杭州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醫療產業高地。”
未來是所有人的,但終歸是創新者的
我們認為,2018年是數字醫療進入第二波浪潮的起點。在此之前,我們大多所提的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集中在創業公司和資本的狂歡上面,但自2018年以后,便進入到了傳統醫療機構、巨頭公司、政府機構覺醒的階段。醫療行業的創新,也由此從醫療的外圍,如掛號、在線問診等,過渡到互聯網醫院、醫院全流程數字重建,隨著巨頭的進入,過去封閉多年的醫療信息化、醫療區域化,也面臨著被重構的可能。
要理解數字醫療的未來場景,創新是尤為重要的一點。而在數字醫療第二波的浪潮中,敢于突破傳統的大公司、具有飽滿生命力的創新企業很有可能會成為引領者。
若要讓行業評選跨國藥企中富有創新精神的那個,“阿斯利康”這四個字一定最先從腦海中涌現。從自研新藥到代理賣藥,從支持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到支持縣域的早篩早診,從單一渠道到多元渠道探索,從創新孵化到資本合作……阿斯利康打破了傳統大藥企的刻板印象,頻頻伸出創新的“觸角”進行跨界布局,與制藥、器械、診斷、數字化、資本等領域的伙伴進行深度合作。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表示,“患者需求”既是打開阿斯利康跨界布局的鑰匙,也是阿斯利康打造醫療全產業鏈和創新生態圈的底層邏輯。
作為平臺型的企業,阿斯利康通過自主研發、合作研發本土原創新藥、引進國內外創新藥物、加碼診斷器械產品四大形式,加速將創新的解決方案帶給中國及全球患者;作為優質醫療服務建設者,阿斯利康攜手合作伙伴,孵化數字化創新醫療模式與合作管理解決方案,建立數字醫療創新中心,以專家共研+產業共創+成果共融的模式,聚焦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開放實驗室、大數據醫療、數字化診療一體化模式、藥店新零售的創新解決方案;作為生態圈建設引領者,阿斯利康與政府共建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為海內外創新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賦能平臺,還與杭州高投及拱墅國投共同參與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合作,進一步深耕區域化布局;阿斯利康也是一位嘗新者,通過互聯網醫院、智慧藥房聯動線上線下,提升優質醫療服務的全面可及性。
王磊表示,在未來,阿斯利康也希望與杭州迪安生態圈、華東醫藥生態圈、泰格生態圈、碧迪生態圈等協同合作,形成龍頭企業集聚效應,并通過專家院士帶動杭州的學術建設、成果轉化、產學研聯動等,共同實現“廣合作、共發展”的愿景。
阿里巴巴是現階段互聯網企業中,第二增長曲線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靖捷以企業服務的視角帶來了《回歸商業本質,重構增長力量》的演講。在靖捷看來,數智化轉型是一個技術和業務雙驅動的轉型,但實際上對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運營模式的改變和轉型。數智化轉型如果沒有為企業帶來真正意義上更高效率的增長,這樣的變革在組織里肯定不受歡迎,也沒有生命力,更不可能為企業打造面向未來十年新的增長動力。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單一市場,其所帶來的增量和效率上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遠超當年的美國。而在過去的20多年里,阿里巴巴在消費互聯網上幫助更多的企業更好的服務消費者,在產業互聯網方面,幫助企業更好地完成數智化轉型,并與消費互聯網有機結合。這兩者的結合,將為大健康領域的企業帶來無限的創新想象空間。阿里巴巴也期待在未來與更多大健康領域的合作伙伴一起,用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數智化轉型,來向世界證明每一個行業都可以在中國被重新定義。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從醫生的角度闡述了對數字醫療的看法。李天天認為,在數字醫療時代,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需求的“共情”是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中必須具備備的一項能力。而內容便是最好的載體。經過大量的實踐和檢驗,丁香園總結出了一套數字共情公式,即“數字共情=循證醫學+生活指導+情感安慰”。簡單來說,醫生需要在提供符合指南標準、專家共識要求的醫學指導外,也為患者提供生活指導,為患者帶去情感安慰和情緒支持服務。
為此,丁香園建立了一套數字化管理機制:線上問診培訓考試-審核評價-淘汰下架機制,以此選擇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意識的優秀醫生。目前,丁香園在線咨詢,每項回答字數達到500字的平均比例為58%。這些回答中,不僅包含了細致的醫療提醒,還包含了常見病預防知識、生活常識、情緒管理等情感建議。在李天天看來,數字共情對醫生的最大價值在于,醫生從中獲得的職業成就感。
驅動數字醫療發展的三股大風
而追溯數字醫療浪潮迭起的原因,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內因,數字醫療發展相關的技術革新。
當下,醫療健康行業正在經歷由數據、計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驅動的轉型,而這些技術也造就了數字醫療發展的基礎環境。技術帶給數字醫療行業無盡的發展潛力,也造就了數字醫療行業的高速發展。2020年,是中國醫療創新的轉折點。這一年,科技創新成為了十四五規劃的重中之重,劍指核心科技的原發性創新。
在這場大趨勢中,醫療大健康產業作為最重要的應用落地場景之一,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例如數字技術滲透到藥物研發、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大幅提高了行業的整體效率;5G網絡部署、物聯網技術逐漸成熟使得醫療服務機構管理維護成本大幅降低;醫院信息化、智能化的改變也將推動傳統醫療迎來新一輪的迭代升級。
碧迪醫療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鄧建民則分享了對中國醫療器械數智化創新的感慨。在鄧建民看來,市場需求、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動了醫療器械行業的數智化轉型,而醫療器械的數智化又帶來了臨床、生產/運營、研發領域的革新。鄧建民總結道,中國醫療器械數智化的愿景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5G技術、移動端設備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可穿戴設備、傳感技術實現了健康數據的遠程采集,醫院底層的信息化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其二,數字化、自動化技術建設智慧化醫院,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數字化供應鏈管理,VR/AR技術實現遠程醫療會診、培訓;其三,機器人手術、AI診療輔助醫護逐步實現診療(半)自動化,自動化生產、3D打印、無人駕駛技術提高醫療器械生產效率;其四,機器學習技術將加速新產品創新與研發,區塊鏈技術實現大數據共享應用,保證信息安全,基因療法、數字療法改變傳統醫學診療方式,提高治愈率。
迪安診斷自2004年進入第三方診斷行業,已發展成為了行業中的佼佼者。在迪安診斷董事長陳海斌看來,這得益于其建設的兩條“高速公路”:第一是物理道路,迪安診斷在全國各個省會城市自建物流配送團隊,可在4小時內回收省內任何一家醫療機構的檢測樣本;其二是信息化道路,樣本回收進行集中檢測后,迪安診斷會基于其信息化平臺,快速將樣本檢測結果返回至醫療機構。
陳海斌認為,醫療數據將在數字醫療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此,迪安診斷正在通過加強數據基礎建設和建設有效的醫學數據集,發掘數據價值,形成醫學診斷的大數據。迪安診斷通過搭建基于安全的數據中心架構的醫學診療大數據平臺,融合醫學語音語義識別、醫學圖像識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AI技術,研發出了智能檢測實驗室平臺、病理AI輔助診斷系統、基因檢測平臺等創新產品,為患者、醫院和檢測實驗室等場景帶來創新的解決方案。
其二是驅動浪潮的產業升級。
潮水洶涌,科技創新的大勢已然不可逆:數字化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也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分水嶺。
泰格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葉小平博士在《新藥研發數字化的新動態、新趨勢》的演講中提到,組織轉型是決定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敗的關鍵,其價值影響是數字化技術和應用的10倍以上。云計算、智能終端、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數字化技術與應用,而數字化戰略、數字化管理流程和組織協同、數字化的人才和企業文化、數字化業務、數字化組織結構和企業的數字化認知屬于組織轉型。但67%的企業高層管理者關注的數字化問題關于數字化技術與應用,只有33%的企業高層管理者關注的數字化問題關乎組織轉型。
葉小平直言,對于醫藥研發行業來說,新冠疫情迫使企業重新審視整個產業鏈條中的運營要素,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應對挑戰,并加速產業擁抱數字化。在這一方面,泰格醫藥已經上路,正在加速推進公司數字化戰略。比如自主開發了適用于中國和國際多區域臨床試驗的基于風險的質量管理(RBQM)解決方案和配套系統。
作為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的創建者,微醫見證并親歷了國內互聯網醫療的地位從“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轉變。如果以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成立的時間為起點,互聯網醫療行業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家互聯網醫院的建立,基本確立了互聯網醫院的形態,為1.0階段;依托互聯網醫院建立的互聯網醫聯體,打通了醫保在線支付,構建起“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的綜合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標志著互聯網醫療進入2.0階段;而在3.0階段,基于數字化平臺的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正在逐漸改變醫療機構的運行模式,并以健康結果為導向,構建全新的健康責任機制。如微醫在天津建設的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通過落地云管理、云服務、云藥房、云檢查“四朵云”平臺,在當地實現管理統一、責任共擔、利益共享、服務同質,創建了貫穿居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健康管護組織,切實提升居民健康指標,提高醫保基金運行效率。
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表示,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由互聯網醫院牽頭、協同全市267家基層醫療機構共同組建,醫改3.0的緊密型互聯網醫聯體目前已初步完成體系構建。這或許是互聯網醫療的再一次進化。天津基層數字健共體在此領域進行的路徑探索,反映出數字化助力改革的趨勢,也將推動醫療體系從“價差模式”走向“效差模式”。
在多數據軸下產業變革和治理的新實踐圓桌討論上,博遠資本創始合伙人陶峰擔任主持人,浙江省醫療保障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龔源昌、浙江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安全總監、二級巡視員董耿、樹蘭醫療集團副總裁姜唯、醫渡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開心生活科技(HLT) CEO徐濟銘等四位行業大牛,圍繞數據治理、數據規范應用與共享、數據應用實踐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醫療機構是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中心點,所有的新技術,新產品要最終應用到用戶身上,醫療機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工具、流程、效率、真實需求與臨床數字化的前沿探索》圓桌會議上,弘暉資本創始人兼CEO王暉、鼎暉投資合伙人柳丹與圓桌主持人、畢馬威中國醫療健康行業主管合伙人姚鳳娥就臨床數字化話題展開熱議,嘉御基金董事長兼創始人衛哲也特意帶來了遠程分享。
其三是推動浪潮形成的條件,即良好的經濟、資本大環境。
自2018年以來,全球數字以來賽道融資趨勢整體呈向上態勢,2020年,資本更是以狂飆之勢,拿下了692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額達到1335億人民幣,成為僅次于生物醫藥的第二大領域。2021年上半年延續了數字醫療在2020年的火熱態勢,據動脈橙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便發生了465起融資事件,累計披露融資總額達到1110.3億人民幣,逼近全球2020年全年累計融資額。資本對數字醫療的重金押注,也反襯出了數字醫療行業巨大的產業價值。
作為集中呈現行業參與者思考內容的陣地,主論壇的眾多行業大咖在這次大會上展開了一場數字化對醫藥、器械、智慧健康、生物技術等多領域的“頭腦風暴”。而這些噴涌而出的數字醫療創新項目,是中國過去數十年數字化基礎建設的厚積薄發,也是患者不斷新增的需求迭代,更是數字健康、數字醫學和數字營銷三維能力的升級。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探討內容的深度、廣度、前沿性和資源的豐滿度,本次峰會還特別設置了三場分論壇,分別以數字健康、數字醫學和數字營銷為切入點,就互聯網醫院、醫藥流通、商業保險、精準診療、真實世界研究等重點問題展開細致討論。
具體來說:
“數字健康場景創新論壇”會從互聯網醫療出發,探討“醫+藥+險”的閉環構造邏輯,以及各大平臺在各個數字健康場景的布局路徑;
“數字化賦能‘醫+患’創新實踐論壇”聯合杭州數字醫療創新中心,圍繞醫者視角、產業視角聚焦疾病診后管理與醫生成長的創新實踐展開觀點碰撞;
“醫學創新科研發展論壇”立足醫療初心,從前沿醫學進展、臨床應用場景、智慧醫院轉型等多角度展開討論;
本次峰會通過主題分享、圓桌討論,從資本、產業、政府、科研高校多維度解析數字醫療,并通過三大細分領域疊加多重認知,保證各領域的覆蓋及研究內容的深度,最大程度讓與會者洞察數字醫療浪潮的新趨勢與新機遇。
為推動外資與本土的龍頭企業開展產業合作,促進數字醫療創新企業的招引落地,以及資本端與產業端的融合,實現更加高效的科研成果快速產業化,峰會還打造了開放性的創投環境,特別開展“2021年數字醫療解決方案創新挑戰賽”,精心挑選10個優質項目參與現場路演,并提供資本面對面、融資指導、產業合作等更多特色模塊,并通過高端閉門研討會、商務洽談會的活動形式,將前沿的領域資訊、資源的深度鏈接、企業需求拓展融于一室,滿足資本投資邏輯的輸出、創新企業生存土壤訴求的表達,以及政策風向感知等需求。
尾聲
至此,峰會落下帷幕,也標志著為期兩天共計7場活動的首屆杭州峰會成功畫上了句號。但精彩猶在,拱墅區及各行業參與者在數字醫療領域的探索腳步也不會停下。今天參加峰會的嘉賓,來自醫療服務、醫療器械、醫藥信息化、互聯網醫療等不同領域,他們的工作落在院內或者院外,服務的場景跨越病程的各個環節,但一致的是,他們都在尋求客觀條件下最好的醫療解決方案。
拱墅區此次聯合政產學醫研投六大圈層人群,開展的以行業峰會、創新挑戰賽等一系列活動,既是其對未來新方向的探索,也是一次順應歷史潮向的選擇。正如人民日報此前對科技巨頭所應承擔的責任時所述: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動脈網”(ID:vcbeat),作者:李成平,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