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章有趣的體驗 | 從互聯網黑話,聊聊“用戶思維”與“用戶體驗管理” 有趣的體驗 | 從互聯網黑話,聊聊“用戶思維”與“用戶體驗管理”
倍市得CEM
+ 關注
身在大大小小的互聯網企業中的你們是否也經常聽到這些詞匯:賦能、顆粒度、引爆點,強化認知……沒錯,這就是身為“互聯網人”的開口必備技能之一:互聯網黑話。
正如這個名詞所揭示的,互聯網黑話首先發展于互聯網行業,逐漸發展為一種語言生態,并呈現出向廣告圈、營銷圈外溢的趨勢。
本文圍繞4大維度整理出21條互聯網黑話,并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做簡要分析,由倍市得整理:
消費者的體驗行為都是在特定的場景下進行的,消費者是透過場景來認知產品的,消費者在不同的場景下,對產品或服務體驗后的感受和記憶也是不同的。
(1)心動情景: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往往會有一些時點/場景能夠讓人的購買欲得到極大的激發,進而產生購買行為。
(2)場景占位:在產品的使用場景上,打造與品牌的強關聯,從而占據產品與場景的第一聯想,把場景變成品牌標簽之一。
(3)最后一公里:產品和消費者接觸的最終場景。是消費者對企業交付產品本身的初體驗。在傳播中,可用于終端的布置陳列創意,或者對配送員以及包裹的創意植入。
(4)場景哲學:這里的場景主要指消費者在生活中,使用產品時的場景。產品不能單從產品本身和消費者溝通賣點出發,更需要融入到消費者具體的使用場景中。在什么場景,遇到什么問題,產品是否能為消費者提供解決方案。
從商品思維到流量思維,再到用戶價值思維,決定企業營銷成敗基于兩大因素“價值用戶有多少、用戶價值有多高”。
(5)消費認知:即是指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形成的固有觀念。打造品牌的過程,就是不斷輸出品牌的消費認知,到占據消費心智的過程 。
(6)人心紅利:過去在人口增長、人力成本和收入水平等綜合因素影響下,人口紅利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機遇,當人口放緩、成本提高、個體崛起,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年輕人成為社會主流后,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的繁榮,而精神文明蓬勃發展,因此得人心者,得機遇 。
(7)信任狀:所有消費者在初購品牌產品的時候,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心智缺乏安全,就會跳失。因此品牌行為,就是要消除這種不安全感,給到消費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就是信任狀 。
(8)感,動人心也:出自《說文解字》,“感”是從心底里使人心動。在方案中,主要用于消費者洞察的開導。
(9)賣點買點化:企業邏輯變為消費者邏輯,消費者買的不是打鉆機本身,而是墻上合適的孔。在方案中主要是講產品賣點提煉為消費者感興趣的傳播買點。
(10)冷啟動:冷啟動是一種品牌戰略選擇,指在沒有過多資源投入,沒有過多聲量和流量的情況下啟動品牌或產品,通過強勢的品牌力和產品力,塑造口碑,利用消費者的口碑傳播實現品牌的崛起 。
消費者洞察目標在于發現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喜好,形成差異化營銷。如今消費者都會被貼上用戶畫像,形成標簽,從而進行精準投放,但這一切的源泉在于深入的消費者洞察。
(11)消費者革命:形容消費者觀念的革命性轉變。在方案中主要用于消費者洞察層面,講的是一次從A到B的轉變,因為這個轉變,我們才選擇一種相匹配的傳播內容及方式。
(12)從賣點到賣生活:不只講產品的賣點,也講使用產品帶來的生活方式,這個需要融合消費者使用場景及人設。主要用于在講完產品賣點后,消費者洞察前,是一種情感輸出的傳播策略。
(13)情緒G點:情緒G點就是找到消費者最易引起情緒爆發的點。在方案中,主要是用于對消費者洞察的包裝,這個洞察可成為消費者情緒的G點。
(14)興趣魔方:魔方是一個多面體的智力方塊。消費者是具有多面性的,我們需要對其有足夠的了解,以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消費者,以找到最易形成消費者深刻洞察的突破口。主要用于對消費者畫像進行一定的剖析,從中找到消費者洞察的突破口。
(15)構建觸點穹頂:觸點一般稱為消費者與媒介的接觸點,以消費者為圓心,構建接觸穹頂。作為策劃也許對媒介有一定認知,知道品牌的粉絲是誰,在哪里,每天怎么上班,上班要路過哪里,以及休息的時候可能會點哪些應用。
(16)原點人群:原點人群即品牌對應的最容易影響的核心人群,這群人對于產品的具有迫切需要的特點。在傳播的過程中,首先要找到最易影響且忠誠度較高,并且具備一定表率作用的群體,以此作為圓心進行對外擴散。
“日光底下無新事”,你能想出來的概念和產品,別人也想到了。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的今天,到底該向消費者傳遞什么樣的價值。
(17)消費者數據資產沉淀:在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消費者數據,一方面是消費者對產品的內容反饋,一方面是消費者被引入私域,可作為接下來的內容提供者。消費者對于產品傳播過程中的內容反饋,對于接下來的內容指導以及產品改進具有指導意義,可建立內容檔案。
另一方面,對于引入進私域的消費者,企業可對其進行一定管理疏導,從而成為企業決策的參照。在方案中,主要是強調在傳播過程中,對于消費者數據內容的收集整理及相關挖掘。
(18)從需求滿足到意義消費/觀點大于賣點:純從產品的層面,做到的是需求滿足,這個是功能層面的需求。意義消費的邏輯,滿足的是情感層面的需求。意義消費的出現在于產品不只扮演著滿足基本功能,更是滿足人的追求本身。在方案中,主要用于消費者洞察層面,推導出這個意義到底是什么。
(19)共情:就是設身處地站在消費者的邏輯考慮問題。對于尋找洞察十分有必要,只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才能找到消費者關心的痛點。從而挖掘深洞察,找到好創意。
(20)沉浸式:傳播中的沉浸式主要指沉浸式體驗。一般是以一種真實還原某種場景的形式,讓消費者沉浸其中,形成情感共鳴。在方案中,用于對一種創意能達到消費者共情的體驗描述。
(21)價值塑造: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應只是傳播產品的賣點,更是一種價值塑造。客戶買的不單純是好的鉆孔機,更重要的是墻上那個合適的孔,以及這個孔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當我們在吐槽互聯網黑話“聽不懂”和“裝高深”的時候,掌握這些互聯網網紅詞匯背后的底層邏輯就可以發現:從占領貨架,到占領時間再到占領心智,這是消費者自我需求認知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企業從“產品為核心”逐步轉型為“消費者為核心”戰略決策的改變。
以用戶洞察為武器,深入研究消費者行為,實現品牌的差異化營銷的同時最終帶來消費者的高忠誠度。
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
打開微信掃一掃
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