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云市場集中度提高,阿里云或將掉隊
撰文 | 李里里
編輯 | 李信馬
題圖 | IC Photo
2022年8月4日晚,隨著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財年第一季度業績,目前在全球排名前四的云廠商——亞馬遜、微軟、谷歌和阿里巴巴都相繼發了最近一季度的財報。
全球云計算市場依舊處于快速的增長中,據調查機構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近期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達到547億美元,同比增長29%。調查機構 Canalys 的最新數據則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云支出比上季度增加了近60多億美元,達到623億美元,同比去年則增加了150億美元,并指出:“增長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全球企業對‘數據分析’及‘機器學習’的需求增長,以及‘數據中心整合’、‘應用程序遷移’,及‘云原生開發’等需求的不斷涌現。”
至于具體的排名和份額,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表示市場份額占比前三的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云,三者合計占據了全球市場份額的65%,僅AWS就占到近34%,緊隨其后的則是阿里云和IBM。Canalys 給出了同樣的排名,不過認為前三家云廠商合計的份額占比為63%,分別為31%、24%和8%。
根據 Synergy Research Group 提供的數據,一年前,AWS、Azure和谷歌云合計的市場占比還是61%,足足提高了4個百分點,可以說,云計算市場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強者愈強。
具體來說,AWS、Azure和谷歌云的市場份額都有所上升。而在前三名之后,即使是阿里云和IBM,在全球云計算市場的份額占比也在逐漸下降中。在前五家之外,被歸入其他的云計算廠商,雖然自2018年初以來收入增長了150%以上,但因為增長率仍遠低于市場領導者們,市場份額已經從49%降至35%。
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Synergy Research Group
我們從財報來看下各家云大廠的新進展。
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亞馬遜AWS的收入為197億美元,同比增長33%;微軟Azure的收入為209億美元,同比增長20%,谷歌云的收入僅為62.8億美元,不過其同比增長率最高,達到36%。
與三家相比,阿里云的收入增速則有所下降。據阿里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云營收為177億元人民幣,按匯率換算,折合26.2億美元,同比增長率為10%。
其實,從阿里云歷季度的營收來看,早就出現了下跌的趨勢。在2021年第二季度,阿里云收入為160.51億元,當時就環比下跌了4.24%;而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阿里云的收入就開始環比下跌,并延續了3個季度,同比增速也不斷放緩。
關于增速放緩的原因,阿里云的管理層表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在疫情下,受經濟因素影響,互聯網行業的增速整體放緩了;二是由于失去了一個頂級互聯網客戶,及相關的在線教育等垂直行業的需求疲軟所致。而這兩方面的問題短期來看似乎都難以解決,阿里云的表現低迷很可能還將持續。
從好的方面來看,在目前國內云廠商普遍存在虧損的情況下,阿里云已連續實現7個季度的盈利。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云的凈利潤率達到1.4%,實現盈利2.47億元,但從增長的角度來看,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將目光回到全球市場上,首先,多年穩坐云計算行業老大寶座的AWS,并沒有停止擴張的想法,近6個季度其營收的同比增長一直維持在30%以上。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AWS的凈利潤為57.3億美元,現金資本支出達到141億美元,截至2022年的六個月為278億美元。在財報中AWS表示,其云業務的“成本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但被企業大幅的資本開支所抵消,并表示預計2022年全年,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支出將會大幅提升,2023年還將會推出24個可用區。技術和內容研發也是AWS業務的重心,未來將通過快速的技術開發來增強客戶體驗并提高業務效率,以此擴大業務規模。
增長最快的則是谷歌云,在2022年第二季度,其虧損了8.58億美元,同比擴大了45%;上一個季度,谷歌虧損了9.31億美元。但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表示,盡管第二季度谷歌云業務虧損擴大,但公司業務增長仍呈現出積極勢頭,并指出整個公司正在從人工智能的長期投資中獲得回報。
在電話會議上,谷歌高管們表示,未來,投資者應該為“持續大量的技術基礎設施投資”做好準備,這些不斷增加的基礎設施支出,將主要用于購置新服務器等設施上。近6個月,谷歌云的資本開支高達166億美元,財產和設備的折舊和減值費就達到了73億美元。這意味著,谷歌云有“燒錢換增長”的計劃,也有相應的底氣。其近8個季度的營收也維持了極高的同比增長,一度達到53.91%,即使在最近一季度表現不佳,也有35.61%。
除技術基礎設施外,谷歌也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加大研發。谷歌首席執行官Pichai表示:“谷歌認為,人工智能的持續投入對增長會大有幫助,這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能助力開發具有差異化優勢的產品。”同時也表示,為實現技術突破,未來將會繼續雇用“一流的工程和技術人才”,并購置相應的科研工具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相對AWS和谷歌云“增速放緩”(但同比增速依舊在20%以上)的微軟則表示,“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會在“高性能”和“可持續”的云計算能力上繼續加大研發力度,以此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關于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網絡方面的需求。
微軟也注意到,客戶對“邊緣計算”及“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也在增長。為適應該趨勢,未來將在物聯網傳感器、網關設備,及邊緣硬件等智能邊緣設備上加大創新,構建出能夠管理和保護“邊緣計算”工作負載的體系,并將Azure擴展到數據中心上,“打通”公共云與邊緣云的鏈接,降低計算時間、成本,及提高敏捷性等。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強調,未來將會把基礎設施擴展到地球之外去。屆時AzureOrbital會成為一個完全托管的地面站,作為數據快速下行傳輸的服務中心。至于相關的落實動作,暫時還沒有看到。Canalys副總裁AlexSmith表示,微軟明年會推出10個新的可用區,并繼續在國外地區增加投資,確保能夠提供低延遲和具有數據主權的解決方案。
從最新一季度的數據不難看出,阿里云與AWS、Azure和谷歌云的差距正在拉大,熟悉云計算的人都知道“全球五朵云”的說法,目前的排名是AWS、Azure、谷歌云、阿里云和IBM,不過,除了前三外,其他的云廠商都在加速掉隊中。
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可能與云廠商自身無關。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勇在回答云業務增長放緩時表示,整體云業務的增長,其實離不開整個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以后,作為經濟的微觀細胞,每個企業才會在數字化的進程當中更愿意投入,減少后顧之憂,所以跟大環境和經濟增長的前景有很高關聯度。
而云計算廠商受限于各國政策,顯然也不可能真正進行自由的競爭。這種情況下,阿里云也需要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在阿里的投資者會議上,張勇強調:“云計算下個增長點是‘產業數字化’,由于各行各業都需要數字化轉型,所以云的機會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未來阿里云將會針對不同垂直領域,推出更多應用來捕捉相應的機會。”
本季度,阿里云來自金融服務、公共服務和電信行業等垂直行業的營收有所增長,而來失去頂級互聯網客戶以及在線教育等垂直行業需求的疲軟,使得非互聯網客戶的收入貢獻上升了5個百分點至53%。對未來的發展,阿里云表示,未來會在云解決方案上多花心思,并加大對前沿科技、如數字人、大規模AI,及自動駕駛等技術的研發,以此來探索新的增長空間。
釘釘在“云釘一體”戰略中的重要性也繼續提升:“通過釘釘和阿里云充分融合的戰略舉措,讓企業客戶能夠通過釘釘開放平臺以及在云端產生積累的數據,高效地實現其從組織數字化、辦公數字化到業務協作的數字化。我們將進一步擴大釘釘核心應用的用戶基礎,并加強其行業解決方案的開放平臺生態,進一步實現組織內部和跨組織的數字化。”
不過阿里云調整后的EBITA利潤率下降為1.4%,去年同期為2.1%,原因是技術投資以及DingTalk使用量增加導致主機托管和帶寬成本增加。顯然,云計算行業不存在不燒錢的增長。
從實際行動上看,阿里云在拓展業務模式上沒少下功夫,相關業務也已經拓展到自動駕駛等新興領域。近期,阿里云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建成了中國最大自動駕駛智算中心“扶搖”,算力規模可達600PFLOPS。此外,也與毫末智行、贏徹科技、路特斯、上汽智己等車企建立合作關系,為企業的自動駕駛訓練模型等提供算力支持。
在硬件和操作系統等技術上,阿里云也在不斷升級。今年6月,阿里云推出了新一代的云數據中心專用處理器CIPU,結合飛天云操作系統,據報道其數據吞吐量已實現比自建的物理集群模式高30%,在業務高峰期的延遲率也下降了近90%。
自谷歌CEO在2006年“搜索引擎”大會上提出的“云計算”的概念后,至今已有16個年頭。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推出云計算的相關業務,掀起了云計算在國內發展的序幕。據IDC數據顯示,在短短的16年內,全球云計算市場的規模,已經從0增長到2021年的7050億美元。而這還只是“起步”,未來到2025年,全球整體云計算市場將超過1.3萬億美元,國內也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
云計算行業仍大有可為,但曾踏足“山巔”的 ,是否又會陷入低谷?
國內一眾云計算廠商中,阿里云在市場占有率和技術積累上仍保持著超然的地位,雖然和全球三大云巨頭相比最近的表現有些疲軟,不過,隨著國內其他云廠商陸續發布財報,也許我們可以以一個更客觀的標準來衡量阿里云。屆時,對阿里云的增長放緩是暫時的還是會長期存在的這個問題,也將有更清晰的認識。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DoNews”(ID:ilovedonews),36氪經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